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到8月4日,中心研究人员韩晓莉、马维强两人参加了由北京师范大学乡土中国研究中心主办、香港大学香港人文社会研究所、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香港科技大学华南研究中心协办的第三期历史人类学高级研修班,7月28日——7月31日在北京师范大学听课、讨论,8月1日——8月4日赴河南省济源市进行田野考察。
前四天日间进行了授课,赵世瑜教授讲授了历史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具体阐述了历史人类学是什么,为什么是历史人类学,历史人类学如何着眼、如何着手、历史学本位的历史人类学等问题。张小军老师首先对民族志的含义进行了系统的介绍,其次对《蒙塔尤》、《富有争议的传统——关于殖民地时期印度殉夫自焚的争论》、《屠猫记》等书籍的解读,提出要走出历史,要将田野研究与民俗志放置到历史人类学视野中的。杜正贞博士讲解了碑刻的历史和金石学的传统,碑的形制、墓碑、墓志铭寺庙碑刻、碑刻的深度解读、读碑的工具书等内容。程美宝教授讲授了口述传统、口述历史、口述材料 、文献材料、历史写作等内容,最后提供了有关参考书目。张侃、饶伟新讲解了契约文书的搜集与解读。刘永华讲解了宗教科仪书与区域社会文化史。黄国信、温春来讲解了族谱的利用与解读。
晚间的讨论每个学员安排有15分钟时间介绍自己的田野调查以及研究情况。中心研究人员韩晓莉博士介绍了自己有关祁太秧歌研究的进展,引起了大家的广泛好评,同时就祁太秧歌的资料的收集、研究的内容、意义进行了激烈的讨论,部分学员提出“唱秧歌与当地社会的关系”,“为什么会唱?为什么请唱?什么人出钱? 什么情况下去看秧歌?等问题大家建议用细节描述表达秧歌的特色。马维强就中心目前进行的集体化时期资料的收集整理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他通过对平遥西游驾村、太原南郊区剪子湾村的档案资料逐一进行分类说明,并建议将历史人类学研究向建国后集体化时期延伸。大家对这种资料收集表现出较大的兴趣,但国内对这一时期的研究较少,就某些问题无法加以讨论,因此表现出曲高和寡的场面。
后四天,韩晓莉、马维强两人一同与其他学员到河南济源市参加田野考察,通过考察学员对历史人类学的理论方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与体会。
郑振满教授进行了总结发言,他指出要在村庄中找国家,要研究大历史,把文献放到田野中去,把田野当作一个思想的实验室。并提出进行田野调查注意问题,其一事先要读地方文献,其二要进行比较深入的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