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至5日,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史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暨“东西方比较视野下的环境史研究学术讨论会”在我校举办。本次会议由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史专业委员会主办,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社会史研究》编辑部、山西省历史学会承办,昔阳县人民政府协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厦门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四十余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14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提交论文120篇。
会议开幕式于8月3日在我校会议中心博雅报告厅举行。副校长郝平教授代表山西大学向参会的各位专家学者表示了热烈的欢迎与衷心的感谢,本次会议的召开将有力地推动山西大学相关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为山西大学历史学科建设注入新的活力与动力。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名誉主任行龙教授指出山西大学环境史研究从最初的萌芽到如今的枝繁叶茂,已逐渐形成了自身的特色与优势,未来将继续秉持开放包容、创新进取的精神,与学界一起推动环境史研究发展进步。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史专业委员会主任钞晓鸿教授指出,本次会议参会人数创历史新高,汇聚了当前国内环境史领域众多杰出学者与青年才俊,充分彰显了环境史研究的生机与魅力。会议特邀7位知名学者作了大会主旨发言。陕西师范大学侯甬坚教授、台湾“中研院”史语所邱仲麟研究员、厦门大学钞晓鸿教授、山西大学行龙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高国荣研究员、南开大学付成双教授、中央民族大学周琼教授分别围绕河川与历史文化、森林政治、景观变迁、山地与平川的互动、生态视角与世界通史编撰,全球环境问题与传统生态智慧、AI时代环境史研究的新动向等做了分享,为与会者带来新颖而深刻的学术思考。
会议分组讨论分为4组19场,包括“理论、视野与方法(上下)”“工矿与燃料”“水旱灾害及其治理”“气象、灾害与环境”“环境与社会应对”“环境与‘三农’问题”“森林生态”“他山之石:西方环境史(上下)”“城市水利与景观”“水环境与水政”“河湖水系与环境变迁(上下)”“水利社会”“水土共治”“西北环境史”“动物历史”“食品、疾病与卫生”等专题,现场讨论气氛浓厚热烈。从宏观理论框架的构建到微观实证研究的剖析,从传统方志典籍的深入挖掘到现代技术的创新应用,从中国到全球其他区域,展现了环境史学科跨越时空、融合多学科、中西贯通的独特魅力。
在会议圆桌讨论环节,南开大学王利华教授指出,环境史研究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鼓励学者们保持对未知领域的好奇心与探索欲,勇于创新,敢于突破传统研究框架,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去审视人与自然及社会的复杂关系。12位与会学者依次发言,他们立足学术前沿,结合会议讨论的内容,分享了对会议的感受和独特见解,对环境史的未来寄予厚望,激励在场的青年学者要以更加积极和自信的姿态投入到今后的环境史研究当中。会议闭幕式上,钞晓鸿教授高度评价了本次会议所取得的重要成果,强调这次盛会不仅促进了环境史领域内的学术交流与思想碰撞,更为未来的研究开辟了新的视野与方向,并对山西大学会务组提供的会议服务和高水平的组织工作表示感谢。
8月5日,全体参会代表前往山西省昔阳县大寨村进行了实地调研,通过参观虎头山森林公园、大寨展览馆和大寨梯田等,学者们不仅加深了对昔阳县自然环境与人文景观的认识,更深刻领悟到了大寨精神所蕴含的学术内涵和时代价值。长期以来,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将“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变迁”尤其是水利社会史作为一个特色研究领域,积极倡导开展环境史研究。本次会议的举办,对于深化山西大学中国史学科在相关领域的发展,推动山西大学乃至山西省历史学科的双一流建设必将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
撰稿:会务组
二审:曾 伟
三审:常利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