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100周年学术座谈会在中心举办,史学专家纵论辛亥百年
作者:社会史中心 上传日期: 2011-10-16 阅读次数:

  史学专家纵论辛亥百年

  《山西发展导报》2011年10月11日

  100年前,辛亥年秋日,武昌城的一声清脆枪响,点燃了革命的熊熊烈火。那一年,革命党人胸怀“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的意志,在孙中山的领导下,结束了清王朝的专制统治,从而推翻了统治中国长达两千余年的封建帝制,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时代。

  斗转星移,历史走进了2011。

  这一年适逢辛亥革命100周年,海内外纷纷举办各类纪念活动。为了隆重纪念辛亥革命,推动对辛亥革命的深入研究,9月25日下午,山西省历史学会在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召开了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座谈会,会议由山西省史学会会长行龙教授主持,来自山西省社科院、山西省党史办、山西省史志院、山西大学、太原师范学院等单位的专家学者进行了座谈。

  从长时段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鉴于辛亥革命的重大意义,座谈会上,与会学者缅怀历史,关注现实,主要围绕以下内容开展讨论与交流。

  史学专家称,理解辛亥革命、研究辛亥革命要放之于长时段,前后联系。

  著名学者章开沅先生曾讲道“三个一百年”,即100年历史背景,100年历史本身,未来100年的展望。放宽历史视野,从秦始皇开辟了皇帝专制,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共和”,辛亥革命不仅是一次政治革命,也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孕育了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纵观之,中国共产党也是在辛亥革命的洗礼中成长发展起来的。时至今日,中国共产党建设的民主、民生事业,从某种程度上讲,与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一脉相承。因此,从长时段研究的方法,可以给史学研究者更多的灵感,对历史问题的研究有更多的理解。

  山西在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

  党的十五大曾指出,辛亥革命是 20世纪 100年的三大历史巨变之一,辛亥革命的重要历史地位得到了充分肯定。

  与会学者强调,史学界对辛亥革命的评价出现了一些不同的研究观点:如有人提出的“告别革命”的观点;有人认为辛亥革命是一场没有取得多少胜利果实的革命等等。其实,单就推翻帝制、建立民国这一项,就足以奠定辛亥革命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辛亥革命的功绩不仅在于 “推翻帝制、建立共和”,辛亥革命带来的“民主”“共和”观念顺应了时代潮流,逐渐深入民心,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即使在当代,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所以对辛亥革命的贡献要有足够的认识。

  山西在辛亥革命中具有重要地位。随着辛亥革命迅速蔓延,太原首先在北方打响了起义的枪声,结束了清王朝在山西的专制统治,成为辛亥革命中北方第一个起义的地区,以及全国第四个起义的省份。

  辛亥革命成功之后,孙中山于1912年9月18日来晋视察,19日《在太原各界欢迎会的演说》中充分肯定了山西起义在辛亥革命中的重要历史地位,他讲到“去岁武昌起义,不半载竟告成功,此实山西之力,阎君百川之功,不惟山西人当感戴阎君,即十八行省亦当致谢。何也?广东为革命之原初省份,然屡次失败,清政府防卫甚严,不能稍有施展,其他可想而知。使非山西起义,断绝南北交通,天下事未可知也”。因此,对山西在辛亥革命中的重要历史地位、对阎锡山在辛亥革命的作用,要全面认识,客观评价。

  辛亥革命后的山西社会

  座谈会上,与会学者从辛亥革命前后的对比审视了山西社会的变迁。

  辛亥革命之后,阎锡山逐渐集军、政大权于一身,成为地方军阀,对山西实行统治,影响了山西近代历史的面貌。

  在政治方面,阎锡山统治山西时期所形成的特殊权力体系与辛亥革命颇具渊源。在革命过程中,阎锡山逐渐形成了任用老乡的用人原则,加之在辛亥革命之后建立起的军事政权,形成了独特的政治格局和权力模式。

  在经济方面,出于维护统治和其他军阀争夺势力范围的考虑,到1937年抗战爆发之前,山西经济建设取得了不少成就,曾有全国“模范省”之称。阎锡山重视村政建设,大搞“六政三事”,提倡兴修水利,同时也着力于工业化。山西特殊的环境条件、资源条件使得山西工业化与资源紧密相连,这又涉及到煤、铁以及交通等工业化的动力问题,同蒲铁路建设对近代山西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意义。

  在环境方面,阎锡山重视植树造林,山西一些地区的生态环境较之清代有所恢复。

  这些成就的取得,和辛亥革命前的清代相比,毕竟奠定了山西现代工业的基础,山西在特殊的环境中,开始了现代化的步履。

  山西的辛亥革命研究

  山西在辛亥革命中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辛亥革命之后的山西发生了重大社会变迁,但山西的辛亥革命研究与其历史地位还不相称,亟待加强。

  与会学者说,对于辛亥革命的纪念和研究,山西省史学界都是重视的。《山西文史资料》的创刊号便是纪念辛亥革命 50周年的专刊。辛亥革命70年之际,著名历史学家乔志强先生曾邀请戴逸等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召开纪念会议,反思辛亥革命。老一辈学者乔志强先生曾经著书《辛亥革命前十年》,较早地对辛亥革命进行研究。省内其他学者,如江地先生、郭吾真、李茂盛先生等对辛亥革命也有一定的研究,但是研究的内容还不够广泛和深刻,还有待于进一步挖掘。近年来,山西史学界关于辛亥革命的研究相对薄弱,相关研究的专著尚少。

  在学术组织方面,山西史学界还没有建立专门的研究机构,应对学术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在人才培养方面,出现了人才断层,现有的研究人才以及后发人才有待于加紧培养。今后要争取做到学界有专门的研究组织,同时高等院校要加强培养相关方向的研究生,以解决目前人才断层、研究不深入的问题。在资料搜集方面也出现了停滞,研究工作要从资料做起。在学术研究方面,将政治史研究与社会史研究相结合,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要“走进历史的现场”,将辛亥革命这段历史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去理解,在研究中不要打上政治或者观念的烙印,从史学研究出发,秉承科学的态度,最大程度地接近历史的本来面貌,对辛亥革命研究做出应有贡献。

  本报记者 李 江 通讯员 梁 锐

  原文链接:http://epaper.daynews.com.cn/shtml/fzdb/20111011/565275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