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主任行龙教授、张俊峰博士参加“区域社会与文化类型”国际学术研讨会
作者:张俊峰 上传日期: 2007-07-01 阅读次数:

   2007年6月28—7月1日,中心主任行龙教授、张俊峰博士一道参加了由上海大学人类学研究中心举办的“区域社会与文化类型”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在上海大学乐乎新楼举行。本次会议邀请到了海内外专家学者30余名,其中,来自日本的著名学者滨岛敦俊教授、片山刚教授,来自美国的阎云翔先生,来自台湾“中研院民族学研究所的林美容(祭祀圈理论)、蒋斌研究员、何翠萍研究员(李亦园先生高足),等都在大会发表了精彩的演讲报告。此外,中国内地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的学者也参加了会议,包括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厦门大学人类学所、复旦史地所、中央民族大学的一批中青年学者。

  会议围绕区域社会与文化类型这一主题展开,研究者的区域涉及东南亚、中国西南地区、珠三角、江南、华北地区及中国台湾地区。此次会议充分体现了人类学与历史学的对话、合作与交流,体现了学科间理论和方法的多层次互动、借鉴,是一次学术含量较高的高水平会议。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会议亦有多篇涉及水利社会组织、结构、权力、制度、文化的论文,反映了学者们对该问题研究的重视。其中,我中心主任行龙教授报告的“水利社会史探源——兼论以水为中心的山西社会”得到与会学者的高度评价,被认为是一次难得的理论和研究路径的总结和思考。行龙教授梳理了魏特夫的治水派学说、日本的共同体学说,重点阐述了受到忽略的法国的人文地理学传统,辨析了各种研究路径的区别和差异,并以山西水利社会史研究为中心,指出当前我们进行水利社会史研究的方法论实践。此文得到了擅长江南水利史研究的滨岛敦俊教授的赞赏,但他强调说日本的水利共同体理论并非受到魏特夫治水理论的影响,而是借鉴了日本人研究日本水利史的研究风格。这样的学术争鸣对于区域水利社会史研究理论的各种不同路径和问题意识提供了启发,对于我们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行龙教授最后又向与会学着发出盛情邀请,欢迎他们到中心访问、交流。

  张俊峰博士报告的题目是“前近代华北乡村社会水权的表达与实践——山西滦池历史水权个案研究”,该文的出发点是从历史的维度,就目前社会学、人类学界与经济学界争论的产权问题加以实证性分析和思索,以加入多学科的对话行列,旨在转变思维方式,以推进我们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文章讨论的核心问题是集体水权与私人水权的关系,认为前近代的华北,水权是以村庄集体所有的形式表达的,私人水权只有在集体水权得到保障的条件下才能得以实现。导致前近代水权纠纷不断的原因在于资源短缺和产权不能得到合理的界定,其中存在文化、制度安排等因素的制约。该文同样得到滨岛敦俊教授的赞赏,山西丰富的水利碑刻文献资料也令与会学者倍加羡慕,引起了与会者对山西历史研究的兴趣。

  此外,南开大学张思教授对华北共同体问题的研究、滨岛从物权角度对江南水面所有权的研究亦对我们的研究产生了极大的启发。他们纷纷表示愿意到山西前来访问、考察和合作研究。通过这次会议,我中心开展的以水为中心的山西区域社会史研究再次为学者所关注,促进了中心在学界影响的进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