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界座谈中心主任行龙教授新著《山西何以失去曾经的重要地位》
作者:社会史中心 上传日期: 2011-03-04 阅读次数:

  史学界座谈“山西转型跨越发展的历史读本”

  《山西日报》2011221

  

  最近,山西省历史学会会长、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主任行龙教授新著 《山西何以失去曾经的重要地位》由山西教育出版社出版,引起史学界、理论界、文化界和新闻界的极大关注。山西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那么,山西有过怎样的重要地位?缘何失去曾经的重要地位?山西如何抓住战略机遇加快转型跨越发展?这是一个重要的历史命题,也是一个重要的时代命题。行龙教授用历史的眼光关注山西未来的发展,用全新的学术理念研究探索山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路径,其情系三晋勇于探索的精神溢满全书。

  早在改革开放初期的1982年,已故著名历史学家谭其骧先生应山西省历史学会之邀,从上海来到太原,为山西大学师生作了一场主题为 《山西在国史上的地位》的学术报告,纵论历史时期山西在国史上的重要地位。他说:“现在的山西在全国,在华北,都不过是一个一般的省份,并不突出。但是在历史上,曾经有过好几次,山西在全国,至少在黄河流域占有突出的地位,其重要性有过于今天的山西……山西今后还是会发展成为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的,因为山西的煤最多,铁很多,发展重工业的条件是很优越的,随着我国四个现代化的实现,山西的煤、铁工业必将得到更大的发展,在全国的经济中占有更重要的地位。”

  转眼间,30多年过去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山西自身的区位特点、资源禀赋,既成为推动经济社会长足发展的因素,一定程度上又成为限制自然与社会和谐共处、科学发展迈向深入的瓶颈。围绕山西发展的重大命题,社会各界都在不断探索山西科学发展之路。那么,山西史学界是如何思考的?行龙新著《山西何以失去曾经的重要地位》正是在这历史关节点上的重要历史研究成果。近日,山西省历史学会在并召开会议,对此进行了专题讨论。现将各位学者的发言加以整理,以期对史学界、理论界提供一些思考,为我省转型跨越发展提供历史借鉴和学术参考。

   

  创新的学术理念 浓郁的三晋情怀

   

  行龙教授新著中有这样一段话,“‘山西之长在于煤,山西之短在于水’,煤与水是山西社会发展的两大巨轮,不能只顾挖煤,忽略治水。只有煤和水两大巨轮取长补短,才能加速发展,协调发展。”关于煤、水与山西发展的关系的论述,是和他在全国范围内较早开展“人口资源环境史”研究,开展“水利社会史”研究分不开的。体现了他关注现实、坚持“走向田野与社会”的学术理念,也是他长期从事以山西为中心的区域社会史研究的心得,惟其如此,才形成对山西重大历史问题的独特见解。

  王尚义 (太原师范学院教授):《山西何以失去曾经的重要地位》这本书在内容、视角、史料等方面都有一些亮点。从内容上来说,行龙教授在长期的研究中,凝练了人口资源环境史、晋商与地方社会、抗日根据地社会、集体化时代乡村社会四个特色鲜明、前后相继的研究方向,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从环境与社会相互关系的角度思考山西的历史是一个突破。整个著作既有人文的,又有自然的、环境的内容,突破了历史学一些固有的研究范畴,反映了当今历史学科发展的必然规律。近年来,随着环境史兴起,探讨历史时期环境与社会关系成为一股新潮,行龙教授抓住了环境与社会这个方向坚持不懈,在继承山西大学历史研究传统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和创新,这是一个亮点。

  高春平 (山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对于历史时期山西地位的探讨,这本书有一些非常好的观点,不同于其他学者的观点。这些观点是建立在个案研究基础之上的,比如有关水案的研究。具体到研究路径上,不只是在书斋里就事论事,不只是囿于有限的资料说来说去,而是走向田野,走向社会,走向历史现场,这是提高研究水准的很好路子。

  近年来,行龙教授从山西区域整体,从长时段,从环境与社会的关系考察历史,在继承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传统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拓展。

  李书吉(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行龙教授的新著,体现了社会史整体史的追求,体现了新层次的整合,其中,对环境与社会关系的思考是一个重要部分。书中对历史时期汾河问题的研究,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从山西的地理环境特点来看,黄河、汾河贯通南北,本书从汾河入手考察山西,论述唐宋以前汾河状况,明清以来争水之案频发,新中国成立后汾河的治理等问题,实现了历史与现实的衔接,具有很大的启发。汾河这条文明发源之河、三晋的母亲河,她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她的变化对山西乃至全国的影响是什么,这样的研究很有意义。

  岳谦厚(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从社会史学科发展的角度,该书体现了两大转向,特点非常明确,一是从过去纯粹的学术研究向现实关注、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上实现重大转向。二是从学术研究整体史到区域史,又回归到整体史全面思考的一个重大转向。

  环境史的兴起、发展与西方工业化进程中的生态危机与环保主义以及历史学、生态学的学科转向密切关联。现实关注引发了研究者对历史的追问和思考,环境不再作为一个背景而是作为一个演员进入历史研究者视野,环境史与社会史的融合与借鉴成为学术新潮。

