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14日,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于鉴知楼一层会议室举办了第二次鉴知读书会。本次读书会由韩祥老师主持,张俊峰、贾登红、曾伟、张力、郭心钢等五位老师出席,中心四十余位硕博研究生热情参与,围绕马立博《中国环境史:从史前到现代》展开了阅读和激烈讨论。
本次读书会由史灿同学作为第二小组代表进行汇报,依次从作者学术经历、学术史梳理、本书核心问题、章节概况以及反思与延伸等方面深入叙述。汇报完毕后,于飞、陈李子祚、刘自强、裴磊、李杰、郭彪、王梦、吴静、袁欣茹等同学分别从概念、理论、史料等方面提出疑问和建议,如“中国”的空间范围、疟疾史料的书写、美洲作物与人口增长之关系、生态保护与道德评判、环境史的旨归等。对此,汇报小组的各位成员进行了充分回应。此外,李林同学补充应从人类自身出发,积极寻找人类和环境之间的平衡点。同学之间的讨论和互动如火如荼,氛围浓厚。
随后,诸位老师对同学们的汇报与讨论进行了点评。张俊峰老师首先从宏观视野上提出四个提问:一是如何理解“拓殖”一词;二是本书在分期上依据的标准是什么,是否合理?三是环境史的研究主体究竟是什么,是历史上的环境还是环境变迁中的人类社会?四是应如何定义环境史?针对这四个问题,同学们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孟露露认为,从中国历史的发展来看,中国环境的变迁随着汉民族对于中心王朝周边区域的不断开拓而变化,提出以人口的迁移来进行划分;张雅荣提出以小冰期、冷暖期来进行划分。最后,张俊峰老师发表了自己的看法,首先,对于马立博等环境史研究的先驱人物,应在学术上表示敬意和尊重;其次,在阅读时要保持对意识形态与学术话语的警惕。针对环境史分期,提出应分为四个阶段:环境对人的压迫——人对环境的压迫——人与环境的互相压迫——人与环境的和谐相处。环境史研究的主体则应包括三方面:人、环境、历史变革之中的人与环境各自处境的问题。最后,提出通过阅读本书,使我们更好地认识环境史、通史、专题史、断代史的书写,看到各自的优与劣。
至此,本次读书会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