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张俊峰教授主讲第186期“鉴知”青年学术工作坊
作者:社会史中心 上传日期: 2025-04-17 阅读次数:

2025年4月16日晚,中心张俊峰教授在鉴知楼一层报告厅作了题为《深山里的革命:抗战时期晋豫边寺佃关系与山地社会》的学术报告。报告由韩祥教授主持,中心全体师生聆听了此次报告。

张老师主要围绕五方面讲述,首先,从抗战时期阳城千峰寺的个案出发,指出传统时代寺院在山区拥有大量田产和佃农,佃农与寺院形成强烈的人身依附关系,是晋豫边山区经济的特色。其次,聚焦千峰寺减租减息碑,重构了寺院田产分布及土地分配格局,并讨论了山区民众的生计。第三,围绕洪密法师和后唐明宗圣旨碑,从长时段阐述千峰寺山林田土产权的合法性来源及其建构路径,并勾连寺庙与地方名流的密切关系;同时描述了铁盆嶂寺和灵泉寺的基本情形,深化了对晋豫边山区社会的认识。最后,介绍了晋豫边区政府的建立和边区政府动员民众斗争恶僧,实行减租减息的过程。张老师强调根据地研究应关注社会的内在脉络,注意传统社会秩序及民众与宗教的密切关系。

在交流环节,韩祥老师肯定了报告的问题意识、对话意识和以碑证史的研究理念;马维强老师指出报告关注了许多历史细节,对解读的碑刻需要留意一些特殊时间节点对当地的影响;常利兵老师认为对减租减息碑的解读应放在抗战时期晋东南减租减息的整体斗争形势中去分析。张老师对上述问题进行了认真的回应,报告在热烈掌声中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