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8月21日至24日,行龙教授和郝平博士赴北京参加了由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共同举办的“清代灾荒与中国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中、法、德、美、日、澳等国27位专家学者就各自的会议论文做了陈述。行龙教授提交的《明清以来晋水流域的环境与灾害——以“峪水为灾”为中心的田野考察与研究》文章,从区域社会史角度出发,结合文献记载和田野调查资料,就“时过境迁”环境史、“枕水际山” 晋水流域的环境要素、“峪水为灾” 明清以来的环境恶化与灾害、“长时段”并未完结的演变过程等四个方面,探讨了明清以来晋水流域人口增长、资源紧张、开发无度、环境恶化、灾害频仍的历史演变过程。指出了环境的演变虽然“时过境迁”,但历史教训不能忘记。同时,还对进一步深化环境史研究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郝平博士提交的《近代太原的灾害与基层社会——以《退想斋日记》为个案》一文,以太原乡绅刘大鹏日记中有关灾荒的记载为主史料,并参照地方志资料,从社会史角度对近代太原的灾害作了初步探讨。文中指出:在人口、资源、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下,旱灾、水灾及瘟疫构成了近代太原的主要灾害形式,且深刻影响着乡村社会运行。而乡村社会在防灾救灾上,则没有突破传统的匡架,仍然显现出反复性和停滞性的特点。两篇文章互为补充,问题突出,观点鲜明,引起了与会学者的广泛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