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24日晚7时,中心会议室举行第15期“鉴知”青年工作坊学术报告。在张俊峰副教授主持下,赵中亚博士以《王庸先生生平、学术交游及贡献》为题作了报告。中心师生30余人参加了报告会。
赵中亚博士的报告主要分为缘起、从先生的去世谈起、生平及学术交游、学术贡献四个方面。第一部分主要从“导致去世的时代烙印、治丧与追悼、身后事”三个方面来展开论述。第二部分,主要从南京高等师范学院(东南大学)1919——1923;清华学校研究院(习惯称清华国学院);国立北平图书馆以及北京图书馆四个时期,展开讲述王庸的求学经历、交游网络及治学生涯。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时期,王庸积极从事学术活动,是后人所称南高史地学派中的很重要的一员。清华国学院时期,他是唯一一位治中西交通史者,还努力研读法国人文地理学家白兰士、白吕纳的著作,对人文地理学兴趣甚为浓厚,1926年他在《清华周刊》上的《怎样才是人文地理学》一文中,已明确阐发历史地理学的概念。国立北平图书馆时期是其治学生涯的黄金时期,其两部著作《中国地理学史》、《中国地理图籍丛考》皆在此时奠基。1954年他再次至京任职北京图书馆,同时为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研究员,参加了多次重要会议,并为当时国家科学发展十二年规划中历史地理学、科学史等学科的发展献力献策,而且提出自己的学术发展规划,在即将迎来学术成绩迸发期的时刻,却因遽然去世戛然而止,令人唏嘘不已。概述了在不同时期,王庸所参与的南京高师史地学派、学衡派、禹贡学会、中国地理学会等学术团体组织及个人交游的情况。此外,赵老师还概述了王庸先生在儒家学术史、中西交通史、目录学以及地理学史等领域的贡献,并从时代背景、个人知识结构等方面简要分析了其治中国地理学史的特点和局限,以及其学术成就有限的原因报告会引起中心师生的广泛兴趣,主持人张俊峰副教授、李嘎副教授,和赵老师深入地探讨了民国时期学术的基本特征以及历史地理学学科的发展状况,使得在座师生不仅对王庸先生的生平、学术交游”有了深入的了解而且对学术人生有了更深层次的领悟。主持人张俊峰副教授对此次报告做了总结。报告会收到了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