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服务中心熊景明女士来中心访问并作讲座
作者:社会史中心 上传日期: 2018-06-18 阅读次数:

  2018年6月14日,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服务中心前助理主任熊景明女士来中心访问,并发表讲演。该“服务中心”成立于1963年,原名“大学服务中心”,1988年加入香港中文大学,1993年更名为“中国研究服务中心”。

  首先,熊景明女士介绍了“服务中心”的资料收藏情况。主要包括20世纪五十年代初至今的省级及全国性报纸、期刊、以及学术机构、政府部份出版的报刊的印刷版及电子版;完整的全国、省、市级综合及专类年鉴、统计资料;省、市、县、乡镇级地方志,包括县一级的土地、粮食、财税、教育、水利等专门志,中英文中国研究著作八万多册,以及各类光盘资料等。

  其次,熊景明女士谈了参观中心的感受。她说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搜藏的资料大大超过了自己的想象,太了不起,对学者、对后人来说,都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在西方,真正研究中国农村的学者很少,中心在这方面占有绝对的资料优势和团队优势。集体化时代的农村账册、个人和家庭档案都是非常值得搜集和做研究的材料。中心应大力招收和鼓励更多的硕士、博士研究生从事中国农村历史的抢救和研究工作。

  最后,熊景明女士分享了在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服务中心的工作经验和学术交游体会。她认为历史资料的公开利用问题十分重要,要在有限的条件中尽可能为学者所开放。资料的价值在能够为更多的研究者所利用。她特别重视民间历史的挖掘和传承,强调口述访谈,期待用平实丰富的语言讲述民间人物的故事。

  会后,中心主任行龙教授表达了看法。他很认同熊景明女士关于资料建设和研究方法等方面的一些观点。几十年来,中心一直坚持搜集和整理集体化时代的农村基层档案资料,这是对历史和历史研究所做的一份抢救性工作,虽然现在越来越难做,但是要坚持。中心历来强调“走向田野与社会”,强调口述访谈和田野考察的重要性,走近和倾听近现代历史的亲历者,讲述这些底层人物的故事。这是中心师生开展学术研究的必修课,也要坚持做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