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葛剑雄教授主讲第103期“鉴知”名家讲坛
作者:社会史中心 上传日期: 2019-04-14 阅读次数:

2019年4月12日下午,复旦大学葛剑雄教授在山西大学文科楼三层报告厅作《文化自信的理由:地理环境与中国文化》的学术演讲,报告由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主任行龙教授主持。

葛剑雄教授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地理学家,主要从事历史地理学、中国史、人口史、移民史研究。历任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全国政协常委等职,现为复旦大学特聘资深教授、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历史学部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等。校内外师生慕名而来者众多,讲座现场座无虚席。行龙教授对葛剑雄教授的基本情况作了简要介绍。随后葛教授从地理环境与中国文化的关系角度对当前我国大力倡导的“文化自信”作了深入阐释。

葛剑雄教授的演讲首先以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作为开篇,指出物质基础对于文化活动的重要性,而任何文化都离不开具体的地理环境。随后,葛剑雄教授对“中国文化”的内涵作了深入阐释。葛教授指出,中国文化既是历史的概念也有现实的关照,其包括历史时期中国境内和部分藩属国的文化,以及今天中国境内所有民族的文化;中国文化最基本的表现是多样性,直接的表现有二,其一是汉族和汉族文化的多元性,其二是农业民族与牧业民族的文化各有所长,绝非此优彼劣。葛剑雄教授旁征博引,用大量的实例来印证自己的观点。譬如音乐、舞蹈,其起源与地理环境紧密相关,历史上汉民族的不少音乐、舞蹈就吸收了很多少数民族的成分;再如作战方面,中原王朝重视车战,六艺中的“御”术是很重要的技能,但车战机动能力较弱,游牧民族的骑兵配合射箭,则具有很强的灵活性,作战半径大,这成为战国时期赵武灵王推动胡服骑射的直接原因;再如器物方面,汉人本是席地而坐,但是胡人南下后,开始有了坐具,大大改变了汉民族的生活习惯;又如婚姻和贞节观方面,历史时期不仅汉民族与少数民族在婚俗、贞洁观方面有极大不同,汉民族内部在历史的早期与晚期也有着巨大变化,之所以会有这些不同,乃是社会的实际需要所致。

接着,葛剑雄教授总结出了中国文化的六个特点:基本独立发展,并非无外来影响;延续性;适应农业社会;“天下之中”、“无所不有”的自信;军事征服者最终成为文化上的被征服者;开而不放,传而不播。对于文化自信的理由,葛教授认为,中国文化最适合国情和民情;能够不断更新,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中国文化善于学习,善于吸收其他文化的长处;中国文化充分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自信。以上诸方面成为我们中国能够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原因。

在互动环节,现场听众就思政课程的讲解、中国人的信仰等问题向葛剑雄教授请教。葛教授对听众的提问作了认真细致并富有启发性的解答,视野开阔、思路清晰,赢得了大家的一致赞许。讲座在长时间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