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2月乔志强教授主编的《近代中国社会史》一书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3月,行龙著《人口问题与近代社会》亦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1992年6月19日,人民出版社、《历史研究》编辑部、山西省社科联以及全国高校的专家学者在山西大学联合召开了“《中国近代社会史》暨社会史知识体系座谈会”。该书被学界誉为国内整体社会史理论探索走向实际操作的第一步,是“具有某种划时代意义”的力作,7月,人民出版社邀请在京著名专家学者戴逸、王庆成、李侃等座谈《中国近代社会史》,《人口问题与近代社会》两书。中央电视台予以关注并加以报道。
1992年8月1日,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正式挂牌成立,中心主任为乔志强先生,副主任为行龙先生。
1993年5月29日,中心主任乔志强教授主持的“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社会的变迁”项目和行龙副教授主持的“中西近代人口问题比较研究”项目,被正式批准列入国家教委“八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并获得资助。
1993年9月4日,以中心主任乔志强教授为带头人的学术梯队以“建设《中国近代社会史》新学科”获国家教育委员会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1993年9月8日,中心主任乔志强教授获得“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称号,并授予了“人民教师”奖章。
1995年6月,中心副主任行龙教授主持的“人口城市化与中国的近代化”研究项目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
1996年,3月30日,中心主任乔志强教授被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和研究生院聘请为“近代政治社会史博士生指导小组成员”。
1996年9月1日,中心主任乔志强教授**山西省委、省政府授予“山西省优秀专家”称号。
1996年11月27日,国家教委颁布25号文件,成立国家教委高等学校文科各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行龙教授入选为历史学学科委员。
1997年8月30日,乔志强教授主编的《山西通志》由中华书局正式出版发行,该书为我国第一部编纂出版的地方通史。
1998年3月,行龙教授荣获第三届“山西省青年科技奖”并授予“山西省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称号。
1998年3月10日,乔志强教授、行龙教授完成的《近代华北农村社会变迁刍论》(论文)荣获山西省教委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1998年10月28日,乔志强教授的《中国近代社会史》和行龙教授的《人口问题与近代社会》由台湾南天书局出版发行。
1998年11月15日,著名历史学家、社会史学家、中心主任乔志强教授病逝,终年71岁。
1999年11月14日,山西大学举办了“乔志强先生学术纪念会”,以缅怀乔志强先生逝世一周年。
2000年2月,中心主任行龙教授著《人口问题与近代社会》一书荣获山西省第三次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
2000年3月10日,中心主任行龙教授荣获1999年度山西教育系统精神文明建设先进个人奖。
2000年6月,中心主任行龙教授主持的“明清以来山西水资源匮乏及相关调查与研究”项目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
2000年7月,中心主任行龙教授带团到香港中文大学、台湾东华大学等高校进行学术交流访问。
2001年6月,中心研究人员岳谦厚教授主持的“战时日军对晋省能源掠夺与生态破坏”项目获得(台湾)郭氏侵华日军暴行研究基金资助。
2001年8月,中心主任行龙教授主持的“明清以来山西人口、水资源与农村社会变迁”项目获得国家教育部研究基金资助。
2002年,中心主任行龙教授以“培养创新人才服务地方社会——十年来培养社会史研究生的思想与实践”荣获山西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
2002年2月1日,行龙教授主编的《近代山西社会研究——走向田野与社会》一书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2002年6月,中心研究人员岳谦厚教授主持的“战时日军对山西社会生态破坏的调查与研究”项目获得中国社会科学院中日历史研究基金资助。
2002年11月,中心主任行龙教授完成的《明清以来山西水资源匮乏及水案初步研究》论文,荣获2002年度“第三届山西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2002年11月,已故的原中心主任乔志强教授、行龙教授合著的《近代华北农村社会变迁》一书,荣获2002年度“第三届山西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2002年12月,中心主任行龙教授主持的“晋水流域乡村社会变迁”(赤桥计划)获得欧盟SUCCESS项目基金资助。
2003年9月,著名人类学家、台湾“中研院”院士李亦园先生、台湾东华大学族群研究所乔健先生访问中心,
2003年11月1-2日,由本中心、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山西省历史学会联合发起的“山西区域社会史学术讨论会”在山西大学召开,戏曲民俗学家寒生先生、晋商专家孔祥毅教授、戏曲文物研究专家冯俊杰教授、地方文献收集专家李豫教授及李百玉先生、著名的森林生态研究专家翟旺先生应邀到会。
2004年6月,中心主任行龙教授主持的“同治朝人物列传”获得国家清史撰修工程项目基金资助。
2004年8月5-15日,由中山大学、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厦门大学、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等单位联合举办了“第二期历史人类学高级研修班”,其中8月10-15的田野调查在山西临汾、洪洞等地进行。本中心研究生郝平、殷俊玲、胡英泽、常利兵、王长命等人参加了研修班。
2004年8月15日-19日,由本中心、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联合发起的“区域社会史比较研究”中青年学术研讨会在山西大学召开。杨国强、杨念群、夏明方、王铭铭、陈春声、刘志伟、赵世瑜、郑振满、蔡志祥、王鸿泰、科大卫、丁荷生等国内外著名历史学、人类学学者应邀与会。
2004年8月28日,著名学者、台湾“中研院”近代史所刘石吉教授访问本中心,并作了题为“明清区域社会经济研究”的学术报告。35、2004年9月6日,行龙教授在文科大楼报告厅进行了“走向田野与社会——开展以历史学为本位的田野调查工作”的专题讲座,为深入开展集体化时代中国区域社会史研究提供了方法论的指导作用。
2004年9月7日,北京大学茅海建教授和吕芳上教授访问中心,并作了“戊戌政变再研究”专题讲座。
2004年12月28日,中心主任行龙教授为中心所有研究生各赠送学术论著一本,以勉励学生求真务实,力争上游,共创学术辉煌。
2005年4月11日,由中心主任行龙教授主持的“韩丁与张庄”专题报告会在山西大学文科楼报告厅召开,韩丁先生的妹妹寒春、张庄村党支部书记王金红应邀到会作专题报告。中心还举办了“张庄:一个美国人眼中的中国村庄”图片系列展。
2005年4月16-17日,中心主任行龙教授应邀到台湾东华大学参加“族群与社会”国家学术研究会。
2005年5月1日,行龙教授主编的《多学科视野中的区域社会史研究》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
2005年5月21日,台湾“中研院”近代史所谢国兴研究员、《黄河》杂志副主编谢泳先生访问本研究中心,并就如何利用第一手资料做第一流学问进行了演讲。
2005年7月28日-8月4日,中心研究人员韩晓莉、马维强两人参加了由北京师范大学乡土中国研究中心主办、香港大学人文社会研究所、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香港科技大学华南研究中心协办的第三期历史人类学高级研修班。
2005年8月9日—11日,中心学术带头人行龙,学术骨干王守恩、郝平、胡英泽、张俊峰等一行五人赴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参加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发起,国内多家学术机构协办的“首届中国近代社会史国际学术研讨会”。
2005年8月17-19日,中心研究人员胡英泽博士研究生到南开大学参加“中国历史上的环境与社会国际学术讨论会”。
2005年8月21-24日,中心主任行龙教授、研究人员郝平博士参加了由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共同举办的“清代灾荒与中国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
2005年8月25-26日,著名历史学家,上海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室主任杨国强教授访问中心,并就如何深入开展历史研究体现地方资源特色问题进行了即兴演讲,大大地开阔了中心全体师生的学术视野。
2005年9月24-27日,张俊峰博士代表行龙教授应邀参加了由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人类社会经济行为对环境的作用与影响”学术研讨会。
2005年10月14日-16日,本中心与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联合举办了“明清以来山西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变迁”学术讨论会。会议论题:(1)人口、资源、环境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2)明清以来山西人口变迁;(3)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变迁等。
2005年10月7日,本中心喜得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副所长周武捐赠的《上海通史》,《上海史研究译丛》等有关上海地方研究的图书,共计27册。
2005年10月15日至17日,中心主任行龙教授参加了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举办的“章开沅教授八十华诞庆典暨中国近代史研究学术讨论会”。章开沅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也是一位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2005年10月16日,王建革、王社教两位教授应邀到本中心参加了学术座谈会。两位教授主要讲解了农业史和历史地理学的研究经验,及相关的理论和方法,并解答了中心研究生的提问。
2005年10月17日下午,中国农业博物馆研究所李三谋教授应邀到中心参加了学术座谈会。李教授就山西区域研究中的具体问题回答了中心研究人员的提问,并对“跳油锅捞铜钱”的分水传说做出了新的解读。
2005年10月18日上午,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邱仲麟教授到中心参观座谈,邱仲麟教授介绍了台湾地区硕士、博士的培养情况,并对台湾地区明清史的研究作出大致梳理。
2005年12月24日,中心举办2005年年终总结,中心主任行龙教授向中心全体成员分别赠送图书一册,勉励大家努力学习,刻苦钻研,多出成果。此外,他还就2006年有关山西人口、资源、环境研究作了初步规划。
2006年2月,《近代史研究》第1期共发表“专题论文”7篇,其中,中心主任行龙教授的论文《二十年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之反思》,对社会史恢复20年来的学科发展内史、理论与方法及发展前景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与前瞻。胡英泽博士的《水井与北方乡村社会——基于山西陕西、河南省部分地区乡村水井的田野考察》,则以长期田野考察所得碑刻和体验为基础,刻画了北方乡村生活用水的情景。两篇文章,相得益彰,展现了本中心近年来在社会史研究方面的新进展。
2006年4月13日下午,郭贵春校长、贾锁堂副校长等校领导及研究生学院、社科处、教务处等负责人在中心主任行龙教授带领下来本中心参观访问,各位校领导充分肯定了本中心近年来的研究工作,并对中心的研究方向和课题选择提供了诸多建设性意见。
2006年4月27日,应中心主任行龙教授的邀请,国际经济史学会会长詹彦瑞教授和著名的中国经济史学家莫克莉教授到本中心交流访问。并分别作了题为《欧洲内部的小分流,1400至1800》和《乾隆〈山西物料价值则例〉:清朝物价与工资规定的结构与作用》的学术报告。
2006年5月26-28日,由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与《Modern China》和《中国乡村研究》编辑部联合举办了“中国乡村问题”学术研讨会。与会的二十多位代表分别来自山西大学、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美国纽约城市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复旦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澳门大学及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十所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此次会议规模不大,但学术质量上乘,会议主题明确,兼顾历史与现实的对话,并从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多学科视野探讨了近年来国内外中青年学者有关中国乡村研究的一些热点、焦点问题。
2006年8月3-7日,本中心2005级博士生李麒、苏泽龙参加了由北京师范大学乡土中国研究中心主办、香港大学香港人文社会研究所、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香港科技大学华南研究中心协办的第4期“历史人类学高级研修班”,并分别作了《关于法律人类学基本问题的思考》和《民间信仰与地方社会的形成》专题发言。
2006年8月5-7日,本中心研究人员郝平、胡英泽、张俊峰参加了由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典志组、青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联合主办的“清代中国生态环境特征及其区域表现”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心三人提交的论文《荒时山西各地“食物谱”》、《风水意识与煤炭禁采》和《引洪灌溉:以洪水利用为中心的洪洞县河西山峪33村》受到其他与会学者的好评。
2006年8月18-22日,中心研究人员郝平、胡英泽、张俊峰、马维强和常利兵5人参加了由中国社会史学会主办、安徽大学、黄山学院承办的“地域中国:民间文献的社会史解读”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第11届中国社会史学会年会。胡英泽代表中心主任行龙教授作了大会主题报告:《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集体化时代档案述略》。此外,本中心参会人员向大会提交了《营田庄黄河滩地鱼鳞图册浅析》、《被改造的剃头匠——一个理发社内的运动图景》,《丰歉年略》:晚清山陕两地粮价变动与民生图景、《“油锅捞钱”与三七分水——对山西水利传说的一个历史解读》、《〈神敕撰表文对联令〉中的民国平顺地方社会》等论文。
2006年10月16-24日,中国台湾著名人类学家乔健先生在本中心进行了“文化的理论与田野”的人类学专题讲座。同时,结合所讲解的文化人类学理论与方法,乔先生还对每一个具体的研究课题给予了详细的指导和讨论,大大了开阔了中心研究人员的学术视野。
2006年10月18日-11月30日,中心主任行龙教授到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服务中心访学。1963年,研究中国大陆社会的西方学者在香港设立了“大学服务中心”,其宗旨是专门为海外学者到香港从事中国研究进行服务,直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该中心成为西方学者研究中国社会的大本营。可以说,香港“大学服务中心”的成立,为促进国际社会对中国大陆的了解和研究以及国际中国研究学术圈的形成,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到1988年,“大学服务中心”加入香港中文大学后,继续为中国研究者无偿地提供全方位的服务。目前,该中心已成为拥有当代中国国情研究最齐全、最完备的图书馆,其使用之方便也屡为海内外学者称道。我们相信,行龙主任赴港访学之后,必将促使本中心进行集体化时代中国农村社会研究等课题向更高的学术水准迈进。
2006年12月22日,日本著名的中国史研究专家三谷孝、内三雅生等六人到中心访问,并与中心主任行龙教授商讨进一步开展集体化时代中国农村社会研究的合作事宜。
2007年4月26日,中心召开了组织建设会议,讨论了并通过了《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章程》。会议由中心执行主任郝平副教授主持。中心主任行龙教授,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岳谦厚教授等人参加了会议。
2007年5月21日,由刘维奇副校长带领的调研组到中心进行调研、指导工作,中心主任行龙教授、执行主任郝平副教授分别向调研组汇报了近期中心建设的进展情况。
2007年6月27日,日本学术振兴会特别研究员井黑忍先生到中心访问,并作了题为“日本水利史和环境史研究现状”的专题报告。
2007年6月29日,中心张俊峰博士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资助,这是继去年胡英泽博士之后,中心再次获得此项资助。
2007年6月28—7月1日,中心主任行龙教授、张俊峰博士一道参加了由上海大学人类学研究中心举办的“区域社会与文化类型”国际学术研讨会,向大会分别提交的“水利社会史探源——兼论以水为中心的山西社会”与“前近代华北乡村社会水权的表达与实践——山西滦池历史水权个案研究”两文,得到了与会学者的高度评价和积极的回应。
2007年7月7—8日,中心研究人员马维强参加了由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福建教育出版社联合举办的“清末民国社会调查与现代社会科学兴起”学术研讨会,并向大会提交了《中国革命与“中国”调查:太行根据地农村社会调查刍论》一文,得到与会学者的好评。
2007年8月18—22日,中心研究人员在主任行龙教授的带领下,一行六人参加了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山西大学、新疆大学等单位主办的“晚清以降的经济与社会”——第二届中国近代社会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行龙教授作了大会主题报告《清代新疆地区的晋商》,中心其他成员也分别提交了专题论文。
2007年8月20—21日,中心张俊峰博士、周亚博士生参加了由太原市委宣传部、太原师范学院和山西省古都学会共同主办的“建设特设文化名城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山西省古都学会2007年年会”,并分别提交了论文:《唐代晋阳城的水环境与水源问题》、《宋代以来太原城的水患及其防治》。
2007年8月23—25日,中心博士生常利兵于参加了由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中国乡村研究》与《Modern China》编辑部联合主办的“中国乡村研究”第四届学术讨论会,并向大会提交了“从事情到事件:村庄与国家关系的生成——以集体化时代剪子湾为例”一文,引发了与会代表就如何开展集体化时代国家与农民关系问题研究的话题讨论。
2007年9月,中心主任行龙教授新著的《以水为中心的晋水流域》一书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2007年11月,以中心主任行龙教授为带头人的研究团队被评为山西省优秀教学团队。
2007年11月4日,中心主任行龙教授主讲的《区域社会史导论》被评为2007年度国家级精品课程。
2007年12月13日至19日,日本著名学者内山雅生、弁纳才一、祁建民一行三人到中心访问,主要商议有关华北农村社会构造和变迁的合作研究项目事宜。期间,在中心研究人员的带领下,内山等人分别到剪子湾、黄陵、小店、赤桥等太原周边乡村及霍州县义旺村进行了实地调查,并在中心查阅了相关村庄的档案资料。
2007年12月,中心主任行龙教授新著《走向田野与社会》近日由三联书店出版。
2008年5月7日,在庆祝山西大学建校106周年的学术报告会上,中心主任行龙教授作了题为“走向田野与社会的历史学”的演讲,得到了广大师生的热烈好评。
2008年5月15日,由刘维奇副校长带队的调研组到中心指导工作,中心执行主任郝平副教授就对外交流与合作、队伍建设、资料建设以及落实2008年忻州会议精神等方面向各位领导作了详细的汇报。
2008年6月2日,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社会史研究室主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钱杭先生到中心访问,并作了题为“水利社会史的类型问题”的专题讲座。
2008年6月4日,《中华读书报》发表“如何研究山西的区域社会史”一文对“《走向田野与社会》(行龙教授新著)出版座谈会”予以重点报道。该书不仅是行龙教授多年研究的积累,而且也标志着中心的研究工作有了新的更加厚实的起点。
2008年6月,中心主任行龙教授申报的2008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集体化时代的山西农村社会研究——基于四个典型村庄的社会史考察”获准立项。本课题能够被批准立项,既显示了中心研究的整体实力,而且为中心今后的集体化时代中国农村社会研究开启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2008年7月,由美国著名中国研究学者黄宗智主编的《Modern China》第34卷第3号发表中心行龙教授的《Rural Grassroots Files From the Collectivization Era Archives of the Chinese Social History Research Center of Shanxi University》一文,这是中心在国际学术论文发表方面的一大突破,也是山西大学发表的第一篇被SSCI收录的论文。
2008年9月18日,中心主任行龙教授应邀到山西省委组织部、宣传部、省直工委、省文化厅共同举办的文源讲坛进行了题为“水资源与山西社会历史变迁”的专题讲座。此次讲座将历史时期山西水资源,尤其是汾河的变迁切入山西数千年整体社会历史的发展演变过程,表现出历史学家浓厚的人文与现实关怀,深得好评。
2008年9月28日,经教育部、财政部批准立项,以中心主任行龙教授为首的区域社会史教学团队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团队。
2008年10月8日,中心隆重举行集体化时代的农村社会综合展预展剪彩仪式。山西大学校领导郭贵春、赵怀洲、刘滇生、刘维奇、杨军、校长助理梁吉业及长治张庄党支部书记王金红出席了仪式并为预展剪彩。中心主任行龙教授致欢迎辞并做了讲话。
2008年10月11日-12日,由中心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共同举办的“中国社会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暨纪念乔志强先生诞辰八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山西太原天龙山麓召开。本次学术会议,旨在通过纪念中国社会史学科奠基人之一的乔志强先生来总结回顾近二十多年来中国社会史研究的既有理论成果,同时对现阶段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反思,以推动中国社会史研究不断走向深入。
