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21日晚七点,南京大学历史学院马俊亚教授在中心做了题为《斗转星移:江南淮北区域社会变迁成因漫谈》的学术报告,报告由胡英泽教授主持。
马俊亚教授首先指出,传统皇权史学以帝王将相为主,跟普通百姓关系不大。直到接触马克思主义新社会史(底层史观),开始从普通人的视角去看待历史,注重从马克思所讲的“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为前提去考察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程度。接着,回到宋以来的淮北社会,大运河成为关乎淮北命运的关键,在宋金对峙时期黄河被人为扒开决口,成为洪水泛滥区。元代短暂的漕粮北运,大运河被废弃。而明初恢复运河的漕运功能,使漕运成为国家重要的大政,其财政的投入在明清财政收入中占比很高。为了保证漕运的正常运作,在平原地区截流淮河开凿洪泽湖,成为供给运河用水和冲刷黄河淤泥的水源。而洪泽湖水位高于周边平原地区,其频繁的泄洪行洪就给淮北造成灾难性的后果,逃荒要饭成为民众的生计选择乃至生存本领。再次,从淮北认识皇权社会和极权逻辑——拜权教。近代淮北地区洪水、土匪、政治运动和苛捐杂税,使得土地集中在瞒报土地的劣绅之手,并在剿灭捻军过程中形成许多圩寨,成为割据一方的豪强武装,欺压民众,以此在社会中形成对强权的崇拜。最后,将淮北与江南进行比较,指出近代江南是女织男耕的社会,淮北则是男耕女不织的社会,淮北没有内卷化,但也缺乏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生存糊口型的粮食买卖,使商品经济看起来活跃和发达,但经济社会发展的层次很低。与江南地区市场商品发达下的种粮自给,很不相同。
在交流环节中,胡英泽教授认为报告从生态环境角度切入,对淮河流域案例的学理性解读,是一次个人生命体验与学术研究相结合的典范。行龙教授指出,近代山西也是“被牺牲的局部”,以此为切入点可以做出很好的研究。张玲教授认为历史研究的终极关怀是人文精神的体现,对于水利的关注不仅应关注生产力层面,还要看到水利工程建设对社会经济造成的浪费、消耗和牺牲的一面。张俊峰教授指出不确定性是理解区域社会历史的重要层面,不仅来自于自然环境,同时也来自于皇权国家。马俊亚教授进行了认真的交流和回应,同时强调历史学家要在研究中要充分判断、充分证明,兼听则明。同时主张史无定法,尽量让自己的认知不出现较大的偏差,尽量减少个人偏见。报告在热烈掌声中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