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中研院”史语所邱仲麟研究员主讲第81期“鉴知”名家学术讲坛
作者:赵慧斌 上传日期: 2017-05-09 阅读次数:

       2017年5月3日晚,时值山西大学115周年校庆来临之际,第81期“鉴知”名家学术讲坛在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会议室举行,台湾“中研院”史语所邱仲麟研究员作了题为《晚明以来的西洋镜与视觉感官的开发》的学术报告。报告会由胡英泽教授主持,中心全体师生及其它院所师生参加了此次报告会。
       报告开始之前,邱仲麟研究员介绍了开展相关研究的缘起、已经发表的成果和此次报告的新内容。他首先从明太祖的禁海政令讲起,明后期海外贸易依然屡禁不止,日渐增多,大量的西方技术器物传入中国。邱仲麟研究员分别从制造家与好奇者、千里镜与目光的延伸、西洋镜与艺术活动、端容镜与穿衣镜、小小动洞天西洋景、从幻灯影戏到电光影戏六个方面为全体师生带来了一场以西洋镜在中国的发展透视晚明以来社会生活的精彩报告。
       在报告中,邱仲麟研究员考证了望远镜最早传入中国的时间、途径,望远镜传入后的用途,包括观测和修订历法、军事、海上航行、游历、窥探私生活、剧场观剧等。西洋镜传入后,影响了艺术作画、扁额、墙标等。端容镜与穿衣镜的使用,传统的铜镜及工艺渐次消失。从镜子到幻灯影戏、电光影戏,电影成为近代中国城市生活的一个新事物。
       最后,他从上层生活的多元化、视觉感官的延伸与变幻、西式奇器与中国文化的结合、异国风情与大众娱乐、从猎奇性到日益普及等方面对报告进行了总结。
       报告结束后,中心主任行龙教授指出,什么是社会史,如何研究社会史?邱老师的报告反映的社会生活、社会文化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他对邱老师扎实的资料功底,严谨的治学态度给予了高度评价,值得中心师生学习。邱老师报告中所提及的一些文献资料,硕士研究生都应当熟悉和学习,学术研究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随后,胡英泽教授对报告进行了评论,他指出,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借助器物的辅助,才能超载自身生理条件的限制,因此,技术革新与改良应为历史研究者重视。曾经视为奇技淫巧,后来进入寻常百姓家。一花一世界,一镜一世界,报告从中西交流的关怀,以西洋镜为视角,观看近世中国的变迁,西洋镜的传入,改变了看自己、看他者、看世界的方式,社会生活的便利和丰富,生活趣味的增添,以至时间节凑的改变。中西文化的交流,器物的交流可能最为直接,冲击和影响也可能最大。胡英泽教授对报告提出了一些建议,报告偏重于展示接受西洋镜的一面,似应注意排斥、拒绝的一面,受迎拒斥,更为立体全面。另外,在开展近代社会生活史、社会文化史研究过程中,晚明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关节点,近世中国的转变,可能要上溯到晚明。
       邱老师在交流时指出,从文化史的角度来看,确实应从晚明开始,万历以后的冲击最大。他对近世社会史的历史分期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