2008年11月15-17日,中心研究人员行龙、郝平、张俊峰、常利兵一行4人赴广州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参加中国社会史学第12届年会暨“政治变动与日常生活”国际学术研讨会。此次大会上,中心研究人员分别向大会提交了“明清以来的晋水流域——一个区域社会史研究的尝试性框架”(行龙)、“治水保土:集体化时代大泉山村典型的塑造”(郝平)、“共同体的理论旅行——兼论共同体理论在中国社会史研究中的实践”(张俊峰)、“从仪式到骚乱——对1965年清徐县H村天主教徒的政治适应之研究”(常利兵),并得到了与会学者好评。
2008年12月3日,《中华读书报》以《社会史学人的现实情怀》为标题对中心主任行龙教授进行了专门报道。
2008年12月12-15日,中心研究人员张俊峰、胡英泽应邀参加了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举办的“民间文献与华北社会史”学术讨论会。张俊峰博士提交的《清代晋东南的社与乡村社会》和胡英泽博士提交的《流动的土地:山陕黄河滩地地册研究——兼论清初至民国的关中模式》会议论文引起与会学者的热烈讨论和学术争鸣。
2008年12月20日,山西省历史学会第四届代表大会在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隆重召开。此次会议参会代表共80余人,分别来自省城及各地市高等院校、社科院、史志院、考古及文物部门、出版集团等多家单位,是我省史学界一次规模空前的盛会。会议推选山西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行龙教授担任新一届山西省历史学会会长职务,并推选产生了学会副会长、秘书长、副秘书长及理事等。本次会议旨在加强我省史学界的联系,实现新老交替,全方位整合我省史学界的学术力量,使历史学会在推动我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创建和谐社会的宏伟蓝图中贡献自己的力量。
2008年12月27日,日本宇都宫大学内山雅生教授应邀到中心进行学术访问,并作了“中国乡村研究的几个问题”的学术报告会,与中心师生进行了充分的交流与对话。
2009年元月2日至4日,山西大学2009年工作计划会议在忻州隆重召开。为了积极贯彻落实忻州会议精神,中心主任行龙教授召集中心全体人员结合中心实际情况召开了2008年工作总结与2009年工作计划会议。
2009年3月24日,《光明日报》特邀赵世瑜教授、行龙教授、常建华教授就中国社会史30年来的研究历程进行回顾与前瞻,并发表了长篇专题报道,以期对中国社会史研究进一步走向深入有所助益。
2009年4月2日,台湾清华大学人类学研究所所长陈祥水教授应邀到中心进行学术访问,并作了题为“人类学视野中的台湾农村社会”学术演讲,并就进一步的学术交流与合作进行了协商。
2009年5月13日,中心主任行龙教授应邀参加国家教育部组织的大学校长访问团,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进行为期30天左右的学术访问。
2009年5月,中心研究人员行龙教授的《走向田野与社会》(专著)和张俊峰副教授的《介休水案与地方社会:对泉域社会的一项类型学分析》(论文)分别荣获山西省高等学校人文社科著作类、论文类一等奖。
2009年5月16日,中心举办首届“鉴知”研究生论坛会,这标志了中心在研究生教学培养方面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2009年5月31日,南开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张思教授应邀到中心作了“区域社会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的专题讲座,并与中心师生进行了良好的交流、对话。
2009年6月,经国家社科基金学科评审组评审,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审批,中心常利兵老师申报的2009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农业合作化时期的山西农民生活》获准立项,批准号为09CZS032,项目类别青年项目,资助总额8.00万元。这是中心开展集体化时代中国农村社会研究以来所取得的又一成绩,
2009年7月11日至13日,由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灾害史专业委员会、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山西省历史学会共同发起,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承办的第六届中国灾害史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太原举行。本次研讨会的主题是“华北灾荒与社会变迁”,来自国内外数十家科研部门的40余位多学科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紧紧围绕“近三十年中国灾荒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华北灾荒与社会变迁、华北地区重大自然灾害及减灾对策研究、共和国时期的灾荒研究、灾荒史研究的新资料”等主题,分别从各自的学科出发,对历史时期的不同灾害进行了深入探讨。
2009年7月1日至7日,中心研究人员常利兵博士、硕士生李全平二人应邀赴中国台湾参加由台湾“中研院”民族学研究所主办的“Society for East Asian Anthropology Taiwan Society for Anthropology and Ethnology”(台湾人类学与民族学学会、美国东亚人类学学会二〇〇九年多重亚洲观点国际研讨会),常利兵的《阴阳两界:山西冥婚习俗的社会与文化意义》和李全平的《山西雁北地区当代冥婚现象研究》两文在“冥婚”小组议题进行了报告,引起了与会学者的热烈讨论和共鸣。另外,作为台湾清华大学人类学研究所所长陈祥水教授主持的冥婚项目计划的一部分,常利兵和李全平二人又于7月6日在该研究所举办的“冥婚:台湾、大陆、东南亚的比较研究工作坊”中就阶段性成果进行了汇报。
2009年7月12日-21日,中心研究生翟军参加复旦大学2009年历史地理前沿暑期研修班,开阔了研究视野,进一步加强了与外界的交流和互动。
2009年8月8日-10日,由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和山西省历史学会联合主办的“集体化时代的中国农村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昔阳县大寨村召开。这是中国史学界举办的第一次有关集体化时代农村社会史研究的学术会议。来自美国、日本,中国大陆地区、香港地区和台湾地区等海内外20多所高校及科研单位的40余位专家学者与会,并就集体化时代中国农村社会研究的热点问题展开了充分讨论。
2009年8月25日,中心举办了首届山西大学校园历史文化节,得到了全校师生的热烈响应和好评。
2009年8月27日-31日,中心主任行龙教授及郝平、胡英泽、张俊峰副教授赴贵阳参加由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和贵阳师范大学主办,首都师大、华中师大、苏州大学、中山大学、湖北大学、山西大学等六家兄弟单位合办的第三届中国近代社会史国际学术研讨会。本次会议的主题是“近代中国的社会流动、社会控制与文化传播”。其中,中心主任行龙教授做了“中国社会史研究向何处去”的大会主题报告,指出当前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存在的“碎化或碎片化”、“进村找庙、进庙找碑”和“重提革命史、政治史”三方面的问题,并强调未来社会史要走向多元开放的观点,得到与会学者的热议和响应。
2009年8月28日—9月10日,为期14天的“2009年全国社会史研究生暑期学校”在南开大学开班,中心硕士研究生李全平作为正式学员参加了此次暑期学校并获结业证书。
2009年9月10日,日本立教大学高宇教授应邀到中心进行学术访问,并作了“历史学方法论与近现代日本有关中国史料的收集、保存与利用”的专题报告会,得到了中心师生的热烈回应和讨论。
2009年9月16日-18日,由中国社科院当代中国研究所主办的主题为“当代中国与它的发展道路”第二届当代中国史国际高级论坛在北京举行。海内外知名学者逄先知、季塔连科、傅高义、朱佳木、张海鹏等30余人与会。中心主任行龙教授应邀参加此会,并提交了“从社会史的角度研究集体化时代的农村社会”的学术论文,受到与会学者关注。
2009年10月16日-19日,中心主任行龙教授应邀参加了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编辑部主办的“中国近代史三十年”学术讨论会,并提交了“从社会史角度研究集体化时代的中国农村社会”一文,得到了与会学者的热烈讨论和关注。
2009年11月1日,中心举办了第二届“鉴知”研究生论坛。
2009年11月13日,在中心主任行龙教授的指导下,博士研究生邓宏琴申报的《政治变动与民众信仰:以集体化时代的长治张庄为例》项目,经专家评审,顺利通过,并获重点资助。
2009年11月,《新华文摘》(2009年第21期)转载了中心主任行龙教授在《当代中国史研究》(2009年第4期)发表的《“自下而上”:当代中国农村社会研究的社会史视角》一文。
2009年11月,中心主任行龙教授的《走向田野与社会》(专著)和胡英泽副教授的《流动的土地与固化的地权——清初到民国关中东部地册研究》一文分别荣获山西省第六届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和三等奖。
2010年1月,中心执行主任郝平副教授申报的《大地震与明清山西乡村社会变迁》(编号:09YJA770038)规划项目和马维强博士申报的《集体化时代的身份、地位与乡村日常生活》(编号:09YJC770047)青年项目获准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立项,两课题分别获得7万元和5万元的资助。
2010年1月6日-9日,中心研究人员马维强博士参加了由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服务中心和蒋经国基金会亚太汉学中心联合举办的第六届国际研究生“当代中国”研讨班,并提向大会提交了《红与黑:集体化时代的政治身份与乡村日常生活》一文,形象生动地再现了集体化时代乡村社会日常生活的真实场景,得到了研讨班学员的好评。
2010年1月17日,中心召开了2009年工作总结与2010年工作计划会议。
2010年2月17日至4月17日,我中心执行主任郝平副教授、研究人员胡英泽副教授赴日本东京国际大学进行为期2个月的短期访学。访学期间,二人与东洋文库、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等学术单位开展了学术交流活动,并和我中心长期开展国际合作的日本学者内山雅生、祁建民、田中比吕志、山本真教授进行了学术交流。
2010年4月10日,中心举办首届“鉴知”青年学术工作坊,中心主任行龙教授作了题为“三十而立——社会史研究在中国的实践”的首场学术讲演,大大增强了中心师生从事社会史研究的信心和见识,为青年学者下一步的工作指明了方向。
2010年4月23日,作为中心“鉴知”青年学术工作坊系列专题报告之一,韩晓莉博士作了“从文化史到社会文化史”的学术报告会,引起了师生的共鸣和讨论。
2010年5月13日,中心执行主任郝平副教授为中心师生作了“日本馆藏华北农村调查资料述论”报告会,开阔了视野,有助于进一步增强中心与外界的交流与对话。
2010年5月15-16日,中心举办了第三届研究生“鉴知”论坛。
2010年6月,中心韩晓莉老师申报的2010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世纪山西民间戏曲与乡村社会变迁的田野调查》经国家社科基金学科评审组评审,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审批,获准立项,批准号为10CZS034,项目类别为青年项目,资助总额10万元。该课题的立项体现了中心研究实力的提升,也必将进一步推动中心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
2010年7月,在中心主任行龙教授的指导下,硕士研究生巩慧贤申报的《集体化时期农村会计记账方式研究——以剪子湾的会计资料为中心》项目,经专家评审,顺利通过,并获资助。
2010年7月7日,中心2008级硕士研究生李志强、刘斐丽在山西大学2010年度研究生教育创新科研项目及主题竞赛活动中申报的课题“历史地理变迁对汾酒发展的影响研究”(批准立项号为PA2010002-01)、文艺作品中的汾酒形象”(批准立项号为PA2010001-02)分别获准立项,,资助金额各为8000元。
2010年8月2-6日,中心和山西省历史学会联合成功主办了首期“鉴知”区域社会史高级研修班。来自全省7所兄弟院校的21名中青年骨干教师参加了研究班的学习和讨论,不仅达到了预期目标,而且也加强了与兄弟院校在教学和科研方面的交流、互动。
2010年8月10-13日,由中心、山西省历史学会和中国水利史学会联合主办的“首届中国水利社会史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山西临汾市召开。会议收到来自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爱知大学、大阪教育大学、长崎大学,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暨南大学和大陆多所高校20余名学者提交的27篇论文。学者们纷纷表达了他们对中国水利社会史学术发展前景的信心和期待,并对本中心在山西水利社会史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予以高度肯定。此次会议充分体现了国内外学界在中国水利社会史研究领域的新动向和新进展,为今后中心这一特色研究方向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2010年8月18-24日,中心与日本多所高校研究机构合作开展的“20世纪以来中国华北农村的环境与社会”大型国际项目组成员一行10余人,在平遥道备村、霍州四社五村、太原赤桥村等地进行了为期一周的田野调查。查结束后,项目组在中心召开了总结报告会并商讨下一次调查计划。期间,日本学者在中心查阅、复制了部分集体化时代道备村的档案资料。
2010年9月15日至17日,中心2008级硕士研究生李志强、张景阳、刘斐丽参加了由香港珠海书院、台湾政治大学和广州中山大学发起、南开大学承办的“第11届两岸三地历史学研究生论文发表会”,并分别向大会提交了《战天斗地:集体化时代吕梁山区的淤地坝建设》、《从顺应到适应——以山西杨谈大队为中心的田野考察(1966-1980)》、《〈婚姻法〉推行过程中基层干部地位影响研究(1950-1953)》三篇文章,得到与会老师和代表的关注。
2010年10月10日,中心举办了由硕士二年级研究生参加的首届“鉴知”研究生读书会。会上同学们结合平日的学习体会,就杨念群先生主编的《新史学》(第一卷)展开了热烈讨论,交流了各自的思考。韩晓莉老师、李嘎老师参与了讨论,并针对同学们的疑惑作了解答。
2010年10月23日至24日,中心郝平副教授、胡英泽副教授、张俊峰副教授、李嘎博士受邀参加了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办的“前现代中国的治边实践与边陲的社会历史变迁”学术研讨会。会议期间,中心各位老师与其他与会老师就相关学术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
2010年8月20-24日,中心执行主任郝平副教授赴山东聊城大学参加了“区域、跨区域与文化整合”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社会史学会第十三届年会。这次会议由中国社会史学会主办,聊城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承办,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等15家单位协办。郝平副教授提交的论文《嬗变与坚守:近代社会转型期晋中的民间宗教活动——以<退想斋日记>为中心》参加了会议讨论。2012年的中国社会史学会第十四届年会将在山西大学举行,郝平主任就下届年会的会议主题及山西的地理、交通及人文环境向与会学者作了汇报。
2010年10月26日至11月7日,应日本早稻田大学高等研究所井黑忍博士的邀请,中心老师张俊峰副教授前往日本作了为期两周的短期学术访问,期间与日本水利史学界进行了广泛交流。10月31日应日本中国水利史研究会的邀请,张俊峰副教授在大阪教育大学作了题为《类型学视野下的中国水利社会史研究》,得到了著名水利社会史专家森田明教授、马场毅教授等学者的赞同和讨论。
2010年11月6日至7日,中心李嘎博士受邀参加了广西桂林召开的“广西历史地理与华南边疆开发——2010年中国历史地理国际学术研讨会”,并提交了会议论文,得到了与会学者的广泛好评。
2010年11月12日至16日,中心主任行龙教授、张俊峰副教授、胡英泽副教授应邀前往福建武夷山参加厦门大学人文学院主办的“明清以来的环境变迁与水利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行龙教授向大会提交了《何以研究明清以来“以水为中心”的晋水流域》,张俊峰副教授、胡英泽副教授也各自提交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均得到了与会学者的关注与响应。
2010年11月19日下午,明清社会史研究专家、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赵世瑜教授来中心访问。中心执行主任郝平副教授首先带领赵教授参观了中心档案室所藏的集体化时代基层档案资料和“集体化时代的中国农村社会”综合展,随后赵世瑜教授与中心老师和学生举行了座谈。
2010年12月,中心李嘎博士申报的201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中国东部“城镇密集区”的历史地理回归——基于山东半岛区域的考察》获准立项(项目批准号:10YJC770045),此项课题的成功申报表明中心在历史地理学研究方面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2010年12月,教育部和国务院学位办评选的“2010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结果揭晓,由中心主任行龙教授指导、胡英泽博士撰写的博士学位论文《流动的土地——明清以来黄河小北干流区域社会研究》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论文”。这也是我校历史学研究领域获得的首个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
2010年11月18-30日,应日本宇都宫大学内山雅生教授邀请,中心马维强博士、常利兵博士前往日本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学术交流、访问。在日期间,两位博士在弁纳才一、田中比吕志、祁建民、小岛等教授的陪同下分别在东洋文库、农林水产政策研究所图书馆、早稻田大学图书馆、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等处查阅了相关研究的文献资料。此次访问达到了加强中日学术交流、拓宽视野、扩大中心影响的目的。
2010年12月12日,中心成功举办了第四届研究生“鉴知”论坛。
2010年12月,《新华文摘》2010年第20期全文转载了中心主任行龙教授在《清华大学学报》2010年第4期发表的《中国社会史研究向何处去》专题论文。该文转载表明近年来中心倡导的以“走向田野与社会”为研究方法的区域社会史研究得到了学界的普遍认可。
2010年12月31日,山西大学二级研究机构“山西大学中日合作中国农村社会研究中心”在本中心挂牌成立,旨在进一步推动本校的中国社会史研究走向国际化,更广泛地开展国际合作项目的交流与合作。
2011年1月,中心学术刊物《社会史研究》第一辑由北京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其主题为“中国社会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2011年2月21日,《山西日报》以史学家座谈“山西转型跨越发展的历史读本”为题专版报道了山西省史学界就中心主任行龙教授新近出版的《山西何以失去曾经的重要地位》一书的座谈会情况。与会学者围绕着“创新的学术理念、浓郁的三晋情怀”、“强烈的人文关怀、科学的研究成果”和“史学研究的时代感、转型跨越的好读本”三大主题进行了热情洋溢的讨论和对话。通过此次新书座谈会,史学界对历史研究服务现实的自觉性有了进一步提高,对历史研究在山西转型跨越发展所能发挥的作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山西的未来更加充满了信心。
2011年3月,中心主任行龙教授正式招收收李嘎博士为2010年度历史学博士后工作人员。李嘎博士将与行龙教授合作开展“明清以来区域人口、资源与环境史”方向的研究工作。
2011年4月9日至10日,中心与历史文化学院联合举办的“山西大学历史学学科建设研讨会”在晋中市榆次召开。这次研讨会是在我校历史学一级学科博士点成功申报之后召开的,会议的主题是“凝心聚力、推动发展,进一步提升我校历史学科的整体水平”。此次研讨会既是对山西大学历史学课程开设百余年以来学科建设的一次大总结,也是面向未来的一次动员会。
2011年5月16日,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兰林友教授应邀到中心进行访问,并作了题为“人类学视野下的中国村庄研究”专题报告。
2011年5月14日,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成功举办了第五届研究生“鉴知”论坛。
2011年6月,中心研究人员李嘎博士喜获第四十九批国家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
2011年7月8日-10日,中心胡英泽副教授赴河南大学参加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研究》杂志社与河南大学中国近代史学科联合召开的“中国近代乡村研究的理论与实证——生产?消费?地权?租佃关系”学术讨论会。
2011年7月10-17日,中心硕士研究生袁兆辉、王新斐参加了由复旦大学国家历史地理研究基地主办的“复旦大学第三届历史地理前沿研修班(2011)”。研修班以“历史经济地理研究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为主题。来自国内高校和科研院所的18位专家学者负责专题授课和专题研讨。来自国内外高校的54位博士和硕士研究生作为学员参与了研修班的学习和讨论。
2011年8月5日,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大寨村党总支书记郭凤莲,省人大人事代表、工委主任王大高等全国人大代表、省人大代表及省人大人事代表、工委有关负责人组成的省人大代表团一行20余人,到中心参观、访问。各位代表对中心积十多年之功广泛收集、系统整理的数千万件集体化时代山西农村社会基层档案资料和综合展实物资料之丰富、学术价值之显著、教育意义之重大表示由衷赞叹,同时对中心师生多年来倡导并践行“走向田野与社会”的学术理念和在集体化时代中国农村社会研究等领域所取得的丰硕成果给予充分肯定。
2011年8月2日至6日,中心张俊峰副教授、韩晓莉博士赴苏州参加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山大学、山西大学、苏州科技学院等单位联合主办的“近代中国的社会保障与区域社会”——第四届中国近代社会史国际学术研讨会。两位老师分别在会上提交了各自的研究成果,受到了与会学者的关注,引起了热烈讨论。
2011年8月8日,中心举行了美国哈佛大学沈艾娣(Henrietta Harrison)教授受聘为本中心客座教授聘任仪式,中心主任行龙教授出席仪式并为沈艾娣教授颁发了聘书。这是本中心聘任的第一位研究中国历史的外籍教授。沈教授表示,她将认真履行自己作为客座教授的责任,积极为推进本中心与哈佛大学的学术交流工作而努力。
2011年8月8-10日,由中心、山西省历史学会和永济市本土文化研究会联合主办的“第二届山西区域社会史学术讨论会”在山西永济市召开。来自美国哈佛大学、日本东京大学、早稻田大学、长崎大学,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复旦大学、南开大学、厦门大学等20多所国内外高校及山西高校和地方学者与会,共提交论文58篇。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
