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博士后陈海斌老师主讲第161期“鉴知”青年学术工作坊
作者:社会史中心 上传日期: 2023-11-15 阅读次数:

2023年11月8日晚上7点30分,陈海斌老师在鉴知楼一层报告厅做了题为《二战后海外人类学华南宗族研究的成就及其理论进路》的学术报告。中心师生聆听了此次报告。报告由李嘎教授主持,张俊峰教授等与谈。

陈海斌老师着重论述了二战后海外学者对华南宗族的研究成果与理论,呈现了近几十年来相关学术理论发展脉络与学术谱系。首先是海外学者对中国汉人宗族的研究兴起阶段,代表的学者是弗里德曼,基于英国人类学非洲亲属研究的传统出发,到香港新界考察汉人宗族社区及其模式。其后发表《中国宗族与社会:福建与广东》等代表性论著。此外,波特、裴达礼、濑川昌久也是此阶段宗族研究的重要学者。第二阶段,孔迈隆、马丁、帕斯特耐克等学者对华南地区的宗族研究进一步深化。如孔迈隆通过对美浓烟农家庭制度的研究,提出衍分与凝结的定义;马丁则着重探讨了汉人的祖先崇拜与祖产的关系、祖先牌位的设立与祖产的支持关系与风水问题。此外,日本学者山路胜彦、末成道、渡边欣雄等也有相当的研究。这一阶段重点围绕汉人社会组织,在方法上采用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法,形成了一批扎实可靠的调查资料与著作。第三阶段,改革开放后海外人类学者得以进入福建、广东地区进行宗族研究,代表性学者有波特夫妇与萧凤霞等,他们深入福建、广东等地进行了田野考察,将前人的理论进一步开拓与深化。总之,华南宗族的研究体现人类学与历史学不断合作,研究视野逐步突破村落民族志的范围,区域及其整体性得到重视,跨学科的多学科的合作研究也逐渐成为趋势等。

与谈中,李嘎教授对华南宗族研究的学术理论与学术谱系脉络的梳理给予肯定;张俊峰教授就宗族研究的深度归纳整理,并提出独立见解。陈海斌老师对上述问题进行了认真的回应,报告在热烈掌声中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