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2018届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会成功举行
作者:社会史中心 上传日期: 2018-05-31 阅读次数:

  2018年5月31日8:30—12:20,中心2018届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会在鉴知楼一层教室举行,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张伟然教授任答辩委员会主席,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行龙教授、胡英泽教授、常利兵副教授、马维强副教授、李嘎副教授、郭永平副教授担任答辩委员,韩祥副教授、王帅老师担任答辩秘书。中心全体师生参加了答辩会。

                       

       本次答辩会共计有八名硕士研究生参加答辩。薛超然的学位论文《农村人民公社平调退赔问题研究——以定襄县南王公社为中心的考察》通过对20世纪60年代前后南王公社在国家政策反复调整过程中形成的平调退赔政策进行梳理,探讨了国家政策制定背后的逻辑和成因,重点考察了平调退赔政策在农村基层的具体实践过程。李芳可的学位论文《煤炭开采与乡村生计(1920-1960)——基于山西省昔阳县石村的个案研究》在整理、分析大量农村档案与口述史料的基础上,发现从传统社会到集体化时代,尽管经历国家体制和经济制度的变革,但石村以煤炭开采业而非农业为家庭经济收入主要来源的特征并未发生大的改变,成为中国北方资源型农村家庭经济变迁的一个缩影。李夏君的学位论文《除虫与丰产:建国初期山西省农作物虫害防治问题研究》以虫害防治技术为切入点探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国家通过改进农业技术对农业、农村、农民所产生的重要影响,生动再现了国家、技术干部和农民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农业科学技术在农村的推广,不仅提高了农作物产量,也是科学观念的普及过程。王文婷的学位论文《革命何以扎根:山西左权基层支部整党整风研究(1945-1949)》借鉴政治学、社会学的研究方法,系统考察了1945—1949年左权县党组织的发展概况、基层党员干部群体的社会构成、自上而下开展的整风运动和民主整党运动,认为这一阶段的整党整风,培养了大批有经验的农村基层干部,改善了党群关系,对加强党的建设和实现解放战争的胜利具有重要意义。裴孟华的学位论文《从金元到明清:山西汉人世侯家族研究》以金、元两朝兴盛的三个山西世侯家族为研究对象,探究其兴衰流变的过程,以及家族的集体记忆和认同等问题,从不同区域、不同视角、不同侧面来展现历史时期华北宗族发展的差异性特点。刘淑娟的学位论文《明清时期滹沱、滏阳两河流域城市水患问题研究》运用历史地理学和社会史田野考察的研究方法,围绕滹沱、滏阳两河造成的城市水患展开研究,对水患的社会应对、治所迁移、水城景观等方面进行了较为详尽的探讨,是开展海河流域城市水患问研究的重要成果。满鑫垚的学位论文《典型命运与村庄变迁——以集体化时代的刀把口村为考察对象》通过各级档案、报刊杂志等文献资料,结合田野访谈,从村庄典型人物张老太的起伏命运为切入点,清晰梳理出刀把口村从20世纪40年代到80年代所经历的三次地位翻转过程,在此基础上对国家命运、典型人物命运与村庄命运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反思。李园园的学位论文《来华传教士雷鸣远抗日活动研究》,通过对清末时期来华的比利时籍天主教传教士雷鸣远在抗战期间所作的具体实践活动予以了系统、详细梳理和研究,在对雷鸣远这一人物予以客观评价的同时,重点突出和展现人物活动的主要面向及其影响。

                          

  答辩会严格按照预定的答辩程序举行。首先,八位答辩人分别从个人学位论文的主要内容、创新之处和具体的田野工作做了简短报告,答辩委员会的各位老师对八位答辩人的论文给予详细点评,并提出修改意见。八篇硕士学位论文与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的主要研究领域和方向相契合,是充分利用中心农村基层档案和践行“走向田野与社会”理念的重要学术成果,是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学术传统、研究特色和学生培养的集中展现。

  八位答辩人结束报告并作回应之后,答辩委员会全体成员通过匿名投票的方式表决,一致同意授予八位答辩人山西大学中国史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同时宣布答辩委员会对八篇论文的评审结果。其中,裴孟华、李芳可、李夏君、满鑫垚四位同学的论文被评为“优秀”,薛超然、王文婷、刘淑娟、李园园四位同学的论文被评为“优良”。至此,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2018届硕士研究生论文答辩会取得圆满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