2011年8月11-23日,中日合作的“20世纪以来华北农村的环境与社会”国际项目组成员开展了立项以来的第三次联合调查。此次调查参与人员日方9人,中方7人,团长为日本中国研究著名学者、宇都宫大学内山雅生教授。调查团成员先后走访了大同南郊杨家窑村、阳高后营村、平遥道备村、灵石沟峪滩村、霍州义旺村等地,收获颇为丰富。
2011年9月,中心主任行龙教授招收了山西大学第一位外籍博士研究生刘一星,韩国人,曾在英国取得硕士学位。刘一星的培养将采取导师组制,导师组由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外国语学院、外事处、研究生学院相关领导组成。专业导师行龙教授将负责全面工作。
2011年9月11日,中心张俊峰副教授应山西省文化厅、山西省图书馆文源讲坛邀请,做了题为“兴废由人事,盛衰岂无凭——古代山西水资源开发与水利文化漫谈”学术报告会,社会反响良好,有力地扩大了本中心在省城各界的影响。
2011年9月2日-4日,中心执行主任郝平副教授赴湖南双峰县参加了由国台办《两岸关系》杂志社、湖南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中华湖湘文化发展学会(台湾)、中国社科院近代思想研究中心等单位联合主办的“海峡两岸首届曾国藩学术研讨会”。会上,来自中国大陆和台湾的一百多位学者就“曾国藩与中国对外开放”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2011年9月,中心胡英泽副教授喜获201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清代至民国山、陕鱼鳞册地权研究》。
2011年9月23日至24日,中心韩晓莉博士赴北京参加“西方新文化史与中国社会文化史”的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此次会议由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中国近现代社会文化史研究中心举办,来自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等国内知名研究机构与高校的近60余名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与会学者就中国社会文化史研究的理论方法及中西方文化史的比较研究进行了深入探讨。
2011年9月25日,为隆重纪念辛亥革命,推动对辛亥革命的深入研究,山西省历史学会在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召开了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座谈会,会议由山西省史学会会长行龙教授主持,来自山西省社科院、山西省党史办、山西省史志院、山西大学、太原师范学院等单位的专家学者进行了座谈。
2011年10月,据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近日公布的《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发展专项规划》通知,由中心主任行龙教授等主编《集体化时代中国农村档案资料选编》丛书被列入“十二五”时期(2011—2015)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社会科学总论)。
2011年10月9日,由行龙、马维强、常利兵合著的《阅档读史——北方农村的集体化时代》出版研讨会在京召开。围绕“集体化时代”这一主题,李文海、田居俭、朱汉国、夏明方、李文等二十余位来自历史学界、社会学界和出版界的专家、学者出席了座谈会,畅谈了社会史研究的材料与方法、观念与理论等相关问题。搜狐网、新浪网、凤凰网、新京报等多家媒体对此次出版研讨会做了报道。
2011年10月19日,《中华读书报》刊发题为《史学界发起对“集体化时代”史料的革命》文章,充分肯定中心近年来的资料搜集整理工作。
2011年10月22-24日,“新中国社会变迁与当代社会史研究”学术研讨会在河北大学举行。会议由中国社科院当代中国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主办,河北大学历史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社会史研究室承办。来自当代中国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河北大学等全国10余所高校及科研机构的40余名学者与会。会议针对“新中国社会变迁”与“中国当代社会史研究的理论、方法及国史学科建设”等主题进行了充分的讨论与交流。中心主任行龙教授(因故未能与会)、郝平副教授、马维强副教授、常利兵博士分别向大会提交了题为《开展集体化时代的中国农村社会研究》、《集体化时代山西柳林县的农田水利建设》、《生计与生存:集体化时代的社会身份与日常生活》、《塑造婚姻与农民国家观念的形成》的文章。
2011年10月21日到26日,由周亚博士、王长命博士和硕士生张卓卿三人组成的集体化时代农村档案资料潞城调查小组在潞城市进行了为期一周的田野调查活动。
2011年11月2日,中国社科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社会史研究室李文、姚力、李成武、刘维芳、吴超、冯军旗、徐轶杰一行七人来中心访问并以“当代中国社会史研究的实践与深化”为主题与中心研究人员进行了座谈。
2011年11月,中心硕士研究生袁兆辉喜获山西省研究生优秀创新重点项目《吕梁山东南麓引洪灌溉的历史、现状与恢复的可能性研究》。
2011年11月,中心硕士研究生袁兆辉参加了由中山大学历史人类研究中心、香港科技大学华南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第22届历史人类学研究生研讨班(广州市南沙区南沙科技咨询园),并做了题为《明清以来吕梁山东南麓洪灌型水利社会秩序与纷争——以晋南为中心的考察》的报告。
2011年11月19日,中心成功举办了第六届鉴知论坛。本次论坛共提交论文20篇。
2011年12月23—24日,中心进行了硕士研究生2009级学位论文预答辩和2010级学位论文开题工作。
2011年12月,2011年度山西省高等学校强校工程有关项目、人才名单公布,中心获得3项资助。其中,山西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2项,分别为行龙教授主持的“山西水利社会史研究”(2011309)、郝平副教授主持的“山西近代灾荒史(1840--1949)”。由行龙教授牵头、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集体承担的“农村基层档案搜集整理研究”,获山西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资助,经费35万元。
2011年12月17日至18日,中心研究人员李嘎博士应邀赴上海参加“近代中国北方经济地理格局变迁”学术研讨会,此次会议由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办,来自国内外多家高校和研究单位的35名学者参加了会议。
2011年12月,中心主任行龙教授及其著作《阅档读史——北方农村的集体化时代》(合著)分别入选“2011国家记忆”年度行动者、年度历史图书候选名单。行龙教授等入选的理由是“近十年来,行龙领军的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潜心收集整理了数(千)万件北方农村基层档案。
2011年12月,中心主任行龙教授新招收孙杰博士和郭俊红博士为我校历史学博士后流动站2011年度研究人员。
2011年12月24日,中心进行了2010级硕士开题、2009级硕士预答辩工作,及历史学博士后开题报告会。25日,进行了博士生的预答辩、开题和博士后的开题工作。
2012年2月5日,《中国教育报》刊发了由记者高耀彬撰写的《行龙:一位历史研究者的现实情怀》,对中心主任行龙教授进行整版报道。
2012年2月29日,中心胡英泽副教授主讲“鉴知”青年学术工作坊,题为《推陈出新:区域社会史研究的生态环境视角——以“关中模式”的学术讨论为中心》。
2012年3月14日,中心李麒博士生主讲“鉴知”青年学术工作坊,题为《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财产纠纷与诉讼实践》。
2012年3月16日,中心举办了本学期第一次“鉴知”研究生读书会。会上同学们结合平日的学习体会,就邱仲麟《明代北京的瘟疫与帝国医疗体系的应变》、李玉尚《传染病对太平天国战局的影响》两篇文章展开了热烈讨论,交流了各自的思考。
2012年3月,山西省社科联公布了2011年度“百部(篇)工程”获奖名单。中心主任行龙教授的《山西何以失去曾经的重要地位》(专著)、执行主任郝平副教授的《水土保持:大泉山典型的塑造》(论文)获得一等奖,李嘎副教授的《南北朝时期济南城市变迁考论——基于城市行政等级与职能作用的考察》(论文)获得二等奖。
2012年3月28日,中心李嘎副教授主讲“鉴知”青年学术工作坊,题为《历史地理学与环境史视野下的城市研究》。
2012年4月11日,中心常利兵博士主讲“鉴知”青年学术工作坊,题为《塑造婚姻与农民国家观念的形成:1950年《婚姻法》再研究》。
2012年4月22日,中心举办第七届“鉴知”研究生论坛。此次论坛共提交18篇论文。
2012年4月,教育部公布了2012年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名单,中心主任行龙教授等主讲的《区域社会史导论》顺利入围2012年第一批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计划。
2012年4月18—20日,由中心执行主任郝平副教授带队,李嘎副教授、周亚博士、王长命博士作为分组负责人,带领硕士研究生王新斐、孙国良、韩磊、秦智、姚宗鹏、贾登红等一行10人前往山西省昔阳县进行为期三天的资料收集与田野实践。重点走访了大寨、孔氏、三都、赵壁、东冶头等乡镇的20余个村庄。
2012年5月6日,《山西日报》以“山大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20岁了”为题报道中心20周年庆典纪念活动。
2012年4月25日,中心张俊峰副教授主讲“鉴知”青年学术工作坊,题为《日本的中国史研究》。
2012年5月6日,值中心二十周年所庆之际,厦门大学谢泳教授在鉴知楼应邀作学术报告《内部文献在国史研究中的地位》,中心历届研究生积极参与,共贺中心二十周岁华诞。
2012年5月6日,中心远在各地的学子陆续归来,共庆中心二十岁生日。在座谈会上,行龙教授回顾了中心成立二十年的点滴故事,讲述了中心近年来的研究领域与学术成就。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王守恩、张世满,太原师范学院陈亚平、殷俊玲,山西大学法学院李麒,山西省委党校陈勇,山西师范大学史维阁等出席了座谈会。王守恩在讲话中强调了中心需要在理论建构方面继续提升,并希望中心能走出国门,加强国际交流和合作,引领风气之先。张世满回顾了自己在中心求学的历程,总结了中心的发展成就及其在学界和社会等领域中的显著影响力,希望中心在今后的建设中继续加强对史料的收集与整理工作,做大做强。陈亚平从自己在中心的论文写作中受到的训练出发,认为近代以来的史学研究已经被社会科学化,很难看到历史事件中的人,所以应该以“人”为中心,利用新社会史、新文化史的理论模式来突破上述弊端,并注重收集口述史料。其余参与会议的人员也都结合自身的学习经历及工作实践做了精彩发言。
2012年5月12—14日,由中国社会史学会、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山西省历史学会共同举办的“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社会史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第十四届中国社会史学会年会在山西太原举行。出席会议的有国内外几十所高校及科研机构的100余名学者,共提交论文近百篇,分为“社会史理论反思与史学前沿”、“社会结构、社会组织与社会问题”、“民间信仰、宗族与社会生活”、“环境、水利与区域社会经济”四个专题。会议期间,北京大学出版社组织了“田野·社会丛书”出版座谈会。
2012年5月11—14日,由中国社会史学会、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山西省历史学会联合主办的“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社会史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第十四届中国社会史学会年会在山西大学文科楼报告厅举行。来自日本、韩国,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几十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百余名专家学者齐聚山大,探讨中国社会史研究的发展方向,对未来的社会史研究提出希望。本届研讨会共收到论文97篇,分为大会主题发言和分组讨论两个部分,“社会史理论反思与史学前沿”、“社会结构、社会组织与社会问题”、“民间信仰、宗族与社会生活”、“环境、水利与区域社会经济”等四个专题。
2012年5月15日,在“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社会史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第十四届中国社会史学会年会圆满结束之际,《近代史研究》编辑部副主编谢维研究员应邀做了主题为“华北社会与华南社会研究模式的不同以及中心今后的研究方向”的学术报告。
2012年5月,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网站公布了201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评审结果,中心马维强副教授申报的“太行根据地乡村日常生活研究”项目(编号:12CZS058)、李嘎副教授申报的“环境史视野下华北区的洪水灾害与城市水环境研究(1368—1949)”项目(编号:12CZS073)获准立项,两课题均获15万元的资助。
2012年5月23日,中心柳杨博士主讲“鉴知”青年学术工作坊,题为《图像中的历史印痕——以新年画运动为例》。
2012年5月31日,《人民日报》(理论版)刊发行龙教授《中国社会史研究呼唤本土化》一文。
2012年6月3日,中心张俊峰副教授、李嘎副教授赴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参加该所成立30周年的庆祝活动。
2012年5月31日和6月2日,中心分别举行了2012届中国史专业硕士、经济史专业博士学位论文答辩会,12位硕士与1位博士参加了答辩。
2012年6月14日,中心博士后郭俊红主讲“鉴知”青年学术工作坊,题为《地方传说与传说的地方性——以山东省沂源县牛郎织女传说为例》。
2012年6月27日,《中华读书报》刊发《区域社会史视野里的三晋田野——社会史研究的“山西学派”精彩亮相》一文,整版报道中心“田野•社会丛书”第一辑的四部专著。
2012年8月13日至17日,中心胡英泽副教授、李嘎副教授及周亚博士受邀赴西安参加以“明清以来西北地区经济、环境与社会变迁”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此次会议由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主办,来自国内十余所高校及科研单位的近50名代表参加了本次研讨会。胡英泽副教授受邀作大会发言。
2012年7月7—8日,“中国近代乡村的危机与重建:革命、改良及其他”学术研讨会在天津举行,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研究》杂志社与南开大学历史学院联合举办,这也是《近代史研究》杂志社发起举办的第二期“中国近代史论坛”。30多位学者参加了会议,提交会议论文32篇。胡英泽副教授做了题为《20世纪二三十年代晋冀鲁乡村地权分配研究》的发言。
2012年8月17日至24日,中日合作的“近代以来中国农村社会研究——道备计划”项目组成员一行10余人,在中心主任行龙教授和日本宇都宫大学内山雅生教授的带领下,对平遥道备村、灵石沟峪滩村、霍州四社五村、兴县晋绥边区政府旧址等地进行了田野调查。
2012年7月9日至14日,由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办的“第四届历史地理暑期研修班”在复旦大学成功举办。本中心硕士研究生张瑜、韩磊、张佳琪参加了此次研修班。本次研修班以“历史政区地理”为主题,共有来自全国各地43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70余位学员参加。来自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大学、暨南大学、上海大学、苏州大学和复旦大学的12位专家学者进行了授课和研讨。
2012年9月28日至10月5日,中心胡英泽副教授受邀赴台湾地区参加系列学术活动。9月29日,在台湾师范大学参加由“现代中国的形塑:明清中国社会变迁与当代遗产”研究团队和明代研究学会共同主办的“明清水利与社会”学术工作坊,做了“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明代宗藩、卫所与黄河小北干流地域社会之变迁”的报告。10月1日至2日,应邀前往台湾暨南大学历史系,以“土生水、水生土:明清黄土高原水利社会史研究拾掇”为题发表演讲。10月3日至4日,应邀到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进行访问,发表了“凿一口自己的井:山西区域社会史研究的反思与展望”的学术演讲。
2012年9月21—25日,“华北历史地理与中国社会变迁——2012年中国历史地理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天津召开。此次会议由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主办,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承办,来自国内的近200名学者参加了会议。与会人员围绕“华北历史地理相关问题”、“王朝·区域视野下的中国社会与环境变迁”、“域外历史地理”、“历史政治地理与历史城市地理”、“历史地理学理论”等议题进行了研讨。会后学者们前往黄崖关长城、清东陵、独乐寺、七里海湿地等处进行了实地考察。
2012年8月31日至9月1日,台湾世新大学讲座教授、著名人类学家乔健先生以及徐杰舜、周大鸣、彭兆荣、徐新建等人类学高级论坛理事会的主要负责人到中心参观访问。中心主任行龙教授、郝平副教授、胡英泽副教授等研究人员陪同座谈,双方就充分开展历史学与人类学之间的对话与交流问题进行了积极的商议和讨论,并初步拟定下一届人类学高级论坛将由本中心承办等相关事宜。
2012年10月,经全国哲学家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由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正式下发2012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第三批)立项通知书,中心主任行龙教授领衔申报的“当代山西农村基层档案资料搜集、整理与出版”课题获准立项。
2012年10月12日,中心马维强副教授主讲“鉴知”青年学术工作坊,题为《革命探源:日常生活史与中国乡村研究》。
2012年10月15日,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黎志刚教授来中心访问,并结合自己的学术经历,给中心师生做了一场精彩演讲。
2012年10月16日,原省政协主席郭裕怀、原副主席赵凤翔,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省总工会主席姚新章,山西省委党史办主任张铁锁,山西出版传媒集团党委委员、董事、纪委书记李文芳等莅临我校社会史研究中心参观调研,对中心集体化时代山西农村档案资料的搜集整理研究所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山西大学校长贾锁堂教授、中心主任行龙教授陪同参观并与郭裕怀老领导一行亲切座谈,就中心学术建设和长远规划进行了深入交流。
2012年10月17日,中心举办“鉴知”研究生读书会。中心副主任胡英泽老师出席,李嘎老师主持。博士生孙登洲老师、研究生一年级、二年级及本科四年级硕士推免生共30余人参加本次读书会。针对研究生低年级同学的学习实际,本次读书会主题定为“学术训练与学术规范”,具体围绕严耕望《治史三书》、荣新江《学术训练与学术规范》、黄宗智《青年学者如何阅读学术著作和做读书笔记》、曹树基《学位论文的性质、内容与形式》四种论著展开交流。
2012年10月,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公布了第五批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获得者名单,中心李嘎副教授获得中国博士科学基金“特别资助计划”一次性资助15万元,成为山西省本批文科博士后唯一入选者。
2012年10月,中心青年教师常利兵博士成功申请到2012年度教育部国内访问学者支持计划(青年骨干项目),访问时间为2012年9月至2013年7月,访问单位为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中国近现代史专业),合作导师为著名中共党史、革命史、国共关系史研究专家杨奎松教授。
2012年11月,根据山西省委办公厅和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联合下发的《关于命名我省第三批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通知》,中心筹办的“集体化时代农村社会综合展览馆”入选山西省第三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是山西大学首次入选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12年11月9日,中心孙杰博士后主讲“鉴知”青年学术工作坊,题为《“成己成人:“成成精神”的历史解读》。
2012年11月16日至18日,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课题组举办了“中国历史民族地理研究”学术研讨会,共有20位学者参加会议,主题为边疆研究的资料类型与考证、边疆民族政策、边疆地理感知、边疆聚落与地方社会变迁、边疆经济社会、民族分布等。中心胡英泽副教授、张俊峰副教授、李嘎副教授受邀参会,分别作了《清初绥远地区的木材流动——以大青山、穆纳山为中心》(与梁锐合作)、《军堡、军户与军人家族——以雍正改制前山西老营堡为中心的考察》、《边方有警:蒙古掠晋与明代山西的筑城运动》的学术报告。
2012年11月24日,中心成功举办第八届“鉴知”研究生论坛。本次论坛围绕集体化时代中国农村社会研究、水利社会史研究、根据地社会变迁研究等主题展开。在程序上,新增加“互动场”以加强学术争鸣与讨论。
2012年11月28日至12月14日,中心邀请到青岛大学特聘教授杜靖做“鉴知”名家学术学术讲坛专场报告,每周三、周五下午2:30—5:00。第一讲《超越村庄:汉人区域社会研究》, 第二讲《汉化中国及其论争:从文化的角度看传统帝国的空间生成问题》,第三讲《百年汉人宗族研究范式转换》,第四讲《国家与地方社会关系中的宗族研究》,第五讲《未被史学抢注的历史人类学》,第六讲《学术沙龙:山西区域社会史研究的问题意识与未来发展》。
2012年11月29日,《光明日报》第五版以《在民间寻找历史的脚印——山西大学中国农村“集体化时代”研究》以题,图文结合报道了我中心农村文献资料的建设历程,认为以中心主任行龙教授为首的学术团队对大批散落在民间、濒临消失的宝贵资料抢救,为我国社会史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创新作出了重大贡献。
2012年12月7日—10日,中心执行主任郝平副教授应邀赴河南南阳参加第九届中国灾害史年会暨“中原灾荒与社会变迁”国际学术研讨会,此次会议由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灾害史专业委员会、中国水利学会水利史研究会、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减灾专业委员会、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南阳师范学院环境科学与旅游学院、南阳师范学院研究生处联合主办,来自国内十余所高校及科研单位的近40名代表参加了本次研讨会。郝平副教授提交论文《嘉庆二十年平陆地震后的朝廷与地方官——以<明清宫藏地震档案>为中心》。
