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8日至9日,由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社会史研究》编辑部主办,鉴知学社承办的第31届“鉴知”论坛暨全国中国史研究生学术年会在山西大学召开。
本次论坛共有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复旦大学、郑州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河南大学、山西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吉林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江西师范大学、扬州大学、内蒙古大学、兰州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南京大学、青海师范大学等18所高校的36名同学参会。为更有针对性地提高参会同学的研究水平与论文写作能力,达到学术交流的目的,本次会议特别邀请上海师范大学钱杭教授、《中国农史》编辑部主任李二斌教授、山西师范大学仝建平教授以及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全体教师对参会论文进行一对一评议。
论坛开幕式由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主任张俊峰教授主持,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名誉主任、《社会史研究》主编行龙教授致辞。行老师首先欢迎各位青年才俊来山西大学齐聚一堂、交流学术,随后介绍了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的学术理念,并概述了《社会史研究》的办刊宗旨与发展历程。最后,行老师勉励广大青年才俊刻苦钻研,做出真正的、不负时代的历史研究。
中心名誉主任行龙教授致开幕辞
本次论坛共分为7场学术汇报。第1场以“疾病、灾荒与地方治理”为主题,包括徐冉《清代荆江水患与堤防管理研究》、孙浩然《仓储结构演变与清代新疆治理转型》、张芊宇晨《不被允许的病休——以向荣为核心的太平天国战争清军将领告病研究》、李紫慧《近代牛痘术和牛痘局的兴起》、赵文彬《以善为名:1920年北京政府赈济山西旱灾的地方化博弈》5篇论文。汇报完毕后,张俊峰、王科杰、钱杭、贾登红四位老师分别从学术史的梳理、研究主题的时空范围界定、史料的选择利用、复杂结构的凸显等多层面的问题展开了评议。
中心主任张俊峰教授在点评论文
第2场以“城市与社会”为主题,包括张杭琪《唐代长安音乐机构与乐工、乐官住宅的空间分布》、李寅君《“进城找庙”的可能:宋代以降苏州城市寺庙与地方社会考论——以双塔寺、定慧寺为例》、张晰森《从局地到全域:明崇祯时期修城运动之演变——以“修防储练”和“修练储备”为中心》、于源灏《民国时期同乡会演变线索与逻辑(1912-1937)——以武汉地区湖南同乡会为例》、陈立赢《超越上野:伪满洲国“新京”动植物园的现代化试验与超克意识》5篇论文。汇报结束后,李嘎教授从论文标题、学术史、行文表述、写作重点等方面对张杭琪和张晰森两位同学的论文做了评议。钱杭教授建议李寅君同学注重历史与现实之间的延续性,同时在史料方面也应当进一步加强。赵中亚老师从学术史梳理、史料引用、行文逻辑、论文结构等方面对于源灏和陈立赢两位同学的论文进行了评议。
上海师范大学钱杭教授在点评论文
第3场以“抗日战争与集体化”为主题,包括董敬斌《“壁上抗战”: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壁报动员研究》、孟露露《太岳根据地的农会与乡村社会组织化研究(1937-1945)》、史灿《“央地”之间:太行根据地社会调查的展开与调适(1937-1949)》、崔天翼《1948年国统区的“金圆券下县”及其影响——以湖北省为中心的考察》、单一帆《地方财政压力与战后上海娱乐税加征风波》、李潇《连家渔船社会主义改造研究:以浙沪地区为中心(1952-1978)》6篇论文。汇报结束后,常利兵教授建议董敬斌同学从文字表达、标点符号、叙事脉络、论述逻辑和研究层次进行优化,建议孟露露同学综合考察农会,揭示其复杂性。郭心钢老师建议史灿同学从目的、原则、步骤等十个基础方面进行社会调查研究。韩祥教授建议崔天翼同学注重加强论文内部的联系性。马维强教授对单一帆和李潇两位同学的论文进行了评议,建议单一帆同学凝聚问题意识,进行深层论述;建议李潇同学把渔船社会主义改造放到“三大改造”的背景脉络下考察。
《中国农史》编辑部主任李二斌教授在点评论文
