秧歌里的世界──兼论民俗文献与中国社会史研究
作者:行龙 毕苑 上传日期: 2008-06-05 阅读次数:

  《民俗研究》2001年3期
        我国的民间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源远流长,它是中华文化百花园中一块珍奇的宝地。民间文化的营养哺育了一代代中华儿女,以其特有的姿质陶冶与重塑着民族性格。秧歌更是这块宝地中一株瑰丽的奇葩。 秧歌的起源,缺乏确切的考证。有传说认为是宋朝苏东坡治定州时,为在水田中辛苦插秧的农民编唱的歌曲。日久流传,“秧歌”因此得名,并成为下层民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而且随着秧歌的流变,其艺术内涵愈加丰富,逐渐从小戏发展成配乐的正式戏曲,①还有起源于后唐或明清等传说。秧歌在山西获得了生存的沃土,并且由于区域环境的原因,形成了多种风格、不同类别的秧歌。将要作为本文研究对象的,就是以山西中部祁县、太谷等地为中心的独具特色的秧歌系统,即祁太秧歌。 一.祁太秧砍与晋中乡土杜会 祁太秧歌在晋中盆地的盛行有艺术发展规律和社会生活状况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晚明正统以后,地方小曲(亦称时曲或俗曲)兴盛,晋中盆地已经流行着民间艺人口编传唱的小曲。这些小曲如《高老庄》、《小二姐拜媒》、《一块铜》、《闹五更》、《演纣》、《井蒂莲》等保留至今。另一方面更重要的原因,宋代以后尤其是清代和民国时期地方社会民间活动增多,推动了祁太秧歌的兴盛繁荣。在宋代,民间就把……

点击下载:$doc.srcFi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