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举办2014届中国史专业硕士学位论文答辩会
作者:贾登红、孙玉坤 上传日期: 2014-06-06 阅读次数:

  2014年6月6日下午,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2014届中国史专业硕士学位论文答辩会在一层教室举行。答辩会分两场举行,每场五位研究生。第一场由中心主任行龙教授担任答辩委员会主席,郝平教授、张俊峰教授、马维强副教授、李嘎副教授任答辩委员会委员,赵中亚博士担任答辩秘书。侯进芳的论文《三年困难时期山西农村灾害与救济的研究》,以三年困难时期的山西农村灾害与救济为研究对象,着重分析了灾害发生后政府救灾和农民生产自救的异同,以及这些措施在救灾过程中的成绩与不足,该选题具有较强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张磊的论文《土改后至高级社前家庭经济分配研究——以山西永济西坦朝为例》,通过解读四清时期建立的西坦朝大队“阶级成分登记表”,分析新旧社会过渡时期内土地、果树、房屋、牲口等经济因素的分配变化轨迹,探讨土改前后至高级社之前农村贫富差距与分家因素的关系,对重新认识这一时期的土地变化情况具有启发性,进而对认识该时段中国农村社会的变化具有一定的意义。郭宇的论文《民国山西土盐经济与地方社会》,从时空两方面叙述土盐生产以及相关的各个方面,进而从土盐这一视角分析了当时民众的社会生活、社会经济与环境状况,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张广丽的论文《1957—1958年的勤俭持家运动与女性角色塑造——以山西为中心》,利用地方档案与报纸资料,对1957—1958年国家勤俭建国方针下发起的一场以妇女为主体的勤俭持家运动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妇女在社会运动与改造中的作用及角色塑造,并且进一步探讨了在国家与家之间角色塑造下女性群体的生存环境和生存状态。李欣的论文《集体化时期汾河灌区的水害与防治》,综合运用环境史、社会史的理论与方法,综合历史地理和灾害史来探讨汾河流域的水害与防治,既有历史意义也有相应的现实意义。

  第二场由中心副主任胡英泽教授担任答辩委员会主席,行龙教授、张俊峰教授、韩晓莉副教授、周亚副教授担任委员,郭永平博士任答辩秘书。秦智的《新中国建立初期太原市职工业余教育研究》一文,选择太原这一城市个案,梳理了了太原市职工业余教育的基本情况,总结了这段时期太原市职工业余教育所取得的成就、经验及教训,对当今职工业余教育及成人教育事业有一定借鉴意义。姚宗鹏的论文《抗战时期的粮食工作探析——以太行、太岳革命根据地为中心》,从粮食的角度探讨根据地生存问题,并通过定量与定性分析,对根据地粮食工作的作用与成效予以评估,进而对根据地粮食工作的问题和偏差做出了历史的反思。王巧鹏的论文《国计民生:1950年代初华北城乡物资交流会研究》,以作者搜集到的有关1950年代华北物资交流会的相关档案资料为主,探讨了建国初期国家为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与城乡关系所作的重要探索与努力。白卉的论文《土改场景与乡村众生:<中国土地法大纲>的华北实践》,以土地法大纲颁布后华北地区的土地改革实践为研究对象,以小见大,探究了在解放战争与土改运动相结合的背景下,乡村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变迁。王雅秀的论文《海子边:明代以降太原城的公共空间与城市生活》,通过对历史地理与社会史研究方法相结合的路径,在长时段研究的基础上,清晰地梳理出了太原城市于明代以来公共空间与地方权力、城市社会变迁的关系,具有较为明显的创新意义。

  每场汇报结束之后,答辩委员会成员均对论文进行了全面、到位的评议,在肯定论文的学术价值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应进一步修改的问题。然后所有同学一一对老师们的提问进行了回答。经过答辩委员会投票,10位研究生全部通过答辩,建议授予中国史硕士学位。其中郭宇、姚宗鹏、白卉、王巧鹏、王雅秀的论文被答辩委员会评为“优秀”论文,其他同学为“比较优秀”的论文。王雅秀同学的论文被推荐参加山西大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的评选。

  答辩程序结束之后,行龙教授作了总结发言。他向以上10位研究生顺利通过答辩表示热烈祝贺,对大家经过三年刻苦钻研终有令人满意的成绩表示由衷地高兴。同时,行龙教授对在座的中心所有师生提出要求,指出从事学术研究务必要有严谨、求实、刻苦的精神,务必要高度重视选题的问题意识、高度重视学术创新,决不能在陈陈相因。最后整场答辩会在大家的掌声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