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常利兵副教授主讲第103期“鉴知”青年学术工作坊
作者:社会史中心 上传日期: 2019-04-14 阅读次数:

2019年4月10日,常利兵副教授作了题为《<山乡巨变>作为方法:农业合作化历史实践的文学书写及社会史意涵》的学术报告。报告由马维强教授主持,胡英泽教授和张俊峰教授与谈。

报告中,常老师以1950年代的农业合作化作为时代背景切入,选择周立波《山乡巨变》一书作为分析文本,探讨农业合作化在农村的实践问题。报告从组织起来:《山乡巨变》作为方法、外与内:清溪乡建社中的国与家的关系、变与不变:清溪乡合作化实践的双重构造、以社为家:清溪乡民生产生活中的“逐渐集体化”四个方面展开,讨论了在1950年代的农业合作化过程中,乡村如何组织,农民如何生活、乡村人伦关系的微妙变化、变与不变的内涵探讨、大我与小我关系的问题等等,透过一个乡村的个案,书写大时代的变革。通过乡村组织力量的存在,实现对动员农民和乡村再造实践的根本性作用。

接着主持人马维强教授针对晚清以来乡村的农民主体性、乡村传统究竟在何处、传统士绅的互动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与谈人张俊峰教授指出文学作为史料,如何为历史研究所利用,怎样从历史角度解读《山乡巨变》这样的文本,在文学作品中怎样去看待合作化的问题。在合作化中,似乎不应忽视农民自身的实践。

与谈人胡英泽教授认为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在于他们呈现的图景与现实之间联系在哪里,如何去理解文学作品的思想,即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通过作品去理解思想与时代。从空间生态方面来看,在文学作品中突出山乡的巨变就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就史料层面而言,文学史料如何被史学研究所利用,需要琢磨。就方法层面,强调研究要和现实结合,避免两者的分裂,去发现农村、农民他们组织起来的内生动力在哪里。此外对于《山乡巨变》的理解还要结合其他文艺作品的比较,看他们是否会关注同样的命题。

最后,常老师对中心师生的问题进行了回应,并指出自己现在的研究,是直接进入历史,直接阅读史料,从作品本身出发去提问题、去发现问题的本质,并在学术史的脉络中去给自己的研究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