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马维强副教授主讲2012-2013学年“鉴知”青年学术工作坊首场学术报告
作者:白卉 上传日期: 2012-10-15 阅读次数:

  10月12日下午三点,2012-2013学年“鉴知”青年学术工作坊首场学术报告会在鉴知楼一层会议室举行,中心马维强副教授以“革命探源:日常生活史与中国乡村研究”进行了主题报告。报告会由张俊峰老师主持,中心研究人员、博士后工作人员、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等参加了学术报告会。

  马维强副教授首先对国家与社会的含义进行了分解,并提出这样的考虑,即我们对国家、对社会、对国家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能够做出怎样多样化的研究?他提出了从日常生活史的角度对社会进行微观解剖这一新的史学潮流,认为研究集体化时代需要跳出意识形态和宏观结构的窠臼,从微观视角出发来理解这一历史过程。对农民的日常生活展开研究,有助于在新的视点下看到相对更复杂真实、也更丰富多元的历史图像,也有助于深化对小人物与大历史、乡村与国家关系的理解,推动集体化时代研究走向深入。接着,从日常生活史的角度运用一些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说明当时民众的日常生活受到了国家的强烈控制,同时政治逻辑与日程生活逻辑也产生了诸多矛盾对抗,这种矛盾对抗与集体化的最终解散不无关系。最后,从“中共革命为什么能够获得成功?”这一问题出发,认为在根据地时代农民的所思、所想是他们参与革命的直接动因。农民的日常生活究竟发生了怎样的改变,战争和革命究竟对于农民有着怎样的影响,中共怎样改变了农民的心态,或者说怎样改造了农民,使他们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并切实采取行动积极支持参与革命?马老师认为或许从日常生活的研究中,从中共对农民的日常生活和心态的改造中,更能探究其中的深层次原因。

  报告结束后中心张俊峰等老师、同学先后与马维强老师就“国家与社会”、“地主与农民的关系”、“中共革命源流”、“农民为什么会支持中共?”、“集体化道路为何会失败?”、“日常生活史研究主要关注生活中的哪些细节”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他们所提出的一系列问题为我们今后的研究学习提供了方向,开阔了思路。张俊峰老师最后做总结发言,他认为日常生活史作为新史学的发展趋势之一,极具研究意义,报告非常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