2012年12月6日至15日,中心主任行龙教授应台湾“中研院”台湾史研究所所长谢国兴先生之邀请,到中研院进行为期十天的学术访问。访学其间,行龙教授参加了台湾“中研院”明清推动委员会主持召开的“十字路口的明清研究”讨论会并作大会发言,同时与台湾地区学者同仁进行了广泛的学术交流。另,行龙教授利用休息日同谢国兴教授一起到台南对有关民间祭祀活动进行了相关田野考察。
2012年12月13—17日,由中国史学会主办,中山大学历史系承办的第五届全国青年史学工作者会议在南国榕城广州召开。本次会议以“因应与对话:中国史学与当代国际史学”为主题,八十多名来自全国各高校和研究机构的青年学者应邀参加会议并作学术报告。中国史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张海鹏,中国史学会副会长于沛、郑师渠、徐蓝、熊月之、陈春声,秘书长王建朗等莅临本次会议,参与了学术讨论。组委会还邀请了耿云志、朱雷、王斯德、姜伯勤、张磊、林家有等资深学者莅临会议并全程参加了分组讨论。胡英泽副教授提交论文《清代江南鱼鳞册“佃户”考释》,张俊峰副教授提交论文《超越村庄:泉域社会在中国研究中的意义》。
2012年12月26日,中心邀请日本长崎县立大学祁建民教授主讲第40期“鉴知”名家学术讲坛《日本的中国研究与共同体理论》。
2012年12月28-29日,中心常利兵博士于应邀参加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史研究所社会史研究室主办的“中国当代社会史研究综述会议”。此次会议主要就近年来兴起的当代社会史的学科性质、视角方法、历史书写、口述史实践、国内外研究状况以及当前一些研究热点、难点、重点等问题进行了充分的交流和讨论。常利兵博士提交论文《中国当代社会史研究之反思与展望:基于资料、视角与写法的思考》。
2013年1月12日,中心主任行龙教授主讲第41期“鉴知”名家学术讲坛《回归傅斯年——“动手动脚找东西”》。
2013年1月9日,中心赵中亚博士主讲第12期“鉴知”青年学术工作坊《中西译者在西书中译过程中的角色研究》。
2013年3月13日,中心郝平教授主讲第13期“鉴知”青年学术工作坊《清代山西民间契约文书搜集整理与研究》。
2013年3月16日,著名学者李中清教授来中心访问并与研究人员座谈。中心主任行龙教授陪同参观了中心的研究室、博士工作室、基层文献档案库、图书资料室以及集体化时代农村社会综合展馆。李中清在认真了解了中心几代人创业发展的学术历程和积十年之功搜集集体化农村基层史料的艰辛努力后,对中心基层档案建设的惊人成就表示赞叹,高度评价中心二十多年薪火相传所取得的丰硕学术成果和在国内社会史学界的重要地位。在随后举行的座谈会上,李中清一行与中心研究人员就双方共同关心的研究领域和学术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对中心文献库的数字化推进工作提出了殷切希望,最后还对双方今后开展学术合作进行了广泛探讨。
2013年3月17日,香港科技大学人文社科院教授,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李伯重应邀主讲第41期“鉴知”名家讲坛《新经济史学研究中的史料处理——以十九世纪初期华亭—娄县地区GDP研究为例》。
2013年3月27日,中心马维强副教授主讲第14期“鉴知”青年学术工作坊《日常生活史:人之历史与历史之人》。
2013年3月29日,日本长崎县立大学祁建民教授主讲第42期“鉴知”名家学术讲坛《从清代清峪河水案看古代国家的水利理念》。
2013年4月10日,中心李嘎副教授主讲第15期“鉴知”青年学术工作坊《旱域水潦:明代以降山陕黄土高原城市水患问题研究》。
2013年4月24日,中心赵中亚博士主讲第15期“鉴知”青年学术工作坊《王庸先生生平、学术交游及贡献》。
2013年5月4日,中心成功举办第九届“鉴知”研究生论坛。本次论坛共提交20篇论文。
2013年5月23日至27日,胡英泽教授赴中国人民大学参加“旱暵水溢:世界历史上的河流、洪涝与旱灾”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由德国慕尼黑大学卡森环境与社会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生态研究中心主办。会议的主要议题是,探讨人类历史上洪泛河流与干旱循环的社会、政治、文化与经济原因及其影响,反思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矛盾、挑战与适应,10位中国学者与来自海外的21位学者围绕会议主题展开了充分的交流与对话。胡英泽教授提交了论文《黄河泛溢、河道变迁和耕地体系的技术策略》,在“历史上的黄河”单元中,和与会学者进行了深入讨论。
2013年6月1日,中心举办2013届中国近现代史、历史地理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答辩会。中心邀请到了太原科技大学尹天五教授担任答辩委员会主席,中心行龙教授、郝平教授、胡英泽教授、张俊峰副教授担任答辩委员会委员。邵雨甜、王新斐、郭园、薛冬、杜汇、张佳琪、张瑜、李琴芳、韩磊9位硕士研究生参加了答辩。
2013年6月13日,美国杜鲁门州立大学历史系教授、著名移民史专家、华中师大**讲座教授令狐萍女士来中心访问并做了题为《全球化下的中国“崛起”与美国“衰落”及其对美国华裔的影响》的学术报告。
2013年7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公布第三批精品视频公开课名单的通知,由行龙教授担任课程负责人的《区域社会史导论》(8讲)课程入选。
2013年7月16日至7月17日,中心郭永平博士赴辽宁大学参加“中国民俗学学科建设与发展学术暨辽宁大学民俗学专业成立30周年”研讨会,会议由中国民俗学会、辽宁大学主办。会议的主要议题包括中国民俗学学科建设与发展、民俗学理论与研究方法、区域性民族与民俗文化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中国民俗学、民间叙事及传承人研究、我与辽宁大学民俗学专业6个方面。不同民族、不同国籍的43位学者围绕主题进行了充分的交流与对话。郭永平博士提交论文《民俗学学科建设》。
2013年5月9日至7月8日,中心李嘎副教授、赵中亚博士赴日本早稻田大学文学部进行为期2个月的短期访学。访学期间,两位教师在早稻田大学亚洲文化研究所、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东洋文库、关西大学亚洲文化研究中心等单位进行了学术交流与资料搜集工作。期间应日方合作教授早稻田大学文学部近藤一成先生之邀,两位教师分别作学术报告,并进行了深入讨论。同时和本中心与日方正在合作开展的“道备计划”项目组的日方成员内山雅生、祁建民、弁纳才一、田中比吕志等教授进行了深入的学术交流。
2013年5月17日至7月15日,受国际协力银行日元贷款项目资助,中心马维强副教授前往日本京都大学进行为期两个月的短期访学,研究方向为“人间•环境学——共生文明”,研修身份为私学研修员。此次访学与合作教授小岛泰雄先生就“日本学界中国乡村研究之现状与前景”、“中国乡村环境治理与农民社会生活变迁”、“地图、道路与乡村集市贸易”等主题展开了充分的学术讨论。此外,马维强副教授5月在金泽大学参加了弁纳才一教授组织的“近代以来中国农村人口流动与城乡差别”研究生课程讨论。6月在东京学习女子大学参加了内山雅生教授组织的研究会,并发表“日常生活与中国革命:以华北为考察中心”主题报告,反响良好。7月在京都大学参加了人文研现代中国研究所石川祯浩教授组织的研究会。另,在日本期间,马维强副教授亦与长崎县立大学祁建民教授、东京学艺大学田中比吕志教授、学习院大学河野正博士等进行了学术交流。
2013年8月9-12日,由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山西省历史学会主办,阳城县阳泰集团实业有限公司承办的“土地改革与中国乡村社会”学术研讨会在山西省阳城县召开。来自国内外近20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齐聚阳城,探讨中国“土地改革与中国乡村社会”研究的现状与发展。本次研讨会共提交论文29篇,体现了“土地改革与中国乡村社会”研究的最高水平。会上学者们纷纷就“土地改革与中国乡村社会”领域取得的学术成就以及未来的研究走向提出自己的看法,形成了“走进土地•反思土改”、“政权建设•财富分配”、“口述记忆•土地调查”、“土地改革•水权变更”四大话题。
2013年7月15日—19日,中心硕士研究生贾登红、郭心钢、张力赴上海参加了“中国多代人口数据库暑期学校(第三期)”,本次暑期学校由上海交通大学中国东北历史与社会研究中心举办。暑期学校特聘香港科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院长李中清(James Lee)教授和香港科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教授康文林(Cameron Campbell)为课程主讲,并邀请上海交通大学历史系任玉雪副教授和香港科技大学社会科学部博士研究生董浩担任客座讲师。课程以中国多代人口数据库(China Multi-Generational Panel Datasets )的介绍与分析为核心,重点阐释如何应用数据库进行人口统计学、社会分层以及社会与家庭史的研究。中心三位硕士研究生与其他参加本次暑期学校的19名包括来自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的学者与学子们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学习。
2013年8月14至20日,中日合作的“近代以来中国农村社会研究——道备计划”项目组成员一行14人对平遥县道备村、灵石县沟峪滩村、临汾市百里汾河河道治理与生态修复工程霍州段、“四社五村”等地进行了田野调查。
2013年8月,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公布了201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评审结果,中心胡英泽教授申报的“清代以降鱼鳞册所见地权分配、流转与连片化经营研究”一般项目(编号:13BZS056)、张俊峰副教授申报的“16世纪以来汾河流域的水利、宗族与乡村社会研究”青年项目(编号:13CZS058)获准立项,两课题均获18万元的资助。
8月23-27日,由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湖北大学主办,首都师范大学协办的第五届中国近代社会史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湖北襄阳召开。本届研讨会以“社会文化与近代中国社会转型”为主题,来自中、日、意等国的近百位学者从宏观与微观的角度共同探讨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多个方面,一起回顾了新兴交叉学科“社会文化史”的发展历程。此次会议与会者近百人,提交论文76篇。张俊峰副教授提交论文《社会史与新文化史关系刍议》一文,韩晓莉副教授提交《革命与节日:抗战时期山西革命根据地的节日文化生活》一文。
2013年7月8日至13日,由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办的“第五届历史地理暑期前沿研修班”在复旦大学举办。本次研修主题是“历史自然地理”。中心硕士研究生张磊、姚宗鹏、郭宇、王雅秀参加了此次研修班。
2013年9月18日,中心郭永平博士做了题为《走向田野与社会——人类学调查方法的实践与运用》的学术报告。
2013年9月20-21日,由中国现代文化学会社会文化工作委员会、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中国近现代社会文化史研究中心主办,首都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处承办的首届全国青年学者社会文化史理论与方法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本届研讨会以“社会文化史概念、理论与方法”为主题,老中青70余名学者参加此次会议,大会宣读论文22篇。中心张俊峰、韩晓莉、赵中亚三位老师参加了会议。会上,赵中亚提交《晚清下层人士的西学认知与实践》一文。
2013年9月25日,中心常利兵副教授主讲第17期“鉴知”青年工作坊《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樱桃河畔访学记》。
2013年10月14日,中心马维强副教授主讲第18期“鉴知”青年学术工作坊《文化之旅:日本访学记忆》。
2013年10月21日,中心举办研究生读书会,郭永平老师担任主持,中心师生30余人参加。姚宗鹏、张磊、郭宇、王雅秀四位从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举办的“第五届历史地理暑期前沿研修班”学习归来的同学,以“历史自然地理”为主题,为大家作了一场精彩的学习汇报。
2013年10月23日到25日,由人类学高级论坛秘书处主办,重庆文理学院承办的第十二届人类学高级论坛在重庆召开。本届学术会议以“人类学与江河文明”为主题,聚集了老中青40余名学者,大会宣读论文31篇,行龙教授、郝平教授、郭永平博士参加了会议。会上,行龙教授做了题为《累档成山:集体化时代基层农村档案的搜集、整理与研究》的学术报告;郝平教授做了题为《国家的介入:集体化时期的农田水利研究——以山西省道备村为例》的学术报告;郭永平博士做了题为《神灵•村落•遗产——以汾河流域的侯马台骀神为考察对象》的学术报告。会议期间还召开了“人类学高级论坛第六次学术委员会全会”,调整和新增了一些学术委员。
2013年10月29日,中心举办第二次研究生读书会,贾登红、郭心钢、张力三位研究生分别进行了赴沪学习的学术汇报。本年7月,三位研究生赴上海交通大学参加了由中国东北历史与社会文化中心主办的第三期中国多世代人口数据库暑期学校,聆听了李中清、康文林等先生所做的有关中国多世代人口数据库(CMGPD)和STATA软件应用的精彩课程,顺利完成了赴沪学习的任务。
2013年11月5日,中心举办第三次研究生读书会。此次读书会名为“走进‘他者’的世界——田野实践与反思”。张磊、梁锐、郭佩祥三位同学围绕主题就各自近期的田野考察实践,向大家作了一场生动的学习汇报。
2013年11月6日,中心郭永平博士主讲第20期“鉴知”青年学术工作坊《再造大寨—对改革开放后大寨的研究》。
2013年11月13日,中山大学教授周大鸣主讲第44期“鉴知”名家学术讲坛《珠江流域文化整合的历史与趋势》。
2013年11月28日,台湾“中研院”史语所邱仲麟研究员主讲第45期“鉴知”名家学术讲坛《明清江南的兰花狂热》。
2013年11月30日,中心举办第十届“鉴知”研究生论坛。此次论坛除了中心的诸位老师和同学参加外,还邀请到台湾“中研院”史语所邱仲麟研究员出席。
2013年11月20日,中心博士生要英明主讲第12期“鉴知”青年学术工作坊,就暑假期间参加“‘晋城:中国社会的长程历史’学术会议”的情况进行了学术汇报。
2013年12月8日,中心举办2012级硕士研究生开题报告会。
2013年12月22日-26日,中心研究人员郝平、胡英泽、张俊峰、常利兵、马维强、李嘎一行六人应日本宇都宫大学内山雅生教授(兼东洋文库研究员)的邀请,赴日本东京参加“近现代中国农村与村落档案史料”国际学术会议。中心博士生孙登洲、外语学院毛来灵作为课题组成员亦一同前往参会。
2013年12月14-15日,由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当代史研究中心主办的“1949年以后的中国城乡社会文化变迁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华师大闵行校区人文楼冷战中心召开。来自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山西大学、上海社科院、中共中央党校等国内外高校及科研机构的30余位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一共分为八场,涉及粮食统购统销、瞒产私分、宗教信仰与民众思想改造、土地改革与日常生活、灾荒与人口流变、谣言与社会再造等主题。中心马维强副教授、常利兵副教授参加了会议并做了小组评论。马维强提交论文《信仰世界与国家入场:集体化时代乡村的宗教改造》,常利兵提交论文《论知识分子的土改观:以1950年代初新区土改实践为中心》。
2013年12月,2013年度“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名单揭晓,中心胡英泽教授入选。此前,张俊峰副教授入选2012年度“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2014年1月5日,中心进行2014届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预答辩、中国史专业博士学位论文预答辩和开题报告工作。
2013年12月,由行龙教授主编的《社会史研究》第三辑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
2014年1月,中心姚宗鹏、郭宇、白卉、贾登红等4名研究生荣获2013年度国家奖学金。
2013年12月31日,山西省教育厅组织专家对山西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区域社会史研究中心进行了第一周期(2009—2012年)建设情况的评估检查,获得“优秀”成绩。
2014年1月6日,中心集体化时代农村档案数据库扫描工作正式启动。中心21名研究生积极参与,利用近10天的时间,投入扫描仪及其他设备近20台,共扫描档案近2万余页,为中心所藏农村档案数字化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014年1月8日至11日,中心博士生梁锐应邀参加了由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服务中心主办的第十届国际研究生“当代中国”研讨班,来自海内外的50余位博士研究生参加了此次研讨班。梁锐提交论文《“四清”时期农村干部研究》。
2014年3月18日,日本长崎县立大学祁建民教授主讲第46期“鉴知”名家学术讲坛《1950年代日本长崎国旗事件与中日关系问题》。
2014年3月20日,中心胡英泽教授主讲第22期“鉴知”青年工作坊《清代关中土地问题初探》。
2014年3月27日,中心博士后、文学院副教授卫才华主讲第23期“鉴知”青年学术工作坊《民国时期寺庙、商业与北京城市民俗生活——以隆福寺为例》。
2014年4月3日,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所长夏明方教授受聘为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兼职教授,受聘仪式在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举行,行龙副校长代表学校向夏明方教授颁发了兼职教授证书,并对夏明方教授长期以来为中国社会史学科发展所做的贡献表示感谢,对未来的学术交流与合作表示欢迎。仪式由中心副主任胡英泽教授主持。受聘仪式结束后,夏明方教授主讲“鉴知”名家学术讲坛《清史研究向何处去?》。
2014年4月10日,中心博士后、文学院郭俊红讲师主讲第24期“鉴知”青年学术工作坊《叙事研究——传说研究的新路径》。
2014年4月24日,中心李嘎副教授主讲第25期“鉴知”青年学术工作坊《城湖胜景:明代以降黄土高原的城市水域景观与城市生活——以凤翔东湖为例》。
2014年4月26日,香港科技大学李中清教授、李伯重教授、康文林教授(Cameron Campbell)受聘为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兼职教授。校长贾锁堂、副校长行龙、校办、人力资源处相关负责人及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的全体师生在中心会议室参加了受聘仪式。受聘仪式结束后,李中清等三位教授分别作了题为“计量数据库与历史研究”、“Communities and Comparison”、“寻求真相:史学研究的目标与实现目标的方法”的学术报告。
2014年5月11日,中心举办第11届“鉴知”论坛。经过论坛理事会的严格筛选,计有11篇学术论文进入此次论坛的汇报环节。论文主题涉及集体化时代的相关社会群体、医疗社会史、土地价格问题、农业合作化、山西地方民间信仰、农作物传播发展史、画报中的民众动员、农户家庭经济变迁、环境与社会视野下的土盐问题等方面的研究。
2014年5月8日,中心张俊峰教授主讲第26期“鉴知”青年学术工作坊《明清以来汾河流域台骀信仰研究》。
2014年5月15日,中心教师郭永平主讲第27期“鉴知”青年学术工作坊《社会性别记忆:集体化时代的大寨妇女》。
2014年5月22日,中心博士后、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孙杰主讲第28期“鉴知”青年学术工作坊《校歌衍变的文本研究:以进山中学为例》。
2014年6月6日,中心举办2014届硕士学位论文答辩会。侯进芳、张磊、郭宇、张广丽、李欣、秦智、姚宗鹏、白卉、王巧鹏、王雅秀等同学进行了论文答辩。
2014年5月26日,山西大学历史学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挂牌仪式在永济市隆重举行。山西大学副校长行龙教授、历史文化学院院长郝平教授、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副主任胡英泽教授,永济市市委书记陈杰、副书记孙中全、市委秘书长张廷耀、副市长牛艳玲及相关单位负责人,我校30余名师生参加了挂牌仪式。
2014年6月8日至6月10日,胡英泽教授应邀赴香港科技大学参加“Rewriting the Past: Historical Big Data and a Scholarship of Discovery”学术会议,来自中国、美国、日本、韩国的20余名学者参加了会议。胡英泽教授做了题为“集体化时期山西农村档案资料中的数据运用及其考证”的学术报告。
2014年6月12日,赵中亚老师主讲第29期“鉴知”青年学术工作坊《<格致汇编>的异国流传及其意义》。
2014年6月15日,山西大学中国史博士后流动站在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举行了李嘎博士后出站报告会,这是流动站设站以来首届博士后出站报告会。评议委员会组成专家有:著名学者、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葛剑雄教授、山西省人民政府参事室苏华研究员、山西大学行龙教授、郝平教授、胡英泽教授。葛剑雄教授任评议委员会主席,马维强副教授任秘书。参加报告会的还有山西大学人力资源处主管博士后工作的闫红梅副处长及来自众多院系的师生。报告会上,李嘎博士后做了题为《旱域水潦:明代以降山陕黄土高原城市水患问题研究(1368—1979年)》的出站报告。
2014年6月15日,著名学者、历史地理学家、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葛剑雄教授应邀来中心参访。在行龙教授等人的陪同下,葛剑雄教授参观了中心的集体化时代档案室、中心资料室以及“集体化时代的农村社会”综合展。
2014年6月19日,中心马维强副教授主讲第30期“鉴知”青年学术坊《阶级话语与日常生活:集体化时代干群身份及其关系的历史建构——以山西平遥双口村为例》。
2014年6月,中心硕士研究生李宇、杜妮喜获2014年度山西省研究生优秀创新项目:“清代山西土地价格及其现代启示 ——以契约研究为中心”、“晋东南地区后羿文化的保护与开发”。
2014年6月27日,文学院田同旭教授主讲“沁河风韵”学术工作坊《沁河流水:沁水古村落漫谈》。
2014年7月4日,中心张俊峰教授主讲“沁河风韵”学术工作坊《获泽河畔:阳城古村落历史文化刍论》。
2014年7月17日,教育部副部长李卫红在省教育厅厅长张文栋、校党委书记师帅、校长贾锁堂、副校长高策的陪同下来中心调研。首先,中心主任行龙副校长、副主任胡英泽向李卫红副部长简要介绍了中心的发展历史、研究方向与特色。随后,李卫红副部长参观了中心的档案室、图书室、集体化时代的山西农村社会综合展馆。
2014年7月18日,西北大学校长方光华、华中师范大学副校长彭南生来中心访问交流,中心主任行龙、副主任胡英泽,历史文化学院院长郝平、分党委书记赵原生以及学院和中心的部分师生参加了交流座谈会。
