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经济史学家李伯重教授主讲第41期鉴知名家学术讲坛
作者:张广丽 上传日期: 2013-03-17 阅读次数:

  2013年3月17日上午9点,应中心主任行龙教授的邀请,香港科技大学人文社科院教授,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李伯重做客山西大学会议中心第三会议室,给中心师生带来题为《新经济史学研究中的史料处理——以十九世纪初期华亭—娄县地区GDP研究为例》的精彩学术报告。

  李伯重教授是国内外公认的中国经济史方面的权威学者,是国际经济史学会成立以来第一位担任执委会委员的中国学者,先后主持过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6至18世纪的江南与荷兰经济发展的比较研究”、教育部十五规划项目“近千年来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与环境变迁的历史考察”等课题的研究。

  李教授首先以清水江文书和龙泉司法档案的出版为例说明了今天的“史料大爆炸”问题,接着围绕“新史学”和“史料革命”的关系、“新经济史革命”等问题进行了阐述。李教授向大家重点提出了当前讨论热烈的GDP指标问题,以及运用SNA与HSNA方法进行研究的优势。他的著作《中国的早期近代经济:1820年华亭-娄县地区GDP研究》是第一部采用国民账户系统(SNA)方法对近代以前中国一个地区的经济进行研究的专著。结合自身对1820年代华亭—娄县的GDP与当时荷兰经济比较的研究,李教授指出两者在许多方面有惊人的相似处,这给大家以全新的历史思维方法和研究结论。最后,李教授总结了资料的整理和运用问题,认为在确定研究对象的过程中,历史学家必须“创制”自己的原始资料,对资料进行编码,这就需要以资料的定义为前提。资料的定义隐含着一定数量的选择和假设,而假设更是人们有意义的行为,因为人们必须按照一种程序的逻辑进行思考。

  报告结束后,中心研究人员张俊峰、马维强老师和王新斐等同学与李教授分别就山西地方契约文书,数据的可靠性如何保障、计量史学的评价、定量分析的方法,中心数据资料的处理方法,以及如何解读资料等进行了交流。

  行龙教授做了总结发言,指出史学研究既要有宏观的视野又要做具体的微观研究,认为李伯重教授的讲座旁征博引、深入浅出,其从基层资料出发到资料创造的研究工作显示出深厚的学术功底与史学修养。整个讲座气氛热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