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贾登红副教授主讲第139期“鉴知”青年学术工作坊
作者:社会史中心 上传日期: 2022-03-25 阅读次数:

2022年3月23日,贾登红副教授在中心教室做了题为《寻路——抗战时期一个知识分子的阅读生活》的学术报告。报告由常利兵教授主持,韩祥教授和曾伟副教授与谈。中心师生参加了此次报告会。

本次报告共有五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介绍了阅读和阅读史的相关定义,将阅读定义为一种人类行为和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指出阅读史是新文化史领域的研究范畴,阅读史和书籍史、出版文化史相交叉,提到《印刷术的诞生》标志着阅读史的建立;并简述了国内外的阅读史研究现状,指出了存在的缺陷。第二部分,提到了根据地的阅读生活分为私己层域和公共层域,指出私己层域包括个人日记等材料,但私己阅读缺乏完整记录,存在选择性的特点;而公共阅读则包括读报小组扫盲运动等,存在官方记录。指出作为史料的日记,是十分充分的材料,并简要的介绍了《高鲁日记》和高鲁其人。第三部分,介绍了指导性阅读,包括阅读的目的,怎么阅读等,认为阅读的原因是在党的指导下阅读,指出阅读的方法即图书来源包括赠送自购、图书馆、向他人借阅、报刊杂志四种,指出阅读分为精读和略读,并举了相应的例子。第四部分,介绍了大众阅读和中日争夺阅读权的问题,指出大众阅读以报刊为主,根据地的阅读有很大改善,并指出中日在阅读权上的争夺问题。最后,结语部分指出,个体的阅读经验是层累堆积的问题,阅读不是个体行为,与国家和社会紧密联系,对个人思想影响十分深刻。

在与谈中,韩祥教授提出关注阅读及其背后的原因,对敌伪宣传品的处理和利用,以及禁书的阅读和文盲的阅读。曾伟副教授从文献学角度提出要整体理解阅读文献的脉络,指出除挖掘日记外,笔记、读书札记、批注等也是不可忽视的阅读史材料。在交流环节,张玲教授指出阅读史研究同时应该关注西方学者的书籍史研究,对日记的解读应注意写作者心理分析。张俊峰教授指出阅读史学术脉络梳理的重要性,读书作为身份的象征和不同身份人的阅读需要关注。李嘎教授谈到阅读史研究应该保证深度,防止碎片化。赵中亚老师认为应该对日记产生的脉络进行了解。郭心钢老师提醒阅读史研究要留意根据地印刷品的生产和派送网络。常利兵教授回顾了阅读史的兴起历程,指出要注意读的多重性,对日记阅读要贯通认识,并注意与其他资料的映证。

最后,贾登红老师对各位老师的问题进行了认真的交流和回应,注重在后续的抗战阅读史研究中拓展理论视野,扩大史料搜集的范围,深化研究内涵。报告在热烈掌声中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