2014年7月29日—8月8日,山西大学“沁河风韵”学术工作坊的专家学者一行30余人来到沁河流域,开展了为期11天的田野考察。本次考察由我校“三晋文化传承与保护协同创新中心”学科召集人、副校长行龙教授带队,汇聚了我校历史、文学、政治、环境、教育、体育、美术等学科的专家教授,旨在对沁河流域风土民情、古堡建筑、历史文化、考古发现、生态环境、旅游开发等方面进行多学科集体调查。活动受到晋城市、县、乡等各级政府部门和地方人士的大力支持。考察团分别前往窦庄堡、郭壁古堡、湘峪古堡和砥洎城等古堡古寨,海会寺、青莲寺、分布于山岭、乡村的成汤庙、关帝庙、高禖殿、老君庙等寺庙古建,以及历山、小尖山、沁河入黄口等自然景观开展考察。同时对润城村、下孔村、后则腰村等30余村庄的煤炭、造纸、冶铁、琉璃等产业进行学术研究。考察共收集到碑刻、家谱、县志、村志、专门志、地方人士著述等地方文史资料30余种共计200余册,拍摄、录制了大量考察照片和视频。本次考察依照“学术工作坊”的科研组织形态,是山西大学和晋城市深化校地战略合作的重要步骤,是“三晋文化传承与保护协同创新中心”的首次田野学术活动,也是我校有史以来第一次多学科、大规模、多领域的集体田野调查。
2014年8月24日,行龙教授主持召开“沁河风韵”学术工作坊选题讨论会,来自环境、美术、教育、文学、历史、体育等领域的20余位专家教授参加了讨论会。
2014年7月7日至12日,由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办的“第六届历史地理暑期研修班”在复旦大学举办。中心博士研究生梁锐、硕士研究生杨立群、马雪敏、张爱明等四位同学参加了此次研修班。
2014年7月25日至8月3日,由中山大学研究生院资助的2014年人类学研究生暑期学校在中山大学珠海校区举办,中心硕士生李晨阳作为正式学员参加了此次暑期学校并获结业证书。本届暑期学校以“健康环境”为主题,共接收海内外121所高校300多名学生的报名申请,经严格筛选共录取64所高校108名学生。
2014年8月,中心硕士生郭佩祥喜获第九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并于8月19日至25日赴京参加了为期一周的第二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营活动。
2014年5月25日至8月15日,常利兵副教授前往东京学艺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系进行了为期两个半月的访学交流活动。在日期间,先后应内山雅生教授、祁建民教授和山本真教授的邀请前往东洋文库近代中国研究共同班、长崎县立大学国际学部交流科、筑波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科进行了学术演讲,题为《仪式与政治——1965年山西乡村的一桩天主教事件》和《山穷水尽疑无路?——一个华北村庄的现代命运》。
2014年8月12日至20日,日本国宇都宫大学特聘教授内山雅生一行8人与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和历史文化学院的老师4人共计12人对定襄县阎徐庄村、五台山周边乡村、霍州“四社五村”、灵石县沟峪滩村、太原市赤桥村等地进行了联合田野调查。
2014年9月,经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中心主任行龙教授主持的2012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当代山西农村基层档案资料搜集、整理与出版”获滚动资助,经费60万元。
2014年9月30日,著名历史人类学家、台湾“中研院”院士王明珂研究员做了题为《人类学与社会史》的学术报告。
2014年10月22日,中心副主任胡英泽教授主讲地31期“鉴知”青年学术工作坊《清代江南鱼鳞册“佃户”考释》。
2014年10月23日—26日,中心张俊峰教授、李嘎副教授与历史文化学院周亚副教授一行三人应邀赴陕西师范大学参加第二届史念海青年历史地理学者论坛。来自山西大学、复旦大学、陕西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四川大学、西北大学、云南大学及中国台湾地区多所高校及科研机构的近40名青年学者参加了此次学术活动,共收到论文35篇。本次论坛以“新材料、新方法与新问题”为主题并开展了以“GIS在历史地理学中的现状与未来”为主题的学术沙龙。
2014年10月,山西省第八次社科研究优秀成果奖揭晓,中心主任行龙教授、马维强副教授、常利兵副教授合著的《阅档读史——北方农村的集体化时代》获二等奖,中心副主任胡英泽教授的专著《流动的土地——明清以来黄河小北干流区域社会研究》获二等奖,张俊峰教授的专著《水利社会的类型:明清以来洪洞水利与乡村社会变迁》获三等奖,李嘎副教授的论文《关系千万重:明代以降吕梁山东麓三城的洪水灾害与城市水环境》获三等奖。另外,2013年度山西省“百部(篇)工程”获奖成果也于近日公布。胡英泽教授的论文《近代华北乡村地权分配再研究——基于晋冀鲁三省的分析》获一等奖,张俊峰教授的论文《也论社会史与新文化史的关系:新文化史及其在中国的发展》获二等奖。
2014年10月29日,中心常利兵副教授主讲第32期“鉴知”青年学术工作坊《所见·所闻·所感》。
2014年11月,中心主任行龙教授新招收Matthew Noellert(美籍,中文名:倪志宏)博士为我校中国史博士后流动站工作人员。
2014年11月5日,中心博士后工作人员、山西大学文学院卫才华副教授主讲第33期“鉴知”青年学术工作坊《岁首就新,改火以春:山西春节志研究》。
2014年11月12日,中心博士后孙杰副教授主讲第34期“鉴知”青年学术工作坊《教育的旁证:<论语>中的“他者”印象》。
2014年11月26日,中心李嘎副教授主讲第35期“鉴知”青年学术工作坊《黄土高原一县域:近百年来山西介休县聚落规模问题研究》。
2014年12月3日,中心张俊峰教授主讲第36期“鉴知”青年学术工作坊《霾的历史与中国道路——基于霾及其相关词汇的知识考古学分析》。
2014年12月10日,中心郭永平博士主讲第37期“鉴知”青年学术工作坊《权威与依附——一个晋商村落的现代化历程》。
2014年12月21日,中心举办第12届研究生“鉴知”论坛。经过论坛理事会的严格筛选,共有13篇学术论文入选此次论坛。本次论坛以“田野调查:山西区域社会史研究的重要方法”为主题,首次采用研究生互评和教师点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2014年12月17日,中心美籍博士后倪志宏(Matthew Noellert)主讲第38期“鉴知”青年学术工作坊《中共土地改革的新视角:基于东北地区的考察(1946-1948)》(New Perspectives on Communist Land Reform: Evidence from Northeast China, 1946-1948)。
2014年12月24日,中心常利兵副教授主讲第39期“鉴知”青年学术工作坊《“告别革命”论与重提革命史》。
2015年1月7日,中心博士后郭俊红主讲第40期“鉴知”青年学术工作坊《东岳大帝即黄飞虎考》。
2015年1月10日,由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和复旦大学组织的第三届“中国当代史三校工作坊”在上海交通大学举办。中心研究生张力提交论文《环境、国家与农民生计——基于1950年代山西中部土盐户转业的考察》。
2015年1月12日,中心马维强副教授主讲第41期“鉴知”青年学术工作坊《身体的政治化与集体化时代的乡村日常生活》。
2015年1月9日,中心举办2013级硕士研究生开题报告会。
2015年1月24日,中国举行近现代史专业博士研究生孙登洲、要英民、张国华的开题和韩晋城、贾海洋的预答辩工作。
2015年1月21日,《中华读书报》刊发李佩俊《当代农村社会史研究从理论走向实践》一文(《回望集体化:山西农村社会研究》评介)。
2015年1月23-25日,中心常利兵副教授应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史研究所邀请,参加了由该所社会史研究室主办的第三次当代社会史综述会议暨理论与方法研讨会,并提交了参会论文《“告别革命”论与重提革命史——兼论新革命史研究何以可能》。
2015年1月24日,中心举行2012级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预答辩工作。
2015年1月31日至2月1日,中心举办香港科技大学李中清教授团队量化史学课程期末汇报会。李中清教授与中心博士后倪志宏老师主持讨论,中心副主任胡英泽教授出席参加讨论。一学期来,香港科技大学李中清教授及其团队成员倪志宏、康文林、董浩、梁晨等老师进行授课,其间,中心主任行龙教授就数据库建设、课程讲授等进行了专门讨论并提出了指导性意见,中心研究人员听取了自身感兴趣的课程内容。量化史学课程团队围绕社会流动、财富分配、社会变革等主题,对不同类型的大型历史和现代数据库进行详细讲解,并指导学生对中心所藏档案进行数据库建设与初步分析。该课程旨在提高同学们利用数据思维与比较思维理解中国历史的能力,进一步深化对中心收藏农村基层档案的研究利用。两门课程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学生在课后自主规划学习内容和学习节奏,教师采用讲授法和协作法来满足学生需要的“Flipped Classroom”(“翻转课堂”)方法进行授课。
2015年3月19日,日本长崎县立大学祁建民教授主讲第50期“鉴知”名家学术讲坛《90年后访新村——对近代中国新村主义的思考》。
2015年3月21日至22日,由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香港科技大学华南研究中心、香港科大霍英东研究院泛三角洲研究基地在中山大学共同举办了第二十九届历史人类学研讨班。中心硕士研究生杜妮、杨立群通过论文初评,并获邀参与了此次研讨班,分别汇报了题为《晋东南三嵕信仰与民间社会研究》、《赤脚医生:一个时代的背影》的专题学术论文。
2015年3月25日,日本长崎县立大学祁建民教授主讲第51期“鉴知”名家学术讲坛《四社五村水利秩序与礼治秩序》。
2015年4月2日,中心赵中亚博士主讲第42期“鉴知”青年学术工作坊《欧游杂纪》。
2015年4月8日,中心胡英泽教授主讲第43期“鉴知”青年学术工作坊《土改问题初探》。
2015年4月15日,中心美籍博士后倪志宏(Matthew Z. Noellert)主讲第44期“鉴知”青年学术工作坊《一个村庄社会的弹性:1935-1966年间山西农村社会经济结构初探》。
2015年4月22日晚上,中心马维强副教授主讲第45期“鉴知”青年学术工作坊《集体化时代乡村干部“反行为”研究——以山西平遥双口村为例》。
2015年4月25日至4月26日,中心胡英泽教授、倪志宏博士受邀参加在北京举办的“新人土地国家:再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文化、思想意涵”学术会议,会议由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北京·当代中国史读书会、亚际书院北京办公室举办。胡英泽教授、倪志宏博士分别提交了乡村土改、乡村社会经济长期演化的论文。
2015年4月29日,中心博士后郭俊红主讲第46期“鉴知”青年学术工作坊《民间传说的地方叙事——以山东沂源与江苏太仓的牛女传说为例》。
2015年5月6日,中心张俊峰教授主讲第47期“鉴知”青年学术工作坊《当前中国社会史研究现状及其评价》。
2015年5月27日,中心博士后卫才华主讲第49期“鉴知”青年学术工作坊《民俗学田野作业的资料处理和问题讨论》。
2015年5月20日,中心教师郭永平博士主讲第48期“鉴知”青年学术工作坊《民间信仰与国家意志的整合——沁河流域水草神信仰的初探》。
2015年6月3日,中心李嘎副教授主讲第50期“鉴知”青年学术工作坊。
2015年6月8日,中心举办第13届“鉴知”研究生论坛。本次论坛为“口述史”专题,经过论坛理事会的严格选拔,共有7篇文章进入论坛的汇报环节。
2015年5月30日,中心举行2015届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会。杨立群、马雪敏、孙玉坤、祁英、李宇、贾登红、权伟东、杜妮、张莺瑞等同学作了答辩陈述。
2015年6月10日,中心常利兵副教授主讲第51届“鉴知”青年工作坊《山穷水尽疑无路?——一个华北村庄的现代命运》。
2015年6月11日,香港科技大学康文林教授向中心师生讲解了量化史学中回归分析的相关知识与具体操作方法。这是本学期Analysis and Interpretation in Quantitative Historical Social Science课程的最后一次授课。
2015年6月7日至8日,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历史研究》编辑部与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合办的第二届青年史学家论坛在天津召开。此次论坛的主题是“历史的事实·真实与真理”,论坛采取会议征文入选形式,共收到50岁以下青年学者近200篇论文,最终有44篇论文入选,来自全国各地40余名青年学者以及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历史研究》编辑部的编辑参加了论坛。
2015年6月24日,中央财经大学杜靖教授主讲第53期“鉴知”名家学术讲坛《“概念中国”及其实践的研究路径》。
2015年6月23日,上海师范大学钱杭教授主讲第52期“鉴知”名家学术讲坛《建国后新编谱牒研究——定义、规模、方法》。
2015年6月25日,中央民族大学张亚辉副教授主讲第52期“鉴知”青年学术工作坊《皇权、封建与丰产——晋祠诸神的历史与神话的人类学研究》。
2015年6月29日,中山大学历史学系谢湜教授主讲第54期“鉴知”青年学术工作坊《明清南岭卫所军屯与聚落地理初探》。
2015年6月26日,美国杜兰大学江旷副教授主讲第53期“鉴知”青年学术工作坊《革命年代农村剧团的改造与重建》。
2015年7月4日,“纪念刘大鹏先生诞辰158周年暨晋水流域田野工作坊揭牌仪式”在古村赤桥举行。
2015年6月26日至28日,中心常利兵副教授前往河南大学金明校区参加“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城乡生活”专题研讨会。此次会议由美国德克萨斯大学东亚研究中心主任李怀印教授负责发起,邀请国内外相关学者对1978年前后的中国城乡生活变革进行了深入交流和讨论。与会代表分别来自美国、北京、上海、河北、山西、河南等高校科研机构。常利兵副教授提交论文《政治与日常:1949年后中国农民生活的组织化问题》。
2015年7月10日到14日,中心硕士研究生张力参加了由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办的2015年暑期学校。
2015年7月13日至20日,中心硕士研究生张爱明、冯玲参加了由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主办的暑期班。本次暑期班以“中国农村社会问题研究”为主题,旨在拓展人才培养视野,促进了解社会学与社会工作领域中的重要研究成果,运用所学知识对现实社会问题展开规范和较深入的研究。共有来自全国各地40余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70余名学员参加。
2015年7月15至17日,中心硕士研究生陈霞参加了由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与芝加哥大学北京中心联合主办的第五届中国政治社会学讲习班,并向大会提交论文《集体化时代的基层干部与乡村日常生活研究》。
2015年7月17日至27日,由东方历史研究基金会主办、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承办的第一届“当代史:方法与文献”研习营在广东清远市德盈新银盏温泉度假村举办。中心博士生孙国良提交的论文《嬗变与恪守:土改前后的山西农村婚姻圈》、研究计划《自下而上:土改研究的社会史视觉》和硕士生李晨阳提交的论文《从“维生之道”到“卫生之道”—1950年代山西省新法接生与产婆改造研究》、研究计划《生育的现代性:集体化时代山西农村的产婆改造研究》经研习营专家组严格评审后得以入选,正式受邀参加了此次活动。
2015年8月3日至8月7日,中心胡英泽教授与中心博士后倪志宏(Matt)赴日本参加第17届世界经济史会议,会议在日本京都国际会展中心举办。8月4日,胡英泽教授、倪志宏博士后参加了“十八世纪到二十世纪东亚财富的不平等”(Wealth Inequality in East Asia from the Eighteenth to the Twentieth Century)专题论坛。
2015年8月22—29日,由国际历史学会主办,中国史学会和山东大学承办的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在泉城济南召开。来自世界90个国家和地区的2600余名代表出席会议。本届大会围绕主题“历史,我们共同的过去和未来”,组织了“全球视野下的中国”等各类学术会议共计185场。中心主任行龙教授、历史文化学院院长郝平教授、中心张俊峰教授出席了会议开幕式,并应邀分别参加了教育部历史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2015年会暨全国高校历史系主任联席会议和聊城卫星会议“运河文化”与世界遗产保护利用。
2015年8月27日—29日,中心老师胡英泽教授、常利兵副教授、马维强副教授一行三人前往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参加“文明与革命:跨学科视野下的土地改革运动”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心三位老师提交的会议论文分别为《新移民、土改与乡村社会》、《档案中的“土改”与中共革命合法性的确立——以晋中新区为例(1948-1949)》、《政治沟通:根据地时期的土改工作队与基层政治》。
2015年8月18日—24日,在中心主任行龙教授的带领下,中心师生一共27人前往临汾市浮山县进行了暑期田野调查工作。8月18日下午,在当地召开了山西大学2015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浮山座谈会,中心主任行龙教授、浮山县长梁秀娟以及农委、档案馆、县志办等部门和各乡镇负责人参加了会议。
2015年9月16日,中心胡英泽教授主讲第55期“鉴知”青年学术工作坊《连片化与零碎化——清代咸丰年间西村丈簿初探》。
2015年9月18日,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院长李泉教授,常务副院长吴欣教授以及该院两名青年教师前来中心访问交流。在参观了中心档案室、资料室、多媒体实验室和集体化时代农村社会综合展后,与中心教师进行了亲切友好的交流。参观期间,李泉院长为中心写下“中国社会史研究重镇”的题词。
2015年9月19—20日,由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社会史研究中心和河北大学历史学院联合发起的第六届中国近代社会史学术研讨会在河北保定召开。中心胡英泽、张俊峰二位教授应邀与会,分别提交了“关于土地零碎化的反思——以永济西敬村地册为中心”,“聚焦山西——中国宗族社会史研究的新区域”两篇文章。
2015年9月25日,日本长崎县立大学祁建民教授主讲第54期“鉴知”名家学术讲坛《从华北农村惯性调查看三四十年代的民间信仰》。
2015年9月25日—27日,中心教师郭永平赴昆明参加“人类学与山地文明·第十四届人类学高级论坛”,此次会议由人类学高级论坛与云南财经大学联合举办。会议主要议题有:“一带一路”战略与山地研究;山地开发与生态环境变迁;山地文明与族群关系:山地与地域文化、传承与开发;山地文明;中国的台湾与云南。郭永平博士提交的会议论文为《社会工程与共产主义文明——对“农业学大寨”的再思考》。
2015年9月23日,中心马维强副教授主讲第56期“鉴知”青年学术工作坊《生计与生存:集体化时代的村庄经济与农民日常生活》。
2015年9月25—26日,由中国社会文化研究会、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中国近现代社会文化史研究中心主办的“第二届西方新文化史与中国社会文化史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在北京紫玉饭店召开。来自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南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山西大学等十余家学术科研机构50余人参加了此次会议。中心张俊峰教授与会并提交论文《当前中国社会史研究现状及其反思》。
2015年9月28日,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邱仲麟主讲第55期“鉴知”名家学术论坛《明代山西北部的军事防御——以应州为中心》。
2015年10月9日,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邱仲麟主讲第56期“鉴知”名家学术论坛《明清华北的痘神信仰》。
2015年10月14日,中心张俊峰教授主讲第57期“鉴知”青年学术工作坊《聚焦山西:中国宗族社会史研究的新区域》。
2015年10月21日,中心美籍博士后倪志宏(Matthew Z. Noellert)主讲第58期“鉴知”青年学术工作坊《集体化与社会平等的限界:山西省农村财富分配的初探,1946-1966》。
2015年10月23—26日,中心郭永平博士参加由辽宁大学举办的中国民俗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并向大会提交论文《沁河流域的水草神信仰初探》。
2015年10月26日,中心主任行龙教授著《走向田野与社会》修订版出版发行。 本次修订增加6篇文章,分别为“中国社会史研究向何处去”、“中国社会史研究的追求与实践”、“克服‘碎片化’回归总体史”、“山西何以失去曾经的重要地位”、“‘水利社会史’探源——兼论以水为中心的山西社会”、“从社会史角度研究集体化时代的中国农村社会”。
2015年11月3日,中心赵中亚博士主讲第59期“鉴知”青年学术工作坊《艾韦德与〈六福客栈〉之争:小妇人形象的生成研究》。
2015年11月5—8日,中心主任行龙教授、副主任胡英泽教授参加由中国史学会主办,河南大学承办的中国史学界第九次代表大会。
2015年11月7—8日,中心博士研究生郭心钢、硕士研究生祈毓龙参加由湖南大学举办的第十六届历史学研究生论文发表会,分别向大会提交论文《土地“零碎化”问题的反思》和省界的纠葛:1956年山西平定县测鱼等六乡割属河北研究》。
2015年11月10日,中心曾伟博士主讲第60期“鉴知”青年学术工作坊《近代官办企业与产权变革——萍乡煤矿产业契约研究》。
2015年11月11日,中心博士后、教育科学学院孙杰副教授主讲第61期“鉴知”青年学术工作坊《地域、权力与文化:程颢晋城兴学》。
2015年11月13日至11月16日,中心举办题为“资料·视野·方法:中国当代史研究中的多学科对话与思考”的学术研讨会。 中心主任行龙教授、副主任胡英泽教授、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张乐天教授、中央党校党史部王海光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李文研究员以及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重庆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华东政法大学高等研究院、浙江大学地方政府与社会治理研究中心、内蒙古大学等国内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30多位中青年学者以及社会史研究中心全体师生出席并参加了会议开幕式。
2015年11月14—15日,中心硕士研究生张力、高婧参加第三十届历史人类学研究生研讨班,提交会议论文分别为《环境、国家与农民生计——基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山西中部土盐户转业的历史考察》和《宗族研究中的分枝与立户问题——基于山西曲沃靳氏宗族的个案研究》。
2015年11月18日,中心李嘎副教授主讲第62期“鉴知”青年学术工作坊《古道悠悠:明清民国时期的晋城交通与沿线聚落》。
2015年11月25日,中心韩祥博士主讲第63期“鉴知”青年学术工作坊《近代农村硬通货消亡与农民破产问题新探——以华北小额通货的更替为线索》。
2015年12月2日,中心郭永平博士主讲第64期“鉴知”青年学术工作坊《神庙:黄土文明?介休范例研究的切入点》。
2015年12月16日,中心博士后卫才华副教授主讲第65期“鉴知”青年学术工作坊《说书与礼俗生活的构建》。
2015年12月23日,中心常利兵副教授主讲第66期“鉴知”青年学术工作坊《“米丘林学说”在中国:1950年代苏联遗传学的译介、传播及影响》。
2015年12月30日,中心博士后郭俊红主讲第67期“鉴知”青年学术工作坊《妻与雨:给神的礼物与神给的礼物——以晋城市“龙王娶亲传说”为分析对象》。
2016年2月22日,日本著名中国经济问题专家、东京大学名誉教授、日本中国经济学会会长、东洋文库研究员中兼和津次来中心访问并做题为《Nexus among Privatization, Marketization, and Institutionalization during Transition Process——An Experimental Analysis Based on China’s Provincial Panel Data》的学术报告。
