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04日晚7:30,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张俊峰教授在中心一层教室主讲“沁河风韵”学术工作坊第三场学术报告,报告的题目是:获泽河畔:阳城古村落历史文化刍论。报告主要分六个部分进行:
讲座首先从“濩泽”的历史变迁出发,进行释题。阳城古称濩泽,为尧舜夏禹冀州之地。其历史变迁始于商,经历了战国、东汉、三国、北魏、唐、金、明清、民国等重要时期,历史悠久。直至1959年,阳城县与沁水县两县分置,阳城单独成县,发展至今。由于阳城古县城酷似凤凰,故阳城又有“凤凰城”之称。
“获泽河畔:阳城古村落历史文化刍论”作为“沁河风韵”学术工作坊第三场学术报告,也是“三晋文化传承与保护协同创新中心”工作内容的一部分。作为我校八大协同创新中心之一,“三晋文化传承与保护协同创新中心”囊括了历史学、考古学、文学、语言学、政治学、教育学、民俗学、音乐学、美术学、体育学等10个学科在内,既是我校目前规模最大的一个多学科协同创新平台,也是我校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多学科三十年来的首次大规模协作。
张教授的报告从以下五个方面展开,全面的介绍了阳城的历史变迁和风土人情,并为项目的选题提供了建设性建议。报告首先从阳城古村落的空间分布切入,以沁河流域的空间分布为基底,以文献为依据,深入的介绍了沁河流域阳城古村落的地理分布、风俗故事等内容,使大家对阳城古村落有了空间的铺垫。此外,还简单的介绍了海会寺以及海会别院,从而引出报告的第二部分,即阳城古村落的科举与达官显宦。明清是阳城科举时代的辉煌期,共出进士120多位,以及两个阁老和四个尚书,以王国光和陈廷敬为代表。顺治年间,更是有“十凤齐鸣”与“十凤重鸣”之科举记载。科举的发达,必定会引起人文的鼎盛,阳城成了文人学子聚会的中心。因此,明清时期的阳城,与韩城和桐城并称为“三城”。但是历史上的阳城,并不只有文化吸引人,其在经济上的发展和价值,同样值得研究。报告的第三部分从冶铁业、煤炭业、硫磺业、陶瓷琉璃业以及纺织造纸业为中心,具体的解析了阳城的经济发展状况以及随之而生的富商巨贾。以方炉坩埚炼铁、阳城犁镜、十三院文化等为代表,史料充实,详略得当。发达的政治、经济必定造就丰富多样的人文信仰。报告的第四部分以阳城古村落的民间信仰为题,主要讲解了成汤祈雨的地方析城山以及近年来关于“中华龙文化研究基地”的申请活动。该部分内容图文结合,娓娓道来,生动具体。报告的最后,张教授从多学科研究的角度出发,从民间信仰、民间技艺、民间建筑、商业市镇、著名商人及家族、著名官员及家族、明清时代的科举以及环境史方面,提出了多个值得探究的话题,为下一步的选题和研究的开展,极大地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空间。
讲座结束后,张老师与现场的师生积极进行互动,就历史上阳城冶铁业的燃料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胡英泽教授对讲座进行了点评。行龙教授对后期的研究工作进行了安排:1、鼓励大家积极进行选题申报的工作。2、准备下周进行圆桌会议,届时将由个人进行选题陈述。3、2014年7月20日左右,展开实地调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