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造山西美好形象:《沁河风韵》系列丛书学术研讨会在山西大学会议中心举行
作者:社会史中心 上传日期: 2016-11-15 阅读次数:

       2016年11月11日上午,由山西大学、山西人民出版社和晋城市委宣传部联合主办的《沁河风韵》系列丛书学术研讨会在山西大学会议中心第二会议室举行。山西省政协副主席刘滇生,晋城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赵沂旸,山西人民出版社社长胡彦威,山西大学党委书记师帅、校长贾锁堂,《沁河风韵》丛书主编、中心主任行龙等出席会议。
       师帅书记主持会议并讲话。他向研讨会的顺利召开表示衷心的祝愿,指出《沁河风韵》系列丛书,是山西大学推进文化强省战略的一次重要探索,是学校贯彻落实国家“2011计划”,坚持“四个面向”,开展协同创新的实践成果。山西大学将在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承创新工作上不负众望,不断改进提高,为山西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事业做出新贡献。      
       贾锁堂校长代表学校致欢迎辞,向出席会议的领导来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向参与沁河风韵学术工作坊的师生表示衷心的祝贺。他简要回顾了《丛书》的出版历程,指出由我校和晋城市政府合作建立的 “三晋文化传承与保护协同创新中心”立足于山西文化传统与发展实际,打造科学研究、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社会服务为一体的区域历史文化研究创新平台,是科研组织形态创新的一次有益探索,有力推动了人文社科领域的研究从单打独斗向集体协作转变。“沁河风韵”学术工作坊,围绕历史文化名镇、名村集中的沁河流域,开展田野调查和协同攻关。三十余册《丛书》的出版发行作为这次协同攻关的阶段性重要成果,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好评。这套《丛书》打开了研究山西历史文化的新视角,体现了经世致用、学以致用的精神传承,展示了山西学人勇于担当的精神风貌。贾校长希望认真总结这次协同攻关的成功经验,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大力推进协同创新,不断推进与地方社会的产学研合作,打造富有山西历史文化特色的学术品牌,为山西大学的振兴崛起,为加快文化强省建设步伐,作出更大的贡献。
  赵沂旸部长、胡彦威社长、刘滇生副主席先后讲话,向《沁河风韵》系列丛书的出版表示祝贺,认为《丛书》是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成果,是以教育部提出的协同创新概念为方法,以区域历史文化为研究核心,以推动文化传承发展为目的,是区域文化研究的新典型,更是高校与地方合作的新榜样,这一模式在许多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沁河风韵》丛书主编行龙在讲话中感谢大家对《丛书》出版付出的心血和支持。他说,山西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当前山西正处在转型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文化旅游全省极为关切,希望《丛书》的出版能为山西不断塑造美好形象,逐步实现振兴崛起增砖添瓦,贡献新力。

     随后,来自山西省政府、省宣传部、省文化厅、省旅游局、省地方志办公室、省社科联、山西人民出版社、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沁河风韵》学术工作坊的代表在会议中心第四会议室展开了学术讨论。参加研讨会的还有中国教育报、山西新闻网、山西电视台、山西日报、发展导报和山西晚报等新闻媒体记者。


     着力塑造和展示山西文化璀璨、人才辈出的人文形象。“沁河风韵”系列丛书是一次沁河流域历史文化与优美风光的集中展示与推介。该系列丛书聚焦沁河流域的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生态、旅游、城镇、民俗、考古、方言、艺术等多方面,林林总总,蔚为大观,丛书共计31本,它们打开了山西流域史研究的新视角,是迄今为止有关沁河流域学术研究最具规模的成果展示。
       沁河是山西境内仅次于汾河的第二大水系。这里是中华传统文明的孵化器,是草原文化和中原文化交流的过渡带,是我省国家级、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最为集中的区域。“沁河风韵“系列丛书展示了山西学术人勇于担当的精神。以行龙教授为首组织的“沁河风韵学术工作坊”的学者们,从历史学、社会学、文化学、民俗学、建筑学等多学科、多角度、多层面,深刻挖掘沁河流域的历史文化,找到其地域文化实现“创新型转化发展”的切入点,为当地发展文化旅游经济提供智力支撑。“沁河风韵学术工作坊”是一次文献研究与田野考察相结合的学术实践。自2014年7月“集体考察”以来,工作坊集体或分课题组对沁河流域170多个田野点进行了考察,累计有2000余人次参加了田野考察。       
    “沁河风韵”系列丛书是集体合作的成果,撰写者包括文学、史学、政治、教育、体育、美术、生态等10多个学科的众多教授。他们在“协同创新”的新模式下,以“沁河风韵”为总题目,推出了《沁水史话辩证》《战争往事:沁河流域的动荡岁月》《沁河流域古代壁画撷英》《晋城古堡》《沁河流域的说书人与礼俗生活》等31本系列丛书,全景式记录沁河流域的社会发展史与变迁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