2016年3月2日,日本长崎县立大学祁建民教授主讲第58期“鉴知”名家学术讲坛《毛泽东阶级论中的中国因素》。
2016年3月7日,日本关西大学沈国威教授主讲第59期“鉴知”名家学术讲坛《19、20世纪之交汉语与日语》。
2016年3月9日,日本长崎县立大学祁建民教授主讲第60期“鉴知”名家学术讲坛《理想主义的演变与农村集体化的命运》。
2016年3月18—21日,中心马维强副教授参加由华东师范大学举办的“社会变迁中的民众精神生活”学术研讨会,提交会议论文《身体的政治化与集体化时代的乡村日常生活》。
2016年3月23日,中心胡英泽教授主讲第68期“鉴知”青年学术工作坊《晋东南生活用水考察记》。
2016年4月5日,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安介生教授主讲第61期“鉴知”名家学术讲坛《历史地理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2016年4月6日,中心韩祥博士主讲第69期“鉴知”青年学术工作坊《被遮蔽的“钱赈”:清代灾赈中的货币流通初探》。
2016年4月16日,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吕文浩副研究员主讲第70期“鉴知”青年学术工作坊《潘光旦的社会学、性心理学研究对今天历史学研究的启示》。
2016年4月18日,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吕文浩副研究员主讲第71期“鉴知”青年学术工作坊《中国现代社会调查与社会学的发展》。
2016年4月20日,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吕文浩副研究员主讲第72期“鉴知”青年学术工作坊《中国近代社会文化史的兴起、发展及其相关理论方法问题》。
2016年4月27日,中心兼职教授、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授、香港科技大学荣誉教授李伯重主讲第62期“鉴知”名家学术讲坛《大数据与历史研究》。
2016年4月27日,中心博士后郭俊红主讲第73期“鉴知”青年学术工作坊《身体叙事视野中的丁戊灾荒——以山西省阳城县为考察中心》。
2016年5月11日,中心曾伟博士主讲第74期“鉴知”青年学术工作坊《近代铁路土地的征购及其实现——以萍乡铁路为例》。
2016年5月16日,厦门大学民间文献研究中心主任、历史系博导郑振满教授主讲第63期“鉴知”名家学术讲坛《民间文献与田野调查—历史人类学的实践》。
2016年5月17日,厦门大学民间文献研究中心主任、历史系博导郑振满教授主讲第64期“鉴知”名家学术讲坛《民间自治与政府授权》。
2016年5月24日,中华两岸和平发展联合会主席、台湾“中央大学”新锐文化工作坊主持教授、东华大学驻校作家蓝博洲先生主讲第65期“鉴知”名家学术讲坛。
2016年5月25日,中华两岸和平发展联合会主席、台湾“中央大学”新锐文化工作坊主持教授、东华大学驻校作家蓝博洲先生主讲第66期“鉴知”名家学术讲坛。
2016年5月29日,中心举行2016届中国史专业硕士学位论文答辩会,6位硕士参加了答辩。
2016年6月1日,中心马维强副教授主讲第75期“鉴知”青年学术工作坊《政治沟通何以可能:土改工作队与华北根据地的基层政治》。
2016年6月15日,中心李嘎副教授主讲第76期“鉴知”青年学术工作坊《明代山东颜神镇城的创筑——兼及博山置县》。
2016年6月22日,中心举办第15届“鉴知”研究生论坛,博士研究生孙国良,硕士研究生陈霞、武丽伟、李佩俊分别提交论文《历史真实的多重建构:论土改研究的六种路径》、《集体化时代的劳动生产与乡村干部:以山西平遥道备村为例》、《山西太原宗族研究中的分股问题》、《城市化建设中的传统宗族发展:以太原西寨阎氏为例》。
2016年6月28日,台湾“中研院”史语所邱仲麟研究员主讲第67期“鉴知”名家学术讲坛《明代山西北部的墩台与军事防御》。
2016年7月3日,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校区历史系教授、东亚研究中心主任李怀印先生主讲第68期“鉴知”名家学术讲坛《制度、环境与劳动积极性——重新认识集体制时期的农业生产》。
2016年8月4日—6日,中心与香港科技大学联合举办“农业集体化在中国与东欧:平等与发展”多学科高端学术会议。中心主任行龙教授和香港科技大学人文社科学院院长李中清(James Lee)教授先后致辞。会议特邀学者包括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徐勇教授、匈牙利中欧大学Constantin Iordachi教授、中国社科院当代中国史研究所李文教授、北京大学历史系刘一皋教授、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辛逸教授、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张乐天教授、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李金铮教授、香港科技大学人文社科学院Cameron Campbell(康文林)教授、美国爱荷华大学助理教授陈爽和Matthew Noellert(倪志宏)、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黄英伟、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胡永恒。
2016年8月23日—28日,中心硕士研究生陈霞参加由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主办、上海大学文化研究系协办的第一届“热风”文化研究研习营。
2016年8月26日上午,中心主任行龙教授在“省委办公厅学习大讲堂”为省委机关干部做了题为“山西历史文化”的报告。
2016年9月5日,台湾“中研院”史语所邱仲麟研究员主讲第69期“鉴知”名家学术讲坛《明代在国史上的地位》。
2016年9月12日,台湾“中研院”史语所邱仲麟研究员主讲第70期“鉴知”名家学术讲坛《乡饮酒礼、乡约与保甲——明代的社会控制体系》。
2016年9月16—17日,中心赵中亚博士后参加由复旦大学举办的“近代东亚国际视阈下的基督教教育与文化认同”学术研讨会,并提交论文《李提摩太在华新式教育活动考》。
2016年9月19日,台湾“中研院”史语所邱仲麟研究员主讲第71期“鉴知”名家学术讲坛《明代的旌表制度与地方教化》。
2016年9月20日,日本长崎县立大学祁建民教授主讲第72期“鉴知”名家学术讲坛《从日本正仓院看古代丝绸之路的物质文化交流》。
2016年9月20日—24日,中心老师常利兵副教授到山西晋城参加“纪念赵树理诞辰110周年学术研讨会”,会上,常利兵老师作了题为“社会史视野中的赵树理和他的时代”的发言。
2016年9月28日,中心郭永平博士主讲第77期“鉴知”学术工作坊报告《宋金以降阳城县的白龙神信仰研究》。
2016年10月12日,中心张俊峰教授主讲第78期“鉴知”青年学术工作坊《晋蒙水利契约之比较研究》。
2016年10月14—17日,中心行龙教授和张俊峰教授参加由中国社会史学会主办,武汉大学、三峡大学承办,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等多家单位协办的第十六届中国社会史学会年会暨“中国历史上的国计民生”学术研讨会。此次会议与会学者130余位,收到论文113篇。张俊峰教授做了题为《超越真假:元清两代河津史氏宗族的历史建构》的专题讨论。
2016年10月25—26日,中心主任行龙教授、历史文化学院郝平院长、中心张俊峰教授参加由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研究》编辑部、中国现代文化学会、浙东文化与宁波文化大市建设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第二届全国区域文化暨中国现代文化学会年会。行龙教授教授作了题为《区域社会史研究诸问题》的主题报告,郝平教授提交了《山西北部边塞文化刍议》,张俊峰教授提交了《世系与合族:明清以来山西阳城白巷李氏的宗族实践》。
2016年10月25日至26日,中心副主任胡英泽教授受邀参加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中国水利学会主办的“水利的历史与未来”学术研讨会。
2016年11月2日,中心常利兵副教授主讲第79期“鉴知”学术工作坊《猪的革命——集体化时期的农民养猪业及影响》。
2016年11月9日,中心赵中亚博士后主讲第80期“鉴知”青年学术工作坊《清末山西派遣出的东游者:江苏人程淯研究》。
2016年11月11日,塑造山西美好形象:《沁河风韵》系列丛书学术研讨会在山西大学会议中心举行,山西省政协副主席刘滇生,晋城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赵沂旸,山西人民出版社社长胡彦威,山西大学党委书记师帅、校长贾锁堂,《沁河风韵》丛书主编、中心主任行龙等出席会议。
2016年11月11日至13日,中心副主任胡英泽教授、李嘎副教授、韩祥博士应邀赴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参加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灾害史专业委员会第十三届年会暨“江南灾害与社会变迁”学术研讨会。
2016年11月25日,清华大学历史系主任侯旭东教授主讲第73期“鉴知”名家学术讲坛《史学研究中的实体思维与关系思维》。
2016年11月26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吕文浩副研究员主讲第74期“鉴知”名家学术讲坛《1940年代一份全国人口调查计划》。
2016年11月30日,台湾“中研院”史语所邱仲麟研究员主讲第75期“鉴知”名家学术讲坛《海出大鱼——中国历史上的鲸豚搁浅事件》。
2016年12月3日,中心举行孙杰、郭俊红、卫才华三位博士后的出站报告会,出站报告题目分别为《成成记忆:一个被称作为红色中学的地方》、《神灵、庙宇与乡村社会——以阳城县成汤庙为考察对象》、《晋东南说书人与乡村礼俗生活》。
2016年12月3日,中心聘任复旦大学安介生先生为兼职教授,中心主任行龙教授主持并向安介生先生颁发聘书。
2016年12月2日至4日,中心主办“第二届中国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变迁”学术会议,来自日本大谷大学、中国社科院、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社科院、台湾“中研院”史语所、中山大学、内蒙古大学、青岛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太原师范学院及山西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40位学者参加了此次研讨会,会议共收到学术论文近30篇。
2016年12月12日,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贺照田副研究员主讲第76期“鉴知”名家学术讲坛《新时期群众路线重构的思想、实践意涵——审看新时期的又一视角》。
2016年12月13日,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贺照田副研究员主讲第77期鉴知名家学术讲坛《在“文革”胜利结束、新时期顺利开始的背后》。
2016年12月1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贺照田副研究员主讲第78期“鉴知”名家学术讲坛《历史中的“思想解放”和历史叙述中的“思想解放运动”》。
2016年12月16日至19日,中心李嘎副教授应邀赴四川攀枝花参加全国历史地理青年学者论坛暨“长江经济带”旅游发展研讨会,并提交了历史时期城市地域结构领域的学术论文。
2016年12月22日,中心成功举办第16届“鉴知”研究生论坛。本届鉴知论坛共包括十篇论文,分别为张瑜的《身体、生活与生命——村庄档案所见肃反运动中一个反革命分子的改造历程(1959—1962)》、李芳可的《从“阶级成分登记表”看土改前山西省昔阳县石村的农户生计方式》、薛超然的《不违农时:农村人民公社平调退赔问题研究——以定襄县南王公社为例》、刘淑娟的《北国水乡:明清时期永年城一带的水域景观与士人书写》、裴孟华的《水利社会的仪序嬗变——新绛鼓堆泉研究》、侯峰峰的《晋东南李卫公信仰初探——以方志和传说为中心的考察》、李园园的《抗战时期华北督导团在晋南的社会事业——以“督导旬报“为中心》、王文婷的《规训与反省:太行根据地的民主建政实践——对左权县支部整风运动的解读与分析》、祁毓龙的《再造政区:1950年代山西平定汪里、梁江两乡划归河北井陉研究》。
2016年12月23日,厦门大学人文学院钞晓鸿教授主讲第79期“鉴知”名家学术讲坛《回顾与反思:冀朝鼎先生及其水利史研究》。
2016年12月28日,日本长崎县立大学祁建民教授主讲第80期“鉴知”名家学术讲坛《中日传统村落自治资源比较研究》。
2017年3月15日,中心张俊峰教授主讲第81期“鉴知”青年学术工作坊《图像证史:山陕水利图碑研究》。
2017年3月21日,中心张俊峰教授赴浙江金华参加中非水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并向会议提交了“宋金以来的中国水利图碑与水权问题”一文,会上,张俊峰教授被聘为该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并颁发了聘书。
2017年3月29日,中心韩祥博士主讲第82期“鉴知”青年学术工作坊《铜元占领农村:一战期间华北制钱的大量流失与中日博弈》。
2017年4月12日,中心李嘎副教授主讲第83期“鉴知”青年学术工作坊《明代山东海疆卫所城市的选址、形制与历史命运》。
2017年4月17日,中心张俊峰教授应邀在首都师范大学做了题为《北方宗族史研究的新视野》的学术报告。
2017年4月18日,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读书会举办第66期活动,中心张俊峰教授应邀作了题为“中国水利社会史研究的新材料与新问题”的学术报告。
2017年4月21—24日,中心主任行龙教授参加由华东师范大学举办的“民间记忆、地方文献与中国史研究”讨论会。
2017年4月26日,中心胡英泽教授主讲第84届“鉴知”青年学术工作坊《20世纪五六十年代乡村权力的特点——从<翻身>到<深翻>》。
2017年5月3日,台湾“中研院”史语所邱仲麟研究员主讲第81期“鉴知”名家学术讲坛《晚明以来的西洋镜与视觉感官的开发》。
2017年5月5日—7日,中心张俊峰教授、李嘎副教授赴上海参加由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上海大学丝绸之路与边疆战略研究中心、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学术月刊》杂志共同主办的第五届边疆中国论坛暨“社会转型、知识话语与新边疆学”学术研讨会。
2017年5月9日,中心主任行龙教授在文科楼三层报告厅为历史文化学院全体师生主讲题为“山西大学‘历史门’之历史”的讲座。
2017年5月10日,中心主任行龙教授在文科楼三层报告厅,为全校科级以上干部做了题为“百年老校,根深叶茂”的校史教育主题讲座。
2017年5月10日,中心教师曾伟博士主讲“鉴知”青年学术工作坊第85期学术报告《明清山西煤炭资源的开发》。
2017年5月19日,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马俊亚主讲第82期“鉴知”名家学术讲坛《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与发展的新解读》。
2017年5月19日,中心举办2017届中国史硕士学位论文答辩会,7位硕士参加了答辩。
2017年5月22日,台湾“中研院”史语所邱仲麟研究员主讲第83期“鉴知”名家学术讲坛《明清泰山进香与相关产业的发展》。
2017年5月24日,中心赵中亚博士后主讲第86期“鉴知”青年学术工作坊《雷鸣远与中国共产党关系初探》。
2017年6月9日,中心主任行龙教授在山西大学李提摩太阅读体验店主讲“致往事——我来续写《山大往事》主题研讨会”,商务印书馆太原分馆编辑室主任薛亚娟、山西新华书店集团太原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曹笑吟、山西新华书店集团太原有限公司业务营销中心业务主管温亚军、山西大学图书馆副馆长韩志伟,以及山西大学历史学院和文学院等多个专业的博士生和研究生共计30名学生代表参加了此次会议。
2017年6月10日,中心主任行龙教授、曾伟博士及多名本科生赴赤桥村出席“纪念刘大鹏诞辰160周年暨《晋水图志》出版座谈会”并致辞。
2017年6月10日—11日,中心与开放时代杂志社联合主办的“第四次开放时代工作坊”成功举行,来自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历史系、开放时代杂志社、中山大学华南农村研究中心、中山大学哲学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首都师范大学文化研究院、重庆大学人文社会高等研究院、山西大学等高校及科研院所共计40余位学者参与本次会议。
2017年6月23日,中心成功举办第17届“鉴知”研究生论坛。会议共收到9片论文,分别为郭心钢的《“下中农”考辨》、刘博宇的《地域崇拜与帝国秩序——以清代岳池县顾县场为中心》、裴孟华的《汉人士候与山西宗族传统》、满鑫垚的《典型的构建与实践逻辑——基于“太行劳模”张老太个人生活史的考察》、李园园的《传教士雷鸣远来华活动初探》、赵慧斌的《晋西南地区乡村农民阶层的社会流动——以1966年永济县孙常大队阶级成分登记表为中心》、史亚芬的《乾嘉时期晋边蒙地的民蒙生计与生活》、白如镜《明清时期晋城地区“镇”问题初探——以碑刻与志书资料为中心的考察》、张伟的《“天船”——以气球为例浅谈晚清之际清人与西来之物》。
2017年8月11至14日,中心与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编辑部、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山西省历史学会共同发起举办“长城内外:历史时期中国北方边塞地带的人群、生计与社会进程”学术研讨会,共收到参会论文32篇,会议分为族群与区域、边疆与民族、移民与宗族、宗教与制度、人群与生计、经济与社会、环境与社会、长城与聚落等八个单元。
2017年8月21—22日,中心行龙教授、胡英泽教授、张俊峰教授参加由中国近代社会史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主办、由杭州师范大学民国浙江史研究中心、近代史所社会史研究中心承办的“地方文献、区域社会与国家治理”——第七届中国近代社会史国际学术研讨会。 行龙教授做了题为《集体化时代农村研究的思考与实践》的大会报告。胡英泽教授提交了论文《未分的果实:土改前后晋西南的果树分配与乡村经济》,张俊峰教授提交了论文《口内与口外:一个走西口家族的宗族意识与当代重建》,历史文化学院院长郝平教授也参加了此次会议,提交了论文《民国山西婚俗中的“礼”与“利”》。
2017年9月20日,中心马维强副教授主讲“鉴知”青年学术工作坊第87期学术报告《山西潞城土改整党试点研究》。
2017年9月23日至9月24日,中心行龙教授、胡英泽教授参加由南京大学学衡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联合主办的“全球视野下的新史学——《新史学》创刊十周年学术研讨会”,行龙教授、胡英泽教授分别提交了论文《模范引领:山西农业集体化的一根红线》、《历史时期地权分配研究的理论、工具与方法》。
2017年9月22日—24日,中心曾伟博士参加山西大学举办的“明清社会经济史学术研讨会”,并提交论文《风水话语与煤炭禁采:清代晋东南煤禁碑研究》。
2017年9月28日,中心成立成立集体化时代农村社会、人口资源环境史、地方文献与数字化、区域社会史四个研究室。
2017年10月11日,中心教师王帅博士主讲第88期“鉴知”青年学术工作坊《政商关系下的晋商研究》。
2017年10月15日—21日,中心主任行龙教授带领中心师生一行近40人前往山西省运城市绛县开展集体田野考察工作。在为期五天的田野考察中,中心师生分为11个田野小组,分赴绛县古绛镇、大交镇、横水镇、郝庄乡、卫庄镇、安峪镇、么里镇、冷口乡、陈村镇、南樊镇等10个乡镇的200余个村庄进行了田野考察和乡村历史文献资料搜集工作。
2017年10月20—22日,中心常利兵副教授赴北京参加“社会史视野下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以柳青为中心”国际学术会议。
2017年10月21—22日,中心李嘎副教授、韩祥博士应邀参加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灾害史专业委员会第十四届年会暨“江淮流域灾害与民生”学术研讨会。分别提交论文《从现实回望历史:明代以来陕北地区城市水患问题研究》、《清末“钱赈”的转型:以光绪三十二年江北赈案为例》。
2017年10月24日,台湾“中研院”史语所邱仲麟研究员主讲第84期“鉴知”名家学术讲坛《修墙、筑堡与武器研发——明代北边军事防御的几个面向》。
2017年11月1日,中心常利兵副教授主讲第89期“鉴知”青年学术工作坊《“合作化运动百科全书”的在地化经验及影响——<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再解读》。
2017年11月3日至5日,中心主任、山西省历史学会会长行龙教授、胡英泽教授参加由中国史学会主办,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承办的中国史学会会员单位负责人联席会议。
2017年11月8日 ,日本长崎县立大学祁建民教授主讲第85期“鉴知”名家学术讲坛《近代日本的“防共回廊”计划与大青山根据地的战略意义》。
2017年11月15日,中心主任行龙教授主讲第86期“鉴知”名家学术讲坛《模范引领:山西农业集体化的一根红线》。
2017年11月17日,台湾著名历史学者王芝芝教授主讲第88期“鉴知”名家学术讲坛,作了题为《口述史学及其实践》的学术报告。
2017年11月18—19日,中心郭永平副教授赴南宁参加由中山大学移民与族群研究中心主办,广西民族大学学报编辑部、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承办的第五届“移民与城市化”学术研讨会,并向会议提交了“生态环境、经济生业与移民社会:渔镇民族志的实践与书写”一文。
2017年11月22日,台湾“中研院”史语所邱仲麟研究员主讲第89期“鉴知”名家学术讲坛《明代北京的经济发展及其商业区位变迁》。
2017年11月24—26日,中心行龙教授、胡英泽教授与曾伟博士参加了由厦门大学民间历史文献研究中心举办的“第九届民间历史文献论坛”。本次论坛共有来自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的高校、科研机构数十位专家、学者与会,共收到论文50篇。会议安排有6场主题演讲,以及地方社会、历史图像、契约账本、家族文献、仪式文献、碑刻铭文、公私档案等7个主题,44场次论文报告。 11月25日的主题演讲上,行龙教授做了《集体化时代农村研究的思考与实践》的报告, 11月26日下午举行的公私档案专题发表会中,胡英泽教授发表了《清代道光年间苏州鱼鳞图册所见土地分配和经营的空间特征》一文,曾伟博士提交了《移民、士绅与会党:安源工人运动的社会背景》一文。
2017年12月4日,台湾“中研院”史语所邱仲麟研究员主讲第90期“鉴知”名家学术讲坛《明以降眼镜的文化史》。
2017年12月7日,中心主任行龙教授受邀赴香港中文大学出席相关学术活动,并发表主题讲演。讲演结束后,行龙教授以“告别华南,走进华北”字幅相送,对科大卫研究团队在华北及山西地区的学术研究给予高度评价和深切关注。
2017年12月30日,山西省历史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在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会议室隆重召开。来自山西大学、山西省社科院、山西师范大学、太原师范学院、长治学院、忻州师范学院、大同大学、吕梁学院等省内历史学教学、科研单位的代表共50余名代表与会,共襄盛举,共同勾画美好蓝图。受大会邀请,山西省历史学会原会长张正明研究员、山西省社科联学会部尤晋鸣部长出席了此次大会。
2018年1月5日,中心成功举办第18届“鉴知”研究生论坛。本次论坛共收到论文11篇,研究时段上至宋元明清,下至农业集体化时代;研究内容涉及城镇史、乡村史、企业史、个人生活史等多个方面。
2018年3月14日,中心胡英泽教授主讲第91期“鉴知”青年学术工作坊《历史时期乡村地权研究若干问题的反思》。
2018年3月28日,中心张俊峰教授主讲第92期“鉴知”青年学术工作坊《水利社会史研究向何处去》。
2018年4月6日,台湾“中研院”台湾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谢国兴主讲第91期“鉴知”名家学术讲坛《数字人文应用:台湾史研究的例证》。
