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波士顿学院历史系张玲副教授主讲第109期“鉴知”名家讲坛
作者:社会史中心 上传日期: 2021-06-19 阅读次数:

2021年6月18日上午9点(美国东部时间6月17日21点),美国波士顿学院历史系副教授、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特聘教授张玲在线上做了题为《从地质性工程到帝国构建:以消费模式分析观察十一世纪的中国》的讲座。讲座由张俊峰教授主持,中心师生在一楼教室现场聆听。

讲座中,张玲教授首先就讲座中的两个概念即地球工程和人类世进行了阐释,指出从长时段来考察历史时期的每一个地球工程,对当时历史时代的影响。并且就其中值得共同关注的如大规模有组织的环境干预,规模的度量,以及其对地质系统的影响和由此引起的不可预测的后果。接着,就两个概念对环境史的启发,包括考察历史时期的地质工程,工程对地质的干预活动、地质工程为帝国的贡献等。然后,以北宋时代为例,例举了当时规模较大的地质工程,如宋辽边界河北地区的塘泊群、宋夏边界的堡寨、华北平原的河流水网、黄河的防洪体系,此外隐性的地质干预,包括了跨地域的生物质和无机质的转移与交换,如人口流动、粮食转运、木材草料的运输、燃料的开采与转运等,尤其是当时发达的冶铁业,耗费大量矿石、柴、炭等原料,以此改变了原有的地质环境。最后,从消费模式角度出发,以环境经济学的理念为切入,指出宋代时期的地质工程,给北宋带来国防、交通等便利的同时,也给政府带来了巨大的财政负担和环境破坏,并且成为北宋党争中频繁关注的话题。由此地质工程建设,虽然与帝国体制有直接关系,但同时工程建成后,会反过来消耗人类社会大量资源,付出巨大的代价。

在与谈环节,张俊峰老师从水利社会史的角度,例举了一些水利工程建设的利弊,并且结合詹姆斯·斯科特的《国家的视角:那些改善人类状况的项目是如何失败》的讨论,就环境史研究对制度史、社会经济史的反思和深化的问题提出商榷。韩祥老师就环境史研究的具体单位提出问题。同时,还有线上的同仁进行提问互动。张玲教授对上述的问题进行了认真的回应,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