第4场以“文本、戏剧与社会文化”为主题,包括骆勇《欧阳修〈泷冈阡表〉碑传说的衍生史研究》、边旭东《神灵传说、信仰塑造与明代晋北社会——以桑干上游的两种信仰为线索》、陈幼敏《伪作之力:〈石达开日记〉之营销及其影响》、张冰雨《戏剧运动与乡村革命:华北根据地的“翻身戏”与“翻身剧团”(1943-1949)》、程艳茹《文化的民族化还是现代化:阎锡山与新文化运动》、刘书凤《困境与成功:抗美援朝时期〈花木兰〉的文本重构与演出实践》6篇论文。汇报结束后,仝建平教授对骆勇、边旭东和刘书凤三位同学的论文进行了评议,建议骆勇同学跳出传说的衍生史,并增加一个论文余论;建议边旭东同学从论文题目和内容的关联性进行优化;建议刘书凤同学对豫剧版的《花木兰》这一表述进行推敲。钱杭教授建议陈幼敏同学对论文的第四、第五部分进行修改,要与论文的主题紧密结合。郭心钢老师建议张冰雨同学论文写作要更聚焦、论述要更深入。韩祥教授建议程艳茹同学对论文的题目进行斟酌。
山西师范大学仝建平教授在点评论文
第5场以“文本、戏剧与社会文化”为主题,包括马雪纯《池畦之间:以河东盐池为中心的生态与社会》、薛淇文《清前中期的蒙古封禁政策与蒙汉互动——以口外熬碱事件为中心》、杨岳《衰落的八景?——清中期至民国地方八景历史脉络研究》、许小燕《论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圩田与扬子鳄的变迁》、周颖《流动的土地与边界机制:以石臼湖河北草场为中心的探讨》、王申元《资源、产权与社会治理:民国时期河西走廊草湖纠纷研究》6篇论文。汇报结束后,胡英泽教授围绕不同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纠纷解决问题与在座师生进行了交流,鼓励学生从现实问题出发,全面总结传统时期解决资源纠纷的实践与经验。张力老师建议马雪纯同学在标题中加入时间线索,进一步凝练核心观点;建议杨岳同学在民国八景上作出进一步呈现;建议周颖同学对学术史进行补充,对时间进行鉴定。王科杰老师对薛淇文和许小燕两位同学的论文进行了评议,建议薛淇文同学在满文档案翻译时要注意文本性质;建议许小燕同学进一步阐释扬子鳄与圩坝关系的特殊性。曾伟老师认为王申元同学对草湖的形成应做一些背景性介绍。
中心胡英泽教授在点评论文
第6场以“社会经济史”为主题,包括许恒韬《近代鄱阳湖水运的转型与社会经济变迁》、薛合祥《近代山西宋氏商业经营与村镇经济变迁——以账簿史料为中心》、周敏《调适、规范与整合:晚清循化厅的征粮活动与基层治理——以循化厅档案为中心考察》、庄玲玲《计划与市场之间:皖南地区改制红茶略论》4篇论文。汇报结束后,李二斌、曾伟、钱杭、张俊峰、常利兵等多位老师分别从论文的文题一致、个案论述与整体论证间的妥当关系、概念使用、关注除政治、经济以外的社会文化要素等方面对文章进行了充分评议。
中心副主任常利兵教授在点评论文
第7场以“个人、团体与社会”为主题,包括张睿宣《清末科举与个人实践——基于〈退想斋日记〉的考察》、尹啸为《庚子事变期间的团练与义和团关系再探——以吉林将军长顺的团练政策为线索》、刘思言《欧柏林中国使团与近代太谷地方社会(1881-1910)》、张浩《从排挤到利用:过渡时期国家对私营商贩的阶级划分》4篇论文。汇报结束后,张俊峰教授对张睿宣同学的论文进行评议,建议张睿宣同学加深对刘大鹏的认识,进一步思考和凝练所讨论的学术问题。韩祥老师建议尹啸为同学增强学术对话意识。赵中亚老师建议刘思言同学丰富学术史,订正学术概念。郭心钢老师建议张浩同学拉长时段,把相关问题放在大的时代背景下进行讨论。
中心主任张俊峰教授作年会总结发言
1月9日中午,闭幕式由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副主任常利兵教授主持。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主任张俊峰教授作了总结发言,为同学们分享了史学论文写作的宝贵经验,并再次感谢特邀专家与参会学子的热情支持,期待以后有更多机会互相交流。
随后,山西大学人事处处长、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胡英泽教授宣布获奖名单。其中,一等奖2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5名,优秀奖8名。与会嘉宾分别上台为获奖同学颁发奖状和奖品,本次论坛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优秀奖获奖同学与颁奖老师合影
三等奖获奖同学与颁奖老师合影
二等奖获奖同学与颁奖老师合影
一等奖获奖同学与颁奖老师合影
与会师生全体合影
责编:郭心钢
二审:曾 伟
三审:常利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