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赵中亚老师主讲第108期“鉴知”青年学术工作坊
作者:社会史中心 上传日期: 2019-10-28 阅读次数:

2019年10月23日晚七点,中心赵中亚老师作了《清末民初之“过渡人物”:张瑞玑<哀荣录>笺释及研究》的学术报告,报告由韩祥老师主持,李嘎老师与曾伟老师与谈。

赵老师首先谈了张瑞玑《荣哀录》稿本发现的过程以及史料价值,并展示这类文献怎样来尝试进行研究。接着介绍了张瑞玑本人的履历,以及他作为官员、藏书家、诗人等不同身份所具有的代表性,以及其研究价值。通过梳理张氏的《荣哀录》可以初步统计出各界人士送的挽幛、挽联的件数以及总数等等,并在此基础上梳理张瑞玑本人交游的社会关系以及社会影响。就社会关系而言,涉及到军政高官、社会名流、州县官员、师友群体、地方团体等层面;就社会影响来说,可以看到各界对他个人有儒林、循吏、对抗袁廷等不同侧重的评价。最后,以阎锡山的祭文来分析阎氏与张瑞玑的关系,并不是十分亲密。由此突出在阅读文献的时候要格外小心,注意祭文这类特殊文体的局限性。

在与谈环节,李嘎老师从问题意识、史料选择以及时代背景把握方面提出了建议,尤其对《荣哀录》这类特殊文献的解读方面要注意。曾伟老师则对张瑞玑这类人物的定位,个人生活史研究对于社会史研究的价值,葬礼本身的社会历史信息,前清时代个人“文化资本”如何在民国发挥作用,经世思想的知识来源提出了一些看法。在交流环节,胡英泽教授提出作为中间过渡人物张瑞玑的研究,如何上升到学理层面的讨论;个人生命与大历史的联系,及赋予的意义;作为藏书家的经济来源等需要注意的问题。常利兵老师从张瑞玑这类人物的研究,怎样丰富我们对晚清民国历史和对地方近代历史的认知,以及怎样去关注这类人物的个人生活史中在日常生活、为官从政、文字唱和的不同面相的形象。中心研究生张文广、孙国良则从人物研究的代表性成果,以及人物的自我认同和他者认同的差别提了问题。

赵中亚老师对各位师生的提问表示感谢,并进行了认真回应,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