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24日晚七点,第39期“鉴知”青年学术工作坊在本中心一层教室举行。常利兵副教授以“‘告别革命’论与重提革命史”为题,为中心师生作了一场精彩的学术报告。本次报告由中心副主任胡英泽教授主持。
2012年11月30日,中央纪委书记王岐山在一次座谈会上向在座的专家推荐阅读法国著名历史学家托克维尔的《旧制度与大革命》一书,进而引发了社会各界热读此书的浪潮,并在市场上竞相出现了许多新版本,一时间洛阳纸贵。这个有趣的时政现象促使了常老师站在历史学的视角对“革命”进行了再思考。
此次报告分三个部分:
一、静悄悄的革命史研究热。常老师梳理了近几年学界对“革命”的史学研究,主要讨论了杨奎松、王奇生、高华、黄道炫、余英时等著名学者的著作及其对中国革命的认识。常老师认为20世纪的中国革命史主要有三个部分:一是辛亥革命,二是国民革命,三是共产革命。从研究进程上看,相对地可分为三个阶段:革命史观(1949年后的30年间)——去革命史观(1980年后的近30年间)——重构革命史(近年来重新审视中国革命)。
二、“告别革命”:李泽厚的哲学观及其争论。这一部分常老师主要侧重于四个方面展开讲述:何谓“告别革命”、为何“告别革命”、怎样“告别革命”及“告别革命”引发的争论。在常老师看来,“告别革命”论作为对20世纪中国历史演进的一种哲学意义上的思考,并提出当下社会发展态势的理性关怀,有其合理的地方。但在某种程度上也造成了历史事实与概念判断之间的断裂。由“告别革命”论引发的广泛争论,反而可以促使历史学者更有必要对近代以来尤其是20世纪中国历史变革中的“革命”主题进行再思考,以真正达到以史为鉴的目的。
三、重提革命史:回到历史现场。常老师首先对“革命”概念的内涵进行阐释,分析了中外学者对“革命”一词的认识;其次,指出了新革命史研究的可能去向。常老师认为“革命”概念的现代意义应该成为讨论近代以来尤其是20世纪中国历史研究的重要前提之一,强调要打破意识形态的“革命史”路径,把“革命”放回到“历史现场”,把“革命”还给社会及生活于其中的人们。
在随后的讨论环节中,中心师生围绕常利兵老师讲述的“革命”再思考,认为重新研究革命史要回到革命原点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问题,为如何进一步开展集体化时代研究提供了启发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