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韩祥副教授主讲第119期“鉴知”青年学术工作坊
作者:社会史中心 上传日期: 2020-11-05 阅读次数:

2020年11月4日晚七点,中心韩祥副教授主讲题为《清末民初制钱体系与铜元体系的博弈与更替——兼论小额通货的币制特征》的学术报告。报告由曾伟老师主持,胡英泽教授和张力博士与谈,中心师生参加了此次报告会。

韩祥老师首先对近代小额通货研究的学术史成果进行了分类,概述其特点和指出其不足,突出清末民初小额通货官方地位变动、城乡货币流通空间分化、铜元取代制钱的更替过程等问题的重要性,并以直隶、山东、山西三省为例,具体探讨了清末民初小额通货更替以及城乡货币折价体系转型问题。接着,就庚子之后钱荒危机下,清政府重建铸钱局、改革钱法的努力推动制钱铸造在光绪三十三年得到初步规复。但随着各省对铜元余利的倚重和货币本位制改革的推进,使得铜元逐渐超越制钱被纳入主辅币设定,一文铜元在光绪三十四年也逆转一文制钱成为推行全国的一文新钱。再次,钱法改革此时开始从属于本位制改革,政府原有的银钱并行、分层开展的改革观念已转型为统筹划一、建立银本位。在北洋政府颁行《国币条例》后,制钱的官方货币地位被取消,并可合法镕毁、改铸铜元。最后,在货币流通方面,由于铜元是一种面值高于其含铜量价值的不足值货币,而政府对铜元币值的维护在城乡之间存在巨大差异,促使铜元流通出现了城市地区壅滞、内地农村拒斥的城乡货币分流现象。北洋政府在一战期间收买制钱的努力成效不彰,相反日本却利用列强无暇东顾的时机,大规模购入华北农村制钱,牟取暴利,造成制钱大量流失,客观上有利于铜元进入农村,成为近代华北小额通货更替的重要外部力量。

在与谈环节,胡英泽老师指出应对城乡货币差异、白银制钱流通数量变动,以及近代军事工业用铜量等问题进行深入考察。张力老师就庚子赔款对制钱体系冲击,以及小额货币地方实践差异性问题提出建议。常利兵老师对地方铸币权与地方自治的关系提出思考。中心其他师生就制钱外流规模以及其他感兴趣的问题进行了提问。

韩老师对各位师生的提问进行了认真的回应,报告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