2018年4月8日,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研究员虞和平主讲第92期“鉴知”名家学术讲坛《读书与研究:以清末民初轮船招商局改归商办的研究为例》。
2018年4月18日,中心曾伟博士主讲第93期“鉴知”青年学术工作坊《赵吉士与<牧爱堂编>》。
2018年5月23日,中心赵中亚博士主讲第95期“鉴知”青年学术工作坊《沈敦和与庚子事变后的山西地方交涉》。
2018年5月30日,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张伟然教授主讲第95期“鉴知”名家学术讲坛《历史文化地理视野下的文学地理研究》。
2018年5月31日,中心成功举办2018届中国史硕士学位论文答辩会,8位硕士参加了答辩。
2018年5月,教育部日前印发 2017年度“**奖励计划”入选文件 ,中心副主任胡英泽教授入选该计划“青年学者”。
2018年6月6日,中心李嘎副教授主讲第96期“鉴知”青年学术工作坊《滹沱的挑战与恩赐:明清新旧束鹿城的水患与洪涝适应性景观》。
2018年6月14日,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服务中心熊景明女士来中心访问并作讲座。
2018年6月22日,中心成功举办第19届“鉴知”研究生论坛。本次论坛共收到论文十篇,论文的研究时段从明代一直延续到集体化时代,研究地域以山西为主,研究内容角度多样,主要涉及集体化时代农村社会史、水利社会史、农业技术史、民间信仰等多个层面。
2018年7月9日—13日,中心研究生史亚芬、皇倩倩、李雪雪参加2018年复旦大学“地理演化的人文印迹”暑期学校。
2018年7月14日,中心韩祥博士参加由河北师范大学、中国经济史学会、中国钱币学会货币史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的“中国近代货币运行规律探索”学术研讨会,并提交论文《铜元占领农村:清末民初华北铜钱的大量流失与中日博弈》。
2018年8月10日—8月12日,中心张俊峰教授、李嘎副教授、硕士生裴孟华同学赴北京参加在中国人民大学举办的“新时代、新技术、新思维——2018年中国历史地理学术研讨会“,并分别提交了以宋金以来水利图碑的搜集与研究为主题的论文、以明清时期城市水患与洪涝适应性景观为主题的论文、以黄河龙门景观与地理意象为研究对象的论文。
2018年8月18日,台湾“中研院”史语所邱仲麟研究员主讲第97期“鉴知”名家学术讲坛《天然冰与明清的社会生活》。2018年8月18日,日本长崎县立大学祁建民教授主讲第96期“鉴知”名家学术讲坛《日本关于中国革命根据地研究的学术史回顾》。
2018年8月23日,中心行龙教授、胡英泽教授应邀参加由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简称“重大高研院”)主办的第二届“文字斋”青年学术研习营。8月25日上午,中心行龙教授在重大高研院“文字斋”报告厅作了“集体化时代农村研究的思考与实践”的专题讲座。8月25日下午,中心胡英泽教授在重大高研院“文字斋”报告厅作了“从《翻身》到《深翻》——韩丁笔下乡村干部的派性”的专题讲座。
2018年8月23—28日,中心博士郭心钢、张瑜参加由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简称“重大高研院”)主办的第二届“文字斋”青年学术研习营。
2018年8月,中心行龙教授主编《社会史研究》第五辑出版。
2018年9月3日,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与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教研相长七书”出版座谈会在京举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总编辑魏长宝、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主任行龙出席会议并分别致辞。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虞和平、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社会史研究中心主任李长莉、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社会史研究中心副主任唐仕春、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吕文浩、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李伯重、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赵世瑜、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重点研究基地主任杨念群、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李金铮、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学术著作分社社长谭徐锋、首都师范大学社会文化史研究中心教授韩晓莉、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郝平、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副主任胡英泽、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副主任张俊峰等专家学者20余人出席座谈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原副总编辑郭沂纹作总结发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总编辑助理王茵主持会议。
2018年9月12日,中心常利兵副教授主讲第97期“鉴知”青年学术工作坊《做新中国第一代有文化的农民何以可能》。
2018年9月23日,中心举办倪志宏、马华两位博士后出站报告会。
2018年9月24日,教育部思政司、教育部办公厅公布了100个首批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名单。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社会史研究中心党支部书记办公室成功入选,同时也是山西省唯一入选的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办公室。
2018年9月21—24日,中心和山西省历史学会共同举办的“‘从山西出发的历史学’暨纪念乔志强先生诞辰九十周年学术讨论会”在太原晋祠宾馆举行。会议邀请了英国牛津大学沈艾娣(Henrietta Harrison)教授、香港科技大学李中清、康文林(Cameron Campbell)教授、美国爱荷华大学倪志宏(Matt Noellert)博士、日本长崎县立大学祁建民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夏明方教授、复旦大学安介生教授、首都师范大学韩晓莉教授、台湾“中研院”邱仲麟研究员、台湾清华大学张继莹博士、台湾政治大学周春燕老师等11名专家学者齐聚龙城,就区域社会史的研究成果进行讨论交流,并就如何克服碎片化、如何与整体史、国家史、全球史相结合等问题进行深入交流,为区域社会史研究的未来发展建言献策。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主任行龙教授、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郝平教授、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副主任胡英泽、张俊峰教授及中心的全体研究人员出席并参加了会议。在为期两天的会议讨论中,共进行了六场主题报告,与会者围绕“村庄、经济与社会生活”、“水利社会与乡村政治”、“集体化时代的山西乡村”、“长时段与历史书写”、及“宗教与社会文化转型”为主题开展深入交流与讨论。
2018年9月,“田野·社会丛书”第二辑由商务印书馆正式出版。本书内容涉及水利社会史研究的理论方法、河域泉域、湖泊存废、分水争水、水权水案、水利水患、礼治制度、家族祭祀等多方面,意在建立“以水为中心的山西社会”的基本研究框架。
2018年10月10日,中心韩祥副教授主讲第98期“鉴知”青年学术工作坊《清末币制改革中的山西乡村社会》。
2018年10月12—14日,中心主任行龙教授受邀参加由吉林省社会科学院主办、《地域文化研究》杂志社承办、长春伪满皇宫博物院协办的“首届中国地域文化研究高层论坛”,来自北京、天津、山西、山东、浙江、广东等20多个省市的70余位人文社科专家学者出席会议。
2018年10月19日—10月22日,中心李嘎、韩祥副教授赴青岛参加由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灾害史专业委员会、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发展高等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暨生态史研究中心、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所等六家单位主办,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所承办的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灾害史专业委员会第十五届年会。共有90余名学者参会,收到论文70余篇。李嘎副教授向大会提交了以历史时期正定城市水患为选题的论文,韩祥副教授提交了以清末民初灾荒背景下华北货币流通与金融危机为选题的论文。
2018年10月22日—24日,中心常利兵副教授应邀参加湖南省益阳市主办的第二届生态农业智慧乡村互联网大会暨周立波诞辰110周年纪念活动,并以《山乡巨变》小说文本的历史性释读和现实性需求作了大会主题发言。
2018年10月24日,中心马维强副教授主讲第99期“鉴知”青年学术工作坊《1948—1949年山西潞城土改整党与基层治理研究》。
2018年11月1—2日,中心曾伟老师参加第三届汉冶萍国际学术研讨会。曾伟老师作为五位主旨演讲人之一,在大会作了《晚清民国萍乡煤矿产业契约与产权交易》的主题报告。
2018年11月4日—7日,中心常利兵副教授应上海大学文学院邀请,参加由该院主办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与‘新文明’的再造”学术研讨会,并且围绕太行革命根据地“李顺达互助组”的个案研究对20世纪中国革命与乡土社会的变革进程作了专题发言。
2018年11月9—12日,中心行龙教授胡英泽教授、张俊峰教授、李嘎副教授四人受邀参加第十七届中国社会史学会年会。行龙教授作了题为《模范引领:山西农业集体化的一根红线》的大会主题发言,胡英泽教授提交了以集体化时代农村档案资料的区域社会史研究价值为主题的论文,张俊峰教授提交了以家庭档案为核心资料开展移民社会史研究的论文,李嘎副教授提交了以在地化、长时段理念探讨明代北方市镇筑城问题的论文。行龙教授在本次年会期间,当选为第八届中国社会史学会副会长,胡英泽教授当选为学会理事。
2018年11月9—12日,中心常利兵副教授应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的邀请,参加了“重返1950年代:历史经验与文明意涵”学术研讨会,并且从“组织起来与提高技术”的社会史视角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农业集体化的历史进程及时代性影响作了专题发言和讨论。
2018年11月19日—11月22日,中心张俊峰教授、李嘎副教授参加由厦门大学主办的“历史上环境与社会经济的互动”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史专业委员会首届年会。共有来自中、美两国近50家高校、科研院所的90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共收到论文71篇。中心张俊峰教授提交的论文全面检视了近年来水利史社会史研究取得的最新进展。李嘎副教授提交的论文以5万余字的篇幅对明清时期山西、陕西黄土高原地带14座城市中的自然水域与社会利用问题作了较为全面的梳理与研究。
2018年11月23—25日,中心曾伟老师赴厦门大学参加第十届民间文献论坛,并提交论文《晚清民国萍乡煤矿产业契约与产权交易》。
2018年11月28日,中心行龙教授主讲第100期“鉴知”青年学术工作坊《舌耕度日:刘大鹏的第一次塾师经历》。
2018年12月1日,中心行龙教授参加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建所四十周年庆典活动。
2018年12月7—9日,中心主任行龙教授受邀赴南京参加由中国会党史研究会、南京大学学衡研究院主办的“中国历史上的社与会”学术讨论会,并于7日晚主讲南京大学第106期“学衡名家讲坛”,题为《集体化时代农村研究的思考与实践》。
2018年12月7—9日,中心胡英泽教授赴天津参加由南开大学召开的“首届南开大学中国史前沿论坛——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史学的回顾与前瞻”,并提交有关中国传统农村地权研究回顾与反思的论文,对未来农村地权研究的可能走向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此外,胡英泽教授于7日晚为南开大学历史学院的研究生作了一场关于传统时期黄土高原生活用水实践的主题讲演。
2018年12月14日—16日,中心常利兵副教授应邀赴厦门大学参加由《中共党史研究》杂志社与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主办的第二届中共党史研究青年学者论坛。常老师通过对中国当代史研究中存在的“固化”、“僵化”和“碎化”现象的反思和审视,结合地方性经验,积极倡导从“技术”、“卫生”、“教育”三个维度进一步开辟与拓展当代史研究的新论题。
2018年12月21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谭徐峰老师主讲第99期“鉴知”名家学术讲坛,作了《读书漫谈》的主题学术演讲。
2019年1月4日—1月6日,中心胡英泽教授、张俊峰教授、李嘎副教授赴苏州大学参加“黄土高原上的民众生产和生活”专题学术讨论会,会议有近30位学者参加,共收到论文18篇。
2019年1月10日,中心成功举行博、硕士研究生预答辩和开题活动。共有硕士三年级的11位同学进行了毕业论文预答辩,博士二年级和硕士二年级的10位同学进行开题。
2019年1月12日,中心成功举办第20届“鉴知”研究生论坛。本次论坛共收到论文12篇,研究时段上至明清,下至集体化时代;研究内容丰富,涉及乡村史、移民史、宗族史等多个方面。
2019年2月26日,日本长崎县立大学祁建民教授主讲第101期“鉴知”名家学术讲坛《1945年以前日本对中共情报调查研究》。
2019年3月14日,中心胡英泽教授主讲第101期“鉴知”青年学术工作坊《历史时期乡村地权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2019年3月21日,湖北大学周积明教授主讲第102期“鉴知”名家学术讲坛《汉冶萍的民族主义话语》。
2019年3月27日,中心张俊峰教授主讲第102期“鉴知”青年学术工作坊《不一样的乡建:民国山西乡村建设研究会的研究》。
2019年3月,中心行龙教授主编《社会史研究》(第6辑)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
2019年4月10日,中心常利兵副教授主讲第103期“鉴知”青年学术工作坊《<山乡巨变>作为方法:农业合作化历史实践的文学书写及社会史意涵》。
2019年4月12日,复旦大学葛剑雄教授主讲第103期“鉴知”名家讲坛《文化自信的理由:地理环境与中国文化》。
2019年4月24日,中心李嘎副教授主讲第104期“鉴知”青年学术工作坊《明代以降山陕黄土高原水患城市等级划分的尝试》。
2019年5月6日—8日,中心行龙教授参加澳门理工学院中西文化研究所举办的“澳门与抗日战争”史学论坛,澳门及内地20多位学者出席此论坛。
2019年5月10日—12日,中心张俊峰教授参加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社会史研究室主办,河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承办的“新中国社会建设70年:成就和经验”学术研讨会,并提交论文讨论了中共早期合作化思想的来源、根据地时期推行互助合作化的宣传策略与方式、合作化中劳模的自主创新等内容。
2019年5月16日,中心曾伟博士主讲第105期“鉴知”青年学术工作坊《明清山西煤炭碑刻的整理与研究》。
2019年5月29日,中心韩祥副教授主讲第106期“鉴知”青年学术工作坊《钱荒、旱荒、兵荒中的华北金融危机:以庚子之变为例》。
2019年6月28日,中心成功举办第21届“鉴知”研究生论坛。本次论坛共收到论文7篇,研究时段上至唐宋时期,下至农业集体化时代;主题广泛,角度新颖,内容涉及乡村经济、医疗卫生、民间信仰、科学技术、人物事件等多个层面。
2019年7月12日,中心李嘎、韩祥副教授分别获批2019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项目名称分别为《明清民国时期山西治所城市研究(1368—1937年)》,《近代华北小额通货与城乡货币体系变迁研究(1851—1937)》。
2019年7月12日—14日,中心博士研究生张瑜参加2019中国社会学年会,在大会分论坛“当代中国研究:口述历史、集体记忆与社会认同”参与研讨。
2019年7月12—14日,中心曾伟老师赴南昌参加由南昌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主办的“全球史与区域史视野下的近代商人、商人组织与商业市场”国际学术研讨会,并提交论文《清代山西煤炭贸易研究》。
2019年7月15—17日,中心曾伟老师赴长沙参加由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中国地方志学会联合主办,长沙市地方志编纂室承办的“第二届走向世界的中国方志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第九届中国地方志学术年会”,并提交论文《乾隆<萍乡县志>研究》。
2019年7月16—17日,中心张俊峰教授参加由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历史系主办的第二届“水域史工作坊”,并做主题报告“七十年中国水利史研究的三个时代”。
2019年7月26—29日,近代中国的民众、民生与民风”暨第八届中国近代社会史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山西太原举行。会议由近代中国社会史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社会史研究中心联合主办,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及山西省历史学会承办。来自国内外60多所高校、科研机构以及《历史研究》等10多家学术期刊和出版单位的150余名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
2019年8月17—18日,中心常利兵副教授参加由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革命史研究室、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读书会联合举办的“中共革命的行动机制”学术研讨会,并提交会议论文以太行革命根据地时期李顺达互助组的运作机制及在地化为主题,与与会学者进行了充分的交流、互动,展现了他近年来在革命史与社会史交叉研究中新的思考和追求。
2019年8月23—25日,中心行龙教授、胡英泽教授、李嘎副教授参加由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主办的“黄土高原民众生存状态的历史考察国际学术研讨会”。行龙教授在大会上做了《集体化时代农村研究的思考与实践》的主题报告,胡英泽教授在大会上做了《黄土高原“生活用水圈”研究》的主题报告,李嘎副教授做了《明代以降山陕黄土高原水患城市等级划分的尝试》的报告。
2019年9月20日至22日,中心行龙教授、贾登红博士、在读博士生张利杰、白如镜参加“第五届全国区域文化研究会年会暨太行山文化学术研讨会。行龙教授在大会上做了有关山西农业集体化时代“模范引领”的主题报告。贾登红博士,在读博士生张利杰、白如镜分别围绕集体化时代的农业景观、乡村社会中土客关系、明清至民国晋东南市镇人口的历时性考察等主题参与了分组讨论。
2019年9月20—21日,中心常利兵副教授参加由中国社会文化研究会和首都师范大学社会文化史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第三届“西方新文化史与中国社会文化史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常老师运用社会史的理论和方法,结合近年来自己的研究实践和探索,从技术、卫生和教育的角度就如何推进和拓展中国当代史研究领域作了发言。
2019年9月28日,浙江大学陈红民教授一行来中心交流,并作了题为《研习历史四十年》的主题讲演。
2019年10月16日,中心王帅博士主讲第107期“鉴知”青年学术工作坊《晋商转型中的政商关系——制度、政策、政局与商业发展》。
2019年10月23日,中心赵中亚博士主讲第108期“鉴知”青年学术工作坊,《清末民初之“过渡人物”:张瑞玑<哀荣录>笺释及研究》。
2019年10月30日,中心贾登红博士主讲第109期“鉴知”青年学术工作坊《“邮”向胜利:太行区邮政管理局的邮工与邮政》。
2019年10月31日至11月7日,中心胡英泽教授、常利兵副教授、郭心钢博士受邀赴德国弗莱堡大学、科隆大学开展学术交流。参加由弗莱堡大学东亚系Daniel Leese教授主办的“1949年以来的中国历史”研究生工作坊,并与科隆大学东亚系主任文浩(Felix Wemheuer)教授科研团队商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研究以及合作事宜。
2019年10月,中心常利兵副教授专著《西沟:一个晋东南典型乡村的革命、生产及历史记忆(1943—1983)》出版。
2019年10月,中心李嘎副教授专著《旱域水潦:水患语境下山陕黄土高原城市环境史研究(1368—1979年)》出版。
2019年11月6日,中心韩祥副教授主讲第110期“鉴知”青年学术工作坊《清末小额通货更替与灾赈货币流通转型:以光绪三十二年江北赈案为例》。
2019年11月15日—16日,,行龙教授、胡英泽教授参加由中国史学会主办,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承办的中国史学会会员单位负责人联席会议。
2019年11月20日,中心胡英泽教授主讲第111期“鉴知”青年学术工作坊《清代一个晋中村庄地权的长时段研究》。
2019年11月27日,中心常利兵教授主讲第112期“鉴知”青年学术工作坊《技术在乡:西张耿村个案研究》。
2019年11月29日,中心行龙教授、胡英泽教授、常利兵教授、李嘎副教授、曾伟博士、贾登红博士赴太原师范学院开展学术交流。行龙教授作了《加强三晋文化基础研究,推进山西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主题报告。
2019年12月4日,中心李嘎副教授主讲第113期“鉴知”青年学术工作坊《北魏介休令李谋墓志及相关问题》。
2019年12月7日,中心主任行龙教授出席由武汉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武汉出版集团、江汉大学联合主办,江汉大学武汉研究院、江汉大学人文学院、江汉大学城市研究中心、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承办的首届“武汉学高峰论坛暨《武汉学研究》《武汉城市简史》首发式”。行龙教授就清代汉口晋商问题进行发言,针对当今城市史、城市学研究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同时表示将在汉口晋商研究方面与江汉大学开展深入合作。
2019年12月11日,中心曾伟老师主讲第114期“鉴知”青年学术工作坊《明清山西煤炭贸易研究》。
2019年12月14日,山西省历史学会2019年年会暨山西高校历史系主任联席会议在太原召开,中心行龙教授作在会上作总结发言。
2019年12月18日,中心张俊峰教授主讲第115期“鉴知”青年学术工作坊《告御状》。
