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李嘎副教授主讲“鉴知”青年学术工作坊第15期学术报告
作者:王雅秀 上传日期: 2013-04-15 阅读次数:

  2013年4月10日晚7时,中心会议室举行第15期“鉴知”青年工作坊学术报告。李嘎副教授以“旱域水潦:明代以降山陕黄土高原城市水患问题研究”为主题作了汇报,报告会由张俊峰副教授主持,中心师生30余人参加了报告会。

  李嘎老师的报告分上篇“水患复原”和下篇“多元解读”两大部分。在上篇中以明清时期闻喜城、介休城、保德城的水患现象为例,探讨了水患的发生、诱发因素、地方防治等问题,提出了“下垫面因素是山陕城市水患多发的主要驱动力”的观点。在下篇中,李嘎老师以“城记”、“人记”、“水记”为论述理路,分别考察了水患与城市迁移(以山西荣河、河津二城为例)、水患与城市生活(以陕西凤翔城为例)、水患与城市水环境(以山西清源、交城、孝义三城为例)等三方面问题,因时间关系,本次李老师报告了前两个问题。在关于荣河、河津二城的研究中,李嘎老师指出,因水患而导致城市迁移的例子,本身就是地方社会中的重大事件,务必要重视对事件前因后果的过程研究,以揭示其中蕴含的地理的、环境的、社会的、经济的丰富面向;在对凤翔城的考察中,李老师认为,凤翔东湖是洪水与泉水共同作用下而形成的城市水域,因湖体的创立者苏轼的关系,该湖在宋代以后名声大噪,苏轼的名气一定程度上成为延续湖泊生命的决定因素,明清以降地方官府沿湖造景、官绅士子雅集咏唱,成为我们了解明代以降黄土高原城市生活的重要切入点。

  报告会引起中心师生的广泛兴趣并进行了热烈讨论和互动。研究生王新斐、孙国良两位同学分别就汾河淤积与河津城地下水位上升之间的关系、“非常态事件”对构建社会网络的作用等问题与李嘎老师进行了交流。马维强副教授提出了应注意近代化在城市迁移方面所扮演的角色问题,胡英泽教授则肯定了李嘎老师的田野考察工作,张俊峰副教授对山西南部可否称为“旱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最后,主持人张俊峰老师以“扎实、严谨、清晰、轻松”八字概括此次学术活动的特点。报告会收到了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