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订版序
2007年岁末由三联书店出版的《走向田野与社会》,我在前面的“自序”中,检讨了自己20余年来从社会史到区域社会史研究的学术历程。此次商议重印本书,我觉得应该对原版进行必要的增删,三联书店不仅欣然同意,而且提出需要一点序跋之类的文字给予说明,这让我多少有点犯难。
按照一般的做法,“跋”是需要放在书尾的,内容无非也是对正文内容或写作过程的说明,我不想把这类文字放在书尾,倒是想把它放在正文的前面,目的是便于读者翻检了然;再写一点“序”之类的文字 ,实在也没有什么必要,因为原来的“自序”中已经把该说的都说过了,姑且称之为“修订版序”,不知然否?
2007年版《走向田野与社会》分理论反思、水利社会、集体化时代、绅商与地方社会、发现历史五部分,共收入文章23篇。此次修订保留了原版五部分的标题,增加6篇而删去3篇,有增有删,共辑出26篇。
增加的6篇文章依次是:“中国社会史研究向何处去”、“中国社会史研究的追求与实践”、“克服‘碎片化’ 回归总体史”、“山西何以失去曾经的重要地位”、“‘水利社会史’探源——兼论以水为中心的山西社会”、“从社会史角度研究集体化时代的中国农村社会”。删去的3篇是:“开展中国人口、资源、环境史研究”、“经济史与社会史”、“明清以来山西水资源匮乏及水案初步研究”。需要说明的是,删去的3篇文章均成文于2004年之前,而增加的6篇都是在2007年版之后写成的。如此看来,此次再版收入的26篇,全部为近十年来的“新作”,也可以说是近十年来的一个小结。
社会史研究被誉为近30年来中国史学园地的一朵奇葩,她在众人的不断浇灌和呵护下不断成长,我为能够见证她的成长而感到高兴,也为能够勉励培育她而感到欣慰。读者不难发现,新增的6篇文章大多为近年来社会史研究领域中的热点问题,我也对此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或讨论,或倡议,对错与否,读者尽可批评。
“回首走过的学术历程,是从社会史到区域社会史、走向田野与社会的一路行迹。今后,我的脚步依然会坚定地走向田野与社会,把自己真正融入不断前行的社会洪流中去”。愿以原版“自序”里的这句话自勉。
相关评论
在过去的十多年中,行龙教授带领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的研究团队,通过系统收集中国农村基层资料深入研究中国农村社会史,在中国研究方面开辟了一条新路。本书就是他们所取得的成就的一个体现。对于任何对近代中国和中国历史以及运用新材料、新方法来研究重大课题的学者来说,都会从本书中获益匪浅。
——香港中文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教授 李中清
“走向田野与社会”是史学(特别是社会史)研究的新潮流和新方向。本书以近代山西农村为对象,采用社会学和人类学的方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诸多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从而达到了本书作者力图通过研究来“发现历史”的宏愿。这是一本成功之作,代表了近年来中国历史学者在“走向田野与社会”方向上所取得的重要进展。
——清华大学教授 李伯重
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区域社会史研究流派纷呈,蔚为大观。行龙教授带领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团队,别辟蹊径,经过多年深研精思,围绕“水”资源的争夺、分配和输送模式进行分析,逐渐打造出以“水”为中心的山西社会研究架构,重建了山西历史演变的独特风貌。近期他又把研究视野延伸到了农业集体化运动,通过对大量基层档案和各类史料的解读,力求突破区域史解释的限制,试图在更广阔的背景下对“新革命史”研究有所贡献,这本文集就是其治学风格的一次集中展示,理应引起学界的重视。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 杨念群
对于中国社会史的研究者来说,《走向田野与社会》是一部开卷有益的重要著作。这部将文献解读与田野调查有机结合的著作,兼具理论思辨深度与个案研究的丰富性,展现了学有所本、传承发展的独特学术风格。该书所蒐集、利用的大量地方文献和民间文书,也是弥足珍贵的。
——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 陈春声
本书是中国社会史研究探索前行的一个缩影,也是社会史研究走向本土化的标志性成果之一。它不再把社会历史现象视为单方面的琐碎、孤立现象,而是放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多面联系之中进行考察,从而彰显其丰富深刻的内涵意义。是一种超越以往社会史专题细分化、时段切割化研究的新研究范式。这种“新整体史”的研究方法,是突破社会史研究瓶颈的一个大有希望的新取经。
——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李长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