  马志超 (山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该书突破传统的历史研究路径,更注重田野调查,更注重历史现象发生的环境,力图把历史现象放到发生的环境中去研究,体现了社会史研究的重点,也是该书的一大特点。讲山西何以失去重要的地位,可能有不同观点,但是本书通过一个参照系,把山西的历史地位放在具体的环境中去研究,把山西的历史地位放在生态的、社会的、环境的,包括人的因素中去研究山西,这是本书一个很有创新的地方,或者说社会史需要从这个角度去研究。比如,开篇讲汾河清,汾河不清,汾河污染了,虽然是一个很浅显的道理,但是给了一个深刻的答案。

   

  强烈的人文关怀 科学的研究成果

   

  “太行革命根据地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块丰碑,太行精神是数千年来中华民族精神的积淀与延续。中国共产党人从井冈山、延安走进太行山,又从太行山转战西柏坡,进入北京城,走向全中国,中国革命胜利的历史与太行山紧密相连。”这样饱含感情的话语,在行龙教授的著作里还有不少。社会科学研究不但要有强烈的人文关怀,也要坚持严谨的科学态度。人文关怀,就是人的自我关怀,是对人的生存、发展、命运的关切,是对历史遗留下来的精神价值的珍视。具体到历史研究,具体到山西的历史研究来说,就是关注山西区域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从史料出发,从实证研究出发,探讨曾经对山西经济社会发生重大影响的因素,总结山西区域社会历史发展中的经验教训,挖掘、弘扬那些曾经引领风骚的精神价值。

  杨茂林 (山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这本书有一种强烈的人文情怀在里面,这一点非常重要,搞人文、历史没有关怀,没有人文情怀搞不好,搞不成。行龙教授关于山西的发展,关于山西发展进入近代以后的衰落和重要地位的失去等方面的研究,反映了山西学者为山西的发展奔走呼号,为山西的发展进行研究的强烈现实关怀。山西现实发展面临的问题很多,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利益,但最终涉及到的是环境问题,这是一个大的关怀,怎么样用科学的思维与态度,思考这个问题,这样一种人文情怀,是值得佩服的。

  该书总的来说体现出一个科学态度。近年来出现了“调侃历史”的现象,不管怎么说,学术研究上存在浮躁的现象,其中一个重要的是不讲方法,不见史料,可以得出结论来,见到一些不全的史料就能写。而这本书中运用了民俗学、人类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还有实证研究的方法,这都体现了一种严谨的科学态度。无论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还是解决问题,都是在一种科学态度之下。历史研究,只有借助科学方法、科学的工具,才能得到科学合理的结论。

  郭卫民(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从这本书可以看出作者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真正考虑到山西的现实问题,考虑山西的历史问题,把高度责任感放在具体研究的问题中,这是应该学习的精神。从事历史研究,要总结经验,要推动今后发展,没有责任感,没有敬业精神,是难以取得好成果的。

   

  史学研究的时代感 转型跨越的好读本

   

  鉴古知今,服务现实,是历史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近日,经国务院批准,山西省设立为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山西省是目前获批的唯一一家在全省域、全方位、系统性的进行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区域。以往设立的改革试验区,都是在一个区域围绕一个主题进行的改革试验,山西省的试点是在全省范围内开展综合配套改革,是一个全面的重大探索,这和山西具有自己的一些独到的特色密不可分,而行龙教授新著正是探讨历史时期山西历史文化的特质,恰逢这一重大决策出台,历史研究如何服务现实,服务山西转型发展、跨越发展,成为与会学者们讨论的热点话题。

  孙丽萍(山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时代呼唤有新的思想、有真知灼见的作品。正值山西全省成为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之际,行龙教授的新作《山西何以失去曾经的重要地位》出版,这本书的面世在多种意义上提供了历史维度及其理论层面的深刻借鉴,可喜可贺。关于山西煤与水在加速发展、协调发展中的配比与供给,晋商的兴衰成败对于市场化时代的企业家及其工商业、金融业甚至高科技服务产业的发展等本书均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8年抗日战争中山西人民敢于面对强敌,在不屈不挠的斗争中创造出伟大的“太行精神”,全国解放以后山西在农村集体化时代开创的典型发展道路与李顺达、陈永贵式的劳动英雄在全国的典型示范意义等,本书都有精彩的论述,这些内容对于山西的转型跨越发展仍然有巨大的作用和潜在影响力。

  杨光亮 (太原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学术研究目的是为了什么,其中一个目的是为现实服务。行龙教授这本书可以为省委、省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省委、省政府科学决策时可以借鉴和参考专家所提出的科学结论。

  行龙(山西省历史学会会长、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主任):鉴古知今是中国历史学的优良传统,身处这样一个大变革、大发展的时代,史学工作者应当保持强烈的时代责任感和使命感。山西各界学者应当更多地去关注我们生于斯,长于斯,情系于斯的这片三晋大地,以优秀的作品为山西转型发展、跨越发展作出学术和理论的贡献。

  能看到多远的过去,就能够看到多远的未来。通过此次讨论会,史学界对历史研究服务现实的自觉性有了进一步提高,对历史研究在山西转型跨越发展所能发挥的作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山西的未来更加充满了信心。

   

      胡英泽/整 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