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10日晚七点,中心郭心钢老师在一楼报告厅做了题为《集体化时期黄河中游水土保持的“榜样”及其经验》的报告。报告由贾登红老师主持,李嘎老师、韩祥老师与谈。
在报告中,郭心钢老师首先介绍了自己的选题缘起,联系当代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对黄河流域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学术史梳理。接着,以河曲县曲峪村为个案,论述新中国成立前河曲地区恶劣的自然条件和生存环境,表现在水土流失、耕地缺少、亢旱歉收等方面,借以说明水土保持的必要性。然后,梳理了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治理黄河、开展水土保持的重大决策和具体办法。在这一时代背景下,曲峪村开始了新阶段的治山治水工作,并经多年努力大大改变了当地水土流失的自然面貌,成为黄河中游地区水土保持的榜样。最后,郭老师认为水土保持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国民经济的多个方面。同时,集体化时期黄河中游地区水土保持的典型经验值得我们深刻总结。
在与谈环节,韩祥教授指出集体化时代农村先进典型有很多不同类型,要通过对比研究突出典型模范的主要特征;李嘎教授认为研究水土治理问题应具备相应的生态学、地质学、地理学知识,同时要注意提升学理性,从历史的长时段研究水土流失问题。在自由讨论环节,张俊峰教授提出“历史之问”的思考,建议关注集体化时代的典型村和先进村在80年代以后的发展状况;周亚教授提出要注意典型村庄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加强跨学科研究。
最后,郭心钢老师对相关问题进行了交流和回应,报告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