2019年12月26日,中心行龙教授的《略论中国近代的人口城市化问题》(《近代史研究》1989年第1期)、胡英泽教授的《流动的土地与固化的地权——清代至民国关中东部地册研究》(《近代史研究》2008年第3期)入选《<近代史研究>40年文存》。
2020年1月8日,第22届“鉴知”论坛暨山西省城高校中国史研究生学术年会成功举办,这是本中心首次举办面向校内外研究生的学术论坛,得到了省内外高校的积极响应。参加本次论坛的19名研究生,除来自山西大学、山西师范大学、太原师范学院等省内院校外,也有来自华东师范大学、暨南大学、青海师范大学、西北民族大学等省外高校的硕博学生。
2020年3月,“田野·社会丛书”第三辑之安介生《表里山河:山西区域历史地理研究》一书出版。
2020年3月,中心行龙教授主编《社会史研究》(第7辑)出版。
2020年4月,中心行龙教授主编《社会史研究》(第8辑)出版。
2020年6月7日,中心成功举办“山西抗日战争研究的新发现和新进展”学术研讨会,会议以“山西抗日战争研究的新发现和新进展”为主题,注重对新资料、新视角、新方法为特点的前沿性、创新性研究,来自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清华大学、日本长崎县立大学、日本明治学院大学、山西大学、中山大学、复旦大学、长治学院、邯郸学院等海内外高校的34位研究专家、青年学者参加会议。
2020年8月26—31日,中心常利兵教授参加“‘组织起来’:多学科视野下的乡村经验与历史书写——西沟工作坊”,与会学者对常利兵教授所著《西沟:一个晋东南典型乡村的革命、生产及历史记忆》一书座谈会为主题展开深入的交流和讨论。
2020年9月16日,中心胡英泽教授主讲第116期“鉴知”青年学术工作坊《山陕滩案的划界思想》。
2020年10月7日,中心曾伟博士主讲第117期“鉴知”青年学术工作坊《明清山西煤炭史研究:以方志、碑刻为中心》。
2020年10月21日,中心张力博士主讲第118期“鉴知”青年学术工作坊《清代荒地数字的性质及其相关问题——以山西省为例》。
2020年10月,田野·社会丛书第三辑之祁建民《自治与他治:近代华北农村的社会和水利秩序》出版。
2020年11月4日,中心韩祥副教授主讲第119期“鉴知”青年学术工作坊《清末民初制钱体系与铜元体系的博弈与更替——兼论小额通货的币制特征》。
2020年11月18日,中心郭心钢博士主讲第120期“鉴知”青年学术工作坊《近代农业雇工的社会身份与农业社会结构》。
2020年11月28日,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与江南大学联合主办的“第九届人文社会科学集刊年会”在江苏无锡召开,中心主办的《社会史研究》成功入选2020—2021年度CNI名录集刊。
2020年12月2日,中心马维强教授主讲第121期“鉴知”青年学术工作坊《美国加州大学欧文分校访学的感知与思考》。
2020年12月13日,中心行龙教授及2019级历史系本科生一行人赴赤桥村山西大学晋水流域田野工作坊开展田野考察及实践教学活动,并与晋祠文化研究会的梁计元、郭华、刘卫东、温杰等人进行了座谈。
2020年12月16日,中心特聘教授、美国波士顿学院副教授张玲老师主讲第104期“鉴知”名家讲坛《从契丹马到黄河改道:我的环境史研究之旅》。
2020年12月23日,中心李嘎教授主讲第122期“鉴知”青年学术工作坊《嚣寂有别:民国山西城市之城外街区的发展态势——基于城墙内外的比较研究》。
2021年1月9日,中心成功举办第23届“鉴知”论坛暨山西省高校中国史研究生学术年会。此次会议共有25篇论文入选。报告者除来自山西省内三所高校外,还有来自南京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吉林大学、首都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郑州大学、云南大学等国内14所高校的博士、硕士研究生。
2021年3月11日,中心特邀赤桥村刘大鹏玄孙刘卫东、文史工作者梁计元主讲第123期“鉴知”青年学术工作坊,作了题为《赤桥村人讲刘大鹏的故事》的主题报告。会前举行了“晋水流域田野工作坊校外客座研究员”聘任仪式,行龙主任向刘卫东、梁计元等5位赤桥村地方文史工作者颁发聘书。
2021年3月14日,中心行龙教授以及张俊峰教授、常利兵教授、李嘎教授和曾伟老师一行赴赤桥村山西大学晋水流域田野工作坊开展田野考察,并与晋祠文化研究会的郑祥麟、梁计元、郭华、温杰等人进行座谈。
2021年3月17日,中心行龙教授主讲第105期“鉴知”名家讲坛《刘大鹏研究及其思考》。
2021年3月,中心行龙教授主编《社会史研究》(第10辑)出版,主题为“山西抗日战争史”,分为三部分,“专题论文”涉及太行抗日根据地乡村粮秣仓储、百团大战的关家垴战斗、晋东南劳模英雄选举、《吕梁英雄传》“英雄抗战”剧本话语的生成与传播、山西抗日根据地儿童剧团戏剧活动研究、国民政府省卫生处应对战争的举措如救治难民和改善营养等议题;“学术评论”系统总结了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山西抗战史研究的回顾与反思;“资料选编”选录了山西各地的抗战碑刻。
2021年4月1日,中心常利兵教授为10名硕、博士研究生举行山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集体化时代农村社会综合展学生讲解员培训会。
2021年4月7日,中心常利兵教授主讲第124期“鉴知”青年学术工作坊《理解中共革命的行动机制:基于李顺达互助组的再思考》。
2021年4月11日,中心行龙教授以及张俊峰教授、李嘎教授和曾伟博士一行赴太谷里美庄、阳邑镇、南席村等地进行田野考察。
2021年4月14日,中心张俊峰教授主讲第125期“鉴知”青年学术工作坊《山西抗战史研究的资料、问题与路径》。
2021年4月23日,上海师范大学钱杭教授主讲第106期“鉴知”名家讲坛《水库与水库史:定义·理论·方法》。
2021年4月28日,中心贾登红博士主讲第126期“鉴知”青年学术工作坊《谋纸而印: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对纸荒的应对研究》。
2021年5月6日,中心胡英泽教授参加由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和北京大学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地域视野下的中共革命研究”学术论坛。
2021年5月7—8日,中心胡英泽教授参加由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抗日战争与近代中日关系文献数据平台、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抗日战争研究》编辑部联合举办的“第八届抗日战争史青年学者研讨会”,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共党史研究》编辑部等高校、科研机构、学术期刊社的60余名学者参加了会议。
2021年5月9日,中心张俊峰教授参加清华大学“明清土地‘市场’中的秩序与权利”工作坊,并作了题为《再谈明清时期晋陕蒙地区的地水关系》的学术报告。
2021年5月12日,中心韩祥副教授主讲第127期“鉴知”青年学术工作坊《抗战时期中共晋绥边区货币流通与经济安全问题研究》。
2021年5月19日,中心曾伟博士主讲第128期“鉴知”青年学术工作坊《安源路况工人运动与革命传统》。
2021年5月26日,中心郭心钢博士主讲第129期“鉴知”青年学术工作坊《20世纪60年代初期农村人民公社体制调整再研究》。
2021年5月29日,上海交通大学张佩国教授主讲第106期“鉴知”名家讲坛《晚清海宁州的水利,市场与地方善举》。
2021年6月2日,中心胡英泽教授主讲第130期“鉴知”青年学术工作坊《遍地英雄下夕烟: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山西劳动英模》。
2021年6月9日,中心张力博士主讲第131期“鉴知”青年学术工作坊《田者有其耕:中共土改中的荒地问题》。
2021年6月15日,上海师范大学钱杭教授主讲第108期“鉴知”名家讲坛《宗族研究理论与方法——兼论中国的“北方”宗族》。
2021年6月16日,中心马维强教授主讲第132期“鉴知”青年学术工作坊《中国革命与“中国”调查:华北根据地中共社会调查研究》。
2021年6月18日,美国波士顿学院历史系张玲副教授主讲第109期“鉴知”名家讲坛《从地质性工程到帝国构建:以消费模式分析观察十一世纪的中国》。
2021年6月30日,中心行龙教授主讲第110期“鉴知”名家讲坛《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党史学习教育》。
2021年7月7日,山东大学徐进教授主讲第133期“鉴知”青年学术工作坊《舆论与政治:抗日战争史研究选题方向》。
2021年9月11日,中心与稷山县校县合作签约仪式成功举办。山西大学副校长孙岩、稷山县委副书记王德谋出席签约仪式并讲话,中心副主任张俊峰与稷山县委常委、副县长南选智共同签署校县合作协议。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郝平、人力资源处处长胡英泽以及稷山县委常委、组织部长杨建帮出席签约仪式。
2021年10月13日,中心李嘎教授主讲第134期“鉴知”青年学术工作坊《山西旧志图像中的城市用水信息》。
2021年10月27日,中心赵中亚博士主讲第135期“鉴知”青年学术工作坊《庚子事变后山西民教关系研究——以1905—1908年间的文水争渠案为切入点》。
2021年10月30日,由我校社科处主办、本中心承办的“初民讲坛”第四讲在我校会议中心博雅报告厅开讲。著名学者、复旦大学文科特聘资深教授葛剑雄先生受邀做了题为《黄河与中华文明》的主题报告。
2021年11月10日,中心张俊峰教授主讲第136期“鉴知”青年学术工作坊《水利社会史研究的空间与类型——兼论以水为中心何以可能》。
2021年11月24日,中心胡英泽教授主讲第137期“鉴知”青年学术工作坊《黄河与山西红色文化》。
2021年12月8日,中心常利兵教授主讲第138期“鉴知”青年学术工作坊《新中国初期山西地方干部的学习问题》。
2021年12月22日,行龙教授主讲第111期“鉴知”名家讲坛《以水为中心的山西社会——区域社会史研究的一个路径》。
2022年1月8日,第25届“鉴知”论坛暨山西省高校中国史研究生学术年会成功举办。本次论坛共收到100篇投稿,经过论坛学术委员会的认真讨论,最终24篇论文入选。参加本次论坛的硕博士研究生,除来自山西大学、山西师范大学等省内高校外,还包括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山东大学、四川大学、兰州大学、云南大学、中国政法大学、西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安徽大学、华南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湖北大学、海南师范大学等15所省外高校。
2022年1月,《社会史研究》(第12辑)出版。
2022年2月,中心胡英泽教授《传统与变革:20世纪五六十年代山西乡村社会研究》一书出版。
2022年3月,中心行龙教授《山大往事》第三版出版。
2022年3月,中心张俊峰教授新著《图碑证史:金元以来山陕水利社会新探》获国家出版基金资助,该著作是我校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水利社会史研究团队的一项最新成果,代表了山大学者在水利社会史领域的积极探索,具有学术领先地位。
2022年3月16日,中心特聘教授张玲教授主讲第112期“鉴知”名家讲坛《垂向、容积、三维历史:空间转向的新动向及对史学研究的启发》。
2022年3月23日,中心贾登红副教授主讲第139期“鉴知”青年学术工作坊《寻路——抗战时期一个知识分子的阅读生活》。
2022年6月10日,中心胡英泽教授组织、发起的“黄河文化话语方式与内涵挖掘学术报告(一)”顺利举办,吸引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河南大学、聊城大学等学校200余人与会,本次会议围绕什么是黄河文化?如何开展黄河文化研究?黄河文化的内涵是什么?黄河文化研究如何落实到国家重大战略的具体实践中?这些重大问题展开学术讨论。
2022年6月26日,中心胡英泽教授组织、发起的“黄河文化话语方式与内涵挖掘学术报告(二)”顺利举办,吸引了来自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浙江大学、兰州大学、云南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厦门大学、福建师范大学、东吴大学、内蒙古大学、河南大学、山西师范大学、太原师范学院等学校100多人与会。此次学术活动汇集了一批来自历史学、地理学、生态学、考古学、民俗学、旅游学等领域的老、中、青知名专家学者,力图从多元的学科、视角、方法来呈现黄河文化丰富内涵,推动构建黄河文化话语方式和价值体系。
2022年6月30日,中心成功举办第26届“鉴知”研究生论坛。本次论坛共有13位在读博士、硕士研究生提交论文,内容涉及社会史、经济史、历史地理、抗战史、集体化多个领域,研究时段上自明清下迄集体化时代。
2022年7月9日至10日,中心张俊峰教授参加由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抗日战争研究》编辑部、云南省史学会联合主办,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西南大学中国抗战大后方研究协同创新中心承办的第六届中国抗战大后方研究高端论坛,共有来自南京大学、南开大学、山西大学、西南大学、云南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厦门大学、上海大学、广西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空军工程大学等高校的六十余位专家学者参会。张俊峰教授提交会议论文《日军山西残留史料整理与研究评述》。
2022年7月9日,中心常利兵教授参加由中国社会学会历史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北京大学中国传统社会研究中心、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院、《清华社会科学》编辑部、《学海》杂志社主办的“历史社会学分论坛”,并提交论文《作为方法的群众路线——1957年中共关于干部参加体力劳动的实践及影响》。
2022年7月19日,中心新一届领导班子宣布任命会议在鉴知楼一层会议室举行。会议任命张俊峰教授担任中心主任,常利兵教授担任中心副主任。为表彰行龙教授为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和我校历史学科做出的杰出贡献,张天才副书记代表学校向行龙教授颁发了聘书,聘任行龙教授担任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荣誉主任,继续发挥学术号召力和影响力,推动中心和历史学科的持续发展。
2022年8月,行龙主编《从山西出发的区域社会史》一书出版。本书汇集了山西大学近二十年来在区域社会史研究中的努力和实践的成果,秉承行龙教授提出的走向田野与社会”的学术理念,立足于山西区域,但不画地为牢,采用理论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从中国社会变迁的长时段、整体史研究视角出发,注重凸现区域性特征,既有社会史研究本土化学术理论的创见,又有专题实证性研究的推进,对推进“整体”的区域社会史研究目标有较大的学术贡献。
2022年8月16—17日,中心郭心钢博士参加由近代史研究杂志社主办、上海大学历史系合办的首届中国近代史青年论坛,来自国内五十余家高校和科研院所共计近80位专家参加了本次论坛。
2022年8月,中心行龙教授主编《从山西出发的区域社会史》一书出版,本书汇集了山西大学近二十年来在区域社会史研究中的努力和实践的成果,秉承行龙教授提出的走向田野与社会”的学术理念,立足于山西区域,但不画地为牢,采用理论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从中国社会变迁的长时段、整体史研究视角出发,注重凸现区域性特征,既有社会史研究本土化学术理论的创见,又有专题实证性研究的推进,对推进“整体”的区域社会史研究目标有较大的学术贡献。
2022年9月,《三十而立: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成立30年》纪念文集出版。
2022年9月10日教师节当天,山西大学副校长郝平教授、人力资源处处长胡英泽教授、历史文化学院党委桑煦丽书记、历史文化学院院长向晋卫教授等一行,代表学校、学院前来中心慰问行龙先生,向行龙先生为学校教育事业作出的贡献表示感谢。中心主任张俊峰教授、副主任常利兵教授陪同慰问。
2022年9月14日,中心举办2022级研究生新生见面会。
2022年9月,行龙主编《社会史研究》(第13辑)出版。
2022年9月24—25日,“第一届抗日战争史高峰论坛”在我校成功举办。本次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日历史研究中心、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抗日战争研究》编辑部联合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抗日战争史研究室、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承办。主会场设在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来自国内30余所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80余位学者参会。与会者既有抗战史领域造诣深厚的资深学者,也有青年教师、博士、硕士研究生在内的后起之秀。会议论文共41篇,其中特邀专家学者论文20篇,会议征文入选21篇。
2022年9月29日,中心常利兵教授主讲第147期“鉴知”青年学术工作坊《“我是宝剑,我是火花”:高君宇的革命思想再研究》。
2022年10月16日,中心师生集中收看党的二十大开幕会。
2022年10月19日,中心李嘎教授主讲第149期“鉴知”青年学术工作坊《<永乐大典·太原志>系列舆图成图时间考——兼论明初太原城市形态之巨变》。
2022年10月26日,清华大学历史系仲伟民教授主讲第114期“鉴知”名家讲坛《为何必须在全球史体系中讲述前现代中国史》。
2022年10月28日,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历史地理研究中心韩茂莉教授主讲第115期“鉴知”名家讲坛《近代山西乡村社会地理》。
2022年11月2日,中心赵中亚博士主讲第150期“鉴知”青年学术工作坊《庚子事变山西善后问题研究:以涉事官员为中心》。
2022年11月11日,南开大学李金铮教授主讲第116期“鉴知”名家讲坛《中共抗日根据地再阐释》。
2022年11月18日,日本长崎县立大学祁建民教授主讲第117期“鉴知”名家讲坛《中共成立时期的日中唯物史观比较》。
2022年11月19—20日,中心与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历史理论研究所、中国社会史学会、山西省历史学会联合主办的“中国社会史研究学术论坛”在山西大学成功举办。本届论坛共有来自日本长崎县立大学、中国社科院、南京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兰州大学、重庆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湖北大学等国内外重点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与会,提交论文39篇,会议期间先后有近300人与会交流。
2022年11月23日,中心马维强教授主讲第151期“鉴知”青年学术工作坊《潞城土改整党中的基层干部》。
2022年11月2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李长莉教授主讲第118期“鉴知”名家讲坛《全球化与近代中国区域》。
2022年12月2日,香港中文大学贺喜教授主讲第119期“鉴知”名家讲坛《文字如何改造社会:从历史人类学的经验出发》。
2022年12月7日,厦门大学郑振满教授主讲第120期“鉴知”名家讲坛《莆田平原的水利系统与仪式联盟》。
2022年12月9日,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夏明方教授主讲第121期“鉴知”名家讲坛《再论文明的双相:中国历史的灾害学解释》。
2022年12月16日,复旦大学历史系章清教授主讲第122期“鉴知”名家讲坛《“有史”与“无史”:重建地方近代史管窥》。
2022年12月17日,美国德克萨斯大学东亚研究中心主任李怀印教授主讲第123期“鉴知”名家讲坛《大国竞争视野下的中国现代化路径》。
2022年12月18日,中心成功举办成立30周年纪念活动。本次活动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进行,副校长孙岩、郝平和我校图书馆、历史文化学院领导班子、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师生代表出席了纪念活动,中心百余位硕士、博士毕业生以线上方式参加会议。
2022年12月21日,清华大学历史系侯旭东教授主讲第124期“鉴知”名家讲坛《青衣行酒亡天下?由汉赵国思考古代民族研究》。
2023年1月8日,中心第27届“鉴知”论坛暨中国史研究生学术年会成功举办。本次论坛共收到硕博士投稿论文168篇,经论坛学术委员会认真讨论和筛选,最终共有24篇论文入选。参加本次论坛的硕博士研究生,除山西大学外,还包括英国爱丁堡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山东大学、重庆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湖北大学、天津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大学、温州大学等17所海内外知名高校。
2023年3月15日,中心韩祥教授主讲第153期“鉴知”青年学术工作坊《历史视野下货币流通的常态与非常态——构建“灾害货币学”的尝试》。
2023年3月30日,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尹玲玲教授主讲第154期“鉴知”青年学术工作坊《宏观、中观、微观尺度下的垂直向景观及其时间维度》。
2023年4月2日,中心于鉴知楼一层会议室举办了首届鉴知·读书会。常利兵、韩祥、曾伟、张力、郭心钢等五位老师,以及中心四十余位硕博研究生热情参与,围绕孔飞力《中国现代国家的起源》和王汎森《思想是生活的一种方式:中国近代思想史的再思考》两本经典著作展开了阅读和讨论。
2023年4月,《社会史研究》集刊获评“2022年度中国人文社会科学集刊AMI综合评价”入库集刊。
2023年4月12日,中心贾登红副教授主讲第155期“鉴知”青年学术工作坊《开眼看革命:中共革命图像史研究路径思考》。
2023年4月26日,中心曾伟副教授主讲第156期“鉴知”青年学术工作坊《明清山西方志刻工研究》。
2023年5月8日,上海大学廖大伟教授主讲第125期“鉴知”名家讲坛《刺宋案与二十世纪初中国的分岔》。
2023年5月10日,中心郭心钢老师主讲第157期“鉴知”青年学术工作坊《集体化时期黄河中游水土保持的“榜样”及其经验》。
2023年5月12日—14日,中心常利兵教授参加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史所社会史研究室、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联合主办的“社会史视域下的中国式现代化”高层研讨会,并以《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史意涵——概念与经验的思考》作大会主旨发言。
2023年5月14日,中心于鉴知楼一层会议室举办了第二次鉴知读书会。本次读书会由韩祥老师主持,张俊峰、贾登红、曾伟、张力、郭心钢等五位老师出席,中心四十余位硕博研究生热情参与,围绕马立博《中国环境史:从史前到现代》展开了阅读和激烈讨论。
2023年5月21日,南京大学马俊亚教授主讲第126期“鉴知”名家讲坛《斗转星移:江南淮北区域社会变迁成因漫谈》。
2023年5月23日,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吴一庆教授主讲第127期“鉴知”名家讲坛《北美现当代中国研究与史料概述》。
2023年5月25日,德国图宾根大学黄菲教授主讲第128期“鉴知”名家讲坛《温泉行馆、公共浴场与疗疾朝圣:宋元至明清时期的骊山与华清池》。
2023年5月29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樊志民教授主讲第129期“鉴知”名家讲坛《历史时期中国北方生态环境变迁的若干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