2025年3月28日晚七点半,中国人民大学杨念群教授在鉴知楼一层报告厅作《中国新史学运动的兴起、演变及其当代走向》的学术报告,报告由张俊峰教授主持,中心全体师生及校内外部分师生参加。
杨念群教授首先谈了现代史学的特征,包括以进化论替换了传统的循环史观、作为现代国家建设的政治工具和激发民族主义的思想资源,并强调了梁启超“新史学”的典范意义,指出其在构建国民史观、民众史观和中国民族论的价值。其次,指出新史学贯通脉络及阶段性的走向,包括20世纪10-40年代,斯宾塞和马克思主义的互动;20世纪50-80年代,唯物史观的主导地位;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现代化、后现代和后殖民的思潮。而就“唯物史观”的理解来说,在早期社会史论战中,就有围绕社会的连续抑或断裂的分歧和争论,成为理解“唯物史观”方法论的两条路径。再次,围绕现代化叙事、区域社会史、中层理论三个方面展开。对伊懋可的“高水平平衡陷阱”和黄宗智的“过密化理论”进行评介,指出美国学者早期近代说,与中国学者的资本主义萌芽讨论有异曲同工之处,而就哈贝马斯市民社会理论,指出其个人优先的预设,在中国历史中却很难找到类似的例证。介绍了保罗·柯文《在中国发现历史》,指出一纵一横理念跟社会史研究兴起的密切关系,尤其是对社会研究的单元的研究包括村庄、社区、市场等,体现功能主义理论特色。最后,指出“后现代”“后殖民”理论对中国史研究的影响。其中后现代视野对中国历史研究的影响,体现在历史书写、性别研究和医疗史与政治史的结合几个研究方向。
在交流环节,行龙教授高度肯定了杨老师的讲座,并对学术与政治的关系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张俊峰教授就后现代与后殖民的异同进行了交流。杨念群教授对老师和同学的提问进行了认真的解答和回复,报告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