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行龙教授、胡英泽教授应邀参加重大高研院第二届“文字斋”青年学术研习营并作专题讲座
作者:社会史中心 上传日期: 2018-09-03 阅读次数:

  2018年8月23日上午,由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简称“重大高研院”)主办的第二届“文字斋”青年学术研习营在重庆大学文字斋报告厅开幕。开幕式由高研院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潘家恩副教授主持,高研院副院长李放春研究员致欢迎辞。

 

               

研习营开幕式

  本届研习营的主题为“文化自觉与现代中国”。研习营由专题讲座、专题研讨、分组讨论、主题参观、圆桌讨论五个部分组成。八场讲座分别由来自北京大学、西南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重庆大学、武汉大学、山西大学等高校的知名学者主讲。其中,中心行龙教授、胡英泽教授受邀分别主讲第五场和第六场专题讲座。

 

                                            

行龙教授讲演中

 

  8月25日上午,中心行龙教授在重大高研院“文字斋”报告厅作了“集体化时代农村研究的思考与实践”的专题讲座。

  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自成立以来就十分注重史料的收集整理与研究方法的探索创新。行龙教授以“集体化时代农村研究”为例,着重从方法论的角度同营员们分享农村调研的经验与成果。专题讲座之前,行龙教授将其主编的并近期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教研相长七书”赠与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高研院师生对中心所取得的成果做出了充分肯定。讲座结束后,研习小组成员踊跃提问,行龙教授针对在处理档案材料时如何处理伦理问题、档案与口述史如何结合、资料收集后对于量化历史研究与叙述模式的问题以及社会史研究中文学文本发挥怎样的作用等问题进行了回应。

 

                                          

胡英泽教授讲演中

 

  8月25日下午,中心胡英泽教授在重大高研院“文字斋”报告厅作了“从《翻身》到《深翻》——韩丁笔下乡村干部的派性”的专题讲座。

  胡英泽教授以韩丁的纪实性文本为切入点,深入集体化时期乡村社会的实际脉络,挖掘韩丁笔下乡村社会的真实形态,思考外来户、土改、干部等农村社会问题。胡英泽教授认为,随着农业互助合作运动的开展,生产组织形式发生变化,出于“组织起来”管理的需要,新增设了农村干部的岗位,为党员和土改时期涌现出来的干部、积极分子等提供了掌握权力和拓展权力的手段。同时,从土改到互助组中“组织起来”的干部对“派性”的形成起了很大的作用。讲座结束,围绕“党性”与“派性”的互动、纪实性文本乃至文学文本对社会学研究的影响、共和国管理干部的有效性程度等问题,师生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多年来,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的全体师生坚持社会史研究的优良传统,坚持“眼光向下”,践行“走向田野与社会”的理念,搜集和抢救了大量的农村基层档案资料,并优先于人类学对话,实行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将田野调查与文献考证相结合,以山西为学术研究主阵地,取得了丰富的学术研究成果,为实践中国文化自觉、构建本土学术话语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