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张俊峰教授等一行应邀参加“新中国75年社会建设的成就与经验”研讨会
作者:社会史中心 上传日期: 2024-12-03 阅读次数:

2024年10月24—25日,由张俊峰教授带队,中心郭心钢老师、历史文化学院苏泽龙教授、李全平副教授以及郭宇、刘书凤、谢军、董敬斌等研究生应邀参加了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与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主办的“新中国75年社会建设的成就与经验”学术研讨会。

此次会议聚焦新中国成立75年社会建设中的各类成就与经验,包括教育、医疗、农业技术、水利等多个方面。来自南开大学、河南大学、山西大学、西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以及当代中国研究所等十余所国内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

会议期间,苏泽龙教授分享了其关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农业生产发展新方向的研究近况;李全平副教授汇报了他近年来关于改革开放社会史的学理和方法思考;郭心钢老师以山西河曲县曲峪村为典型代表,讲解了集体化时期黄河中游水土保持工作的经验以及这一经验的推广。山西大学社会史研究中心的硕博士研究生们也作了翔实的汇报,得到与会学者的关注和讨论。其中,郭宇重点报告了二十世纪雁北地区在盐碱地开发过程中经历的化害为利地“刮土熬盐”到改造、根治盐碱地以增加粮食产量再到改良和利用盐碱地这样一个逐渐变化的过程,认为要想实现人与环境的良性互动,就必须尊重自然、因地制宜;刘书凤以豫剧花木兰的改编为例,通过文本细读,分析了新中国时期的爱国主义宣传及文本的结构性难题,以此讨论了中共文艺治理的智慧;董敬斌通过华侨旅行服务社的档案资料,立体地展现了新政权是如何带领来南京的华侨及港澳同胞在雨花台烈士陵园的空间中回望革命,以及这一回望产生的意义与影响。会议总结环节,张俊峰教授立足中国当代史研究的长远发展,提出学者在研究写作过程中一定要树立较强的“话题意识”,一定要重视口述资料在当代史研究中的独有意义。

张俊峰教授等一行通过参加这次研讨会,既向学界展示了中心“走向田野与社会”学术理念的扎实实践以及当代史研究的一些成果,也为中心进一步探索和发展集体化时代中国农村问题的研究提供了借鉴。

default (1).jpg

责编:郭心钢

二审:曾   伟

三审:常利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