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历史学家、中心主任行龙教授主讲第86期“鉴知”名家学术讲坛
作者:社会史中心 上传日期: 2017-11-18 阅读次数:

       2017年11月15日晚7点,第90期“鉴知”名家学术讲坛在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一层会议室举行。中心主任行龙教授作了题为《模范引领:山西农业集体化的一根红线》的学术讲座。讲座由胡英泽教授主持,中心全体师生参加了此次讲座。

       行龙教授首先从山西的地理环境讲起,指出“表里河山”的地理形势使山西在中国历史进程中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民国时期,阎锡山提出了“保境安民”的口号,当时的山西被誉为“模范省”。在集体化时代,山西更是模范引领、典型辈出。

       讲座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太行山上的劲松李顺达”。行龙教授向大家讲述了李顺达的个人生活史,指出李顺达的成长道路不仅是个体的生命生活道路,同时折射的是中国共产党从地方到中央培养模范、制造模范的道路。第二,“敢为人先的试办农业生产合作社”。从试办农业生产合作社,到初级社、高级社、人民公社,山西都走在了全国的前列。第三,“干部全体参加生产劳动的伟大范例”。1956年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直到“文革”前夕,各级干部参加生产劳动形成了一种“社会风尚”。第四,“陈永贵及农业学大寨”。1963年,大寨人在陈永贵的带动下战胜了特大洪灾,并提出“三不要”“三不少”的口号,此后有了全国范围内的学大寨运动。行龙教授讲述了学大寨运动的历程,以及陈永贵的人生浮沉。第五,“模范是这样培养的”。行龙教授认为,培养模范树立典型是中国共产党进行社会动员的重要方式。首先,模范必须是真模范,全国劳动模范起先是从最基层的生产劳动中发现的;其次,提炼模范精神,以此精神带动群众,引领风尚;再次,宣传模范事迹,动员群众向模范学习,并对模范进行奖励;最后,对模范事迹的推广,是培养模范的目的。第六,“国家的命运决定着模范的命运”。模范人物在起伏不定的政治运动中,也会随着运动的起伏而起伏。行龙教授强调,历史就是这样,劳动模范也只能是这样。

       最后,行龙教授用“模范引领是山西农业集体化的一根红线”和“历史就是如此”两句话作为结语,结束了此次讲座。行龙教授的讲座“形散而神不散”,深入浅出地对山西农业集体化时代的劳动模范进行全面剖析,深化了集体化时代的研究。

       讲座结束后,行龙教授与中心师生围绕模范的自我塑造、模范的共性与差异性、中心档案资料的补充等问题进行了交流与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