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活动〉中心研究人员胡英泽博士研究生参加在南开大学召开的“中国历史上的环境与社会国际学术讨论会”
作者:胡英泽 上传日期: 2005-09-11 阅读次数:

        2005年8月17日至19日,由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中国思想与社会研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亚洲研究中心、历史学院、中国农业历史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编辑部共同举办的“中国历史上的环境与社会国际学术讨论会”在南开大学召开。中、德、荷、美、日、韩等国以及中国香港地区和台湾地区学者共60余人参加了会议。
       会议主要围绕环境史研究理论与方法、环境变迁与经济发展、生态环境诸要素的历史变化、生态环境与社会构造与运行空间、灾害、疾疫与生态环境、生态环境与社会文化生活等几个主题进行了探讨,除主报告会外,进行了十场专场报告会。与会学者进行了广泛热烈的学术讨论。
       中心研究人员胡英泽博士研究生参加了此次会议,提交论文《河道变动与界的表达——以清代至民国的山、陕滩案为中心》,并在“生态环境与社会构造和运行空间”专场报告会上作了报告。其论文主要探讨明清至民国时期的山西、陕西两省因黄河摆动产生的滩地资源纠纷及区划边界线之争,地方社会如何应对“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自然环境是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始终面临着划定清晰的边界线困境。“以河为界”的划界原则演化为“以河为界”与“四六分田”原则并用。双方对两种划界原则均有巧妙运用,以处于有利地位,不仅体现了皇帝、各级官员、地方民众界的观念,也反映了环境与社会的互动。
       该场报告会所提交论文主要是探讨环境与社会的问题,切合大会主题。与会学者对“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表现了相当的兴趣,认为胡英泽的论文有助于了解山、陕边界线的发展变化过程,同时对地方社会如何应对自然环境的变化,以及如何合理地解决这一问题是有启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