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29日晚七点,中心常利兵教授在中心教室做了题为《“我是宝剑,我是火花”:高君宇的革命思想再研究》的学术报告。报告由贾登红副教授主持,韩祥教授和张力博士与谈。中心师生参加了此次报告会。
本次报告共有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考察分析了高君宇作为五四一代青年的成长轨迹,由此从他与家庭、学校、时代和社会的种种复杂关系中呈现了其个体生命史,特别是走上革命道路背后的“历史性”过程。第二部分则运用文本与历史互构方法,对《高君宇文集》及相关文献史料进行了深入的细读和讨论,并对高君宇自题像上的“我是宝剑,我是火花,我愿生如闪电之耀亮,我愿死如彗星之迅忽”这句经典话语进行了多重考证和解析,由此确定了其“宝剑”、“火花”一语实际上源于德国革命浪漫主义诗人海涅散文诗《颂歌》中的“剑”与“火”意象描述。另外,通过对高君宇文集的思想史解读,揭示了他在北大期间受到李大钊等革命先驱领袖和马列主义的深刻影响,进而确立了自己对马列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仰。第三部分具体以高君宇撰写的《工人们需要一个政党》一文以及他和石评梅的书信内容为主,深入阐发了高君宇对于政党、组织,尤其是青年应当勇于担负起改造世界之命运的历史重任等时代性问题。最后在本次讲座总结中,常利兵教授还指出,对高君宇等中共早期人物史、党史的研究,要能够动态性的、辩证性的去突破和创新,应当还历史以血肉,真正实现学术研究中的知识创造性,而不是一味地在固化、简单化的路径中陈陈相因。
在与谈环节,韩祥教授指出了文本和历史互构方法对历史研究的重要作用,充分肯定了常老师研究选题的问题意识,指出对这一问题进行历时性分析,并提出了自己对高君宇入党时间的疑惑等问题。张力老师则指出了山西国民师范学校在山西近代史发展中的历史作用,肯定了常老师进行文献溯源的方法,点出了高君宇思想来源、转变等复杂性,并表达了对高君宇阅读世界、日常生活、社交网络、在建党中的作用等问题的关注。
最后,常利兵教授对老师和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认真的交流和回应,报告在热烈掌声中结束。
编辑/郭心钢
初审/常利兵
审核发布/张俊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