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0号晚,南京大学李里峰教授在中心一楼报告厅作了题为《新政治史视野下的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报告,报告由常利兵教授主持,中心全体师生及部分校内外师生参加。
报告中,李里峰教授主要讲述了从政治史到新政治史转变的学术史及相关反思和启示。他着重分析了传统政治史研究在题材、史料、史观、功能方面的侧重点,以及新政治史对传统政治史的挑战,同时围绕传统政治史与新政治史的对比考察,从政治事件、政治制度、政治行为、政治文化、政治概念五个角度,分析新旧政治史的不同之处。第一,在政治事件部分,李教授指出传统政治史以事件本身为研究对象,忽略事件背后的结构因素,造成传统政治史的封闭性,并且指出短时段研究关注事件,而长时段研究关注结构。第二,在政治制度方面,李教授认为传统政治史的三个短板是局限于表层化描述、忽视实际运作情形、与社会/经济/文化史断裂,并且例举了一些经典的研究成果,说明新政治史如何深化政治制度研究。第三,在政治行为方面,传统政治史关注精英,较少关注民众,并例举美国政治史研究中对选民群体的量化分析成果,将政治史视角从行政管理转向政治参与。第四,在政治文化方面,他指出传统政治史侧重对政治事件和制度的看法,以及思想家对政治权力来源的思考,未跳出政治事件史、政治人物传记或政治思想史的范围。而新政治史则探讨历史时期人们的一些象征符号,并以法国学者诺拉主编的《记忆之场》为案例,对该书中“共和国”“民族”“复数的法兰西”等专题的译介进行介绍。最后,讲述了德国概念史学研究的状况,比较了中国和德国概念史研究的特点,指出新政治史研究在拓展视野、更新方法和学科交融方面的重要价值,同时反思在新政治史研究中,政治概念宽泛化、精英政治的边缘化、史学研究碎片化、西方经验适用性等问题,对未来新政治史研究进行展望。
在交流环节,行龙教授从学生培养角度出发,指出学生应该多读书,以扩大研究视野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要重视写学术书评和综述类的文章;张俊峰教授则从新社会史和新政治史的关系出发,探讨两者的互动关系;马维强教授则就新政治史在新中国史研究中的可能性提出讨论。李里峰教授对提问进行了一一回应,报告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