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14日晚上7点,中心赵中亚博士在一楼报告厅做了题为《二次革命前的“二次革命”:民初山西河东事件研究》的学术报告。中心师生聆听了此次报告。报告由曾伟副教授主持,韩祥教授、张力老师与谈。
本次报告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选题缘起在于对民国山西地方派系以及阎锡山何以能长期主政山西问题的考察,而河东事件属于二次革命前的一次突出事件,对于考察民初的国内政治和山西地方政局具有重要的价值。第二部分指出在二次革命前的1912-1913年7月间,各地发生了以“二次革命”为名的各类暴力事件,河东事件即是代表性案例之一。进而指出山西内部的派系矛盾、财政问题、河东革命党人和阎锡山之间的态度、事件发动者张士秀、李凤鸣性格等四方面因素是“河东事件”的起因。第三部分对舆论层面、河东事件调停者及事件的影响三个方面进行概述。指出阎锡山在舆论方面得到大量支持,而河东方面仅得到《民主报》等少数报刊支持,当时的主流舆论将河东事件定义为叛乱事件;而事件发生后,河东革命党、晋北革命党和国民党中央等各方代表积极进行斡旋调停,最终促成袁世凯、阎锡山等以和平手段解决河东事件。就影响方面,河东事件以后,晋南晋北反对势力受到打击,山西地方政治逐渐趋于一统,阎锡山势力独大。最后,指出河东事件发生与山西内部派系斗争有关,各方对河东事件的反应,表明在1912-1913年间政治形势、社会舆论都在谋求国家的统一、反对地方的分裂活动,国民党与袁世凯和其他政治派系存在裂痕,有较多的矛盾。阎锡山在处理河东事件及军民分治等问题的态度,受袁世凯、唐继尧等人影响多有波动。
与谈中,韩祥教授就河东财政的比例问题,张力老师就河东事件中张、李结局提出建议。在交流环节中,行龙教授强调新材料对发现新问题和解决旧问题的价值,张俊峰教授指出河东事件中的舆论话语值得关注。赵中亚老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认真的交流和回应,报告在热烈掌声中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