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长崎县立大学祁建民教授主讲第54期“鉴知”名家学术讲坛
作者:祁毓龙 上传日期: 2015-10-08 阅读次数:

        9月25日晚,第54期“鉴知”名家学术讲坛在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一层会议室举行。日本长崎县立大学国际信息学院祁建民教授在中心做了题为“从华北农村惯性调查看三四十年代的民间信仰”的学术报告,胡英泽教授主持了报告。
       祁建民教授首先介绍了日本惯行调查的背景。日本侵华以后,利用侵占之便,对东北、华北、华东等地进行调查。在此基础上汇集大量资料,形成《惯行调查》。日本明治维新以后,走向向外扩张的道路,与此同时,日本国内深受西方法律社会学理论影响,一些学者将“共同体”概念引进日本。基于本国文化,“惯调”希冀能在中国大地上寻找到“共同体”,这也是此次调查的目的之一。因此,在“惯调”中多看到“活着的法(其义为习惯法)”一词,也即希望了解百姓生活中共同存在的不成文习惯。
       祁建民教授报告的主要内容是基于《惯调》,对中国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民间信仰进行剖析。同时,利用比较的观点来进一步阐释中国民间信仰的特质。在日本,从明治维新以后,国家致力于用神道教来统一民间信仰,而非官方认可的宗教统统斥之为“迷信”。日本学者认为,在中国农村通行的宗教是道教,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有组织的道观道教;另一种是民俗道教。道教与儒教有许多相似之处,都强调自救和惩恶。在《惯调》中记述道许多村落都有不同的神存在,一个寺庙中可能有五道神,也可能有关帝,还可能有真武大帝等。中国多神杂糅,功利用途较为明显。同时,祭祀组织和场所上也有自己的规定,但每个地域之间又有不同之处。如,在沙井村中,每年五月初五庙上有活动,此会大家自愿参加,并无强迫之求。组织者叫乡头,由出钱最多者担任,除了乡头之外,均被称为散户。担任乡头者,最能显示其对神灵的诚意。乡头与散户之间并无隶属关系,且组织者也不固定。在另一个村子当中,每年都会举行观音会,其会首是由抽签决定的,寺庙的修理是由居住于附近的人来负责修缮。从中、日比较的观点来看,民间信仰体现出组织与非组织、一神与多神等方面的差异。
      报告结束后,中心的师生及同学们就中国民间信仰与民间宗教概念的区分、民间信仰与村落空间的建构等问题进行了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