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常利兵副教授主讲第97期“鉴知”青年学术工作坊
作者:社会史中心 上传日期: 2018-09-12 阅读次数:

  2018年9月12日晚7点,常利兵副教授在中心一层教室作了题为《做新中国第一代有文化的农民何以可能》的报告会,会议由郭永平副教授主持,中心全体师生及外单位部分师生参加了此次报告会。

  常利兵老师的报告主要围绕1957年4月8日《人民日报》发表的题为“关于中小学毕业生参加农业生产问题”的长篇社论文章展开讨论,以1957年赵树理讨论中小学毕业生出路问题的相关言论作为考察中心,从而去理解“做新中国第一代有文化的农民”的根本性历史议题是何以可能的。

  报告主体内容共分为四个方面:第一部分探讨的是“‘四八社论’的可见和不可见”。常老师对社论文本进行详细分析,试图从中深入挖掘出文字背后所蕴藏着的历史信息。通过梳理刘少奇等人的南下调查与讲话内容,考察分析了国家就中小学毕业生出路问题的政策态度的转变。常老师认为社论所突出强调的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其实无法真正解决中小学生毕业生出路的结构性难题。第二部分通过爬梳赵树理有关这一根本性议题的诸多言论,深入讨论了他对“四八精神”的时代性理解和自我把握,并试图在具体事实层面上提出解决中小学毕业生出路问题的切实路径,即“知识分子劳动化,劳动群众知识化”。第三部分是对赵树理的回应并结合时任劳动部副部长刘子久的《劳动教育与劳动实践》的有关内容做了更深一步的理解和解释,进而认为国家意志和国民个体间存在一个“中间地带”,但国家忽视了对这一中介状态的培育和营造,又以过于政治化的手段将其遮蔽掉了。在第四部分,常老师重新梳理了新中国成立后中小学教育发展的历史脉络,试图解释为什么会有关于中小学毕业生出路问题的产生。最后常老师总结道,国家试图从劳动实践和普通教育中构建历史关系,但并没有真正解决这一根本性议题。所以对这一问题史的分析,也有助于对当前中小学教育中存在的一些结构性难题提供有效的历史之思。

  报告结束后,中心师生围绕“劳动”的概念、文本的解读、当时的社会现状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常老师一一作了回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