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龙教授主讲第111期“鉴知”名家讲坛
作者:社会史中心 上传日期: 2021-12-24 阅读次数:

2021年12月22日,行龙教授在中心教室做了题为《以水为中心的山西社会——区域社会史研究的一个路径》的学术报告,报告由张俊峰老师主持,中心师生参加了此次报告会。

本次报告,行龙教授首先对海内外水利史研究概况进行了梳理,尤其对王铭铭的水利社会进行了阐述和延伸。报告总共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水与自然条件”介绍了山西地貌、气候、土壤、水资源等自然条件;第二部分“水与山西历史”,行老师指出水是贯穿山西历史的一条线索,如唐玄宗时代汾河运粮至长安,宋太宗水淹晋阳城,近现代出现的“争水”之水案;第三部分,“旱灾与水灾”介绍了历史上山西地区旱涝交错,以旱居多的特点,甚至有“十年九旱”之说。历史上严重的旱灾,如崇祯年间的旱灾,和光绪初年的“丁戊奇荒”给山西社会造成了深重的灾难。涝灾多是由夏秋季节降水集中所致,季节性明显,从整体上并没有改变多旱缺水的格局。第四部分“灌溉与防洪”,主要是对山西水利社会中的引泉灌溉、引河灌溉和引洪灌溉等不同类型进行了讲述,引述了冀朝鼎关于明清时代,山西私人水利工程最多的说法,以此强调山西水利社会的重要性。此外,关于城市洪灾、峪水为灾以及灌溉与防洪的关系进行讲解。第五部分,“丰水区与缺水区”界定了丰水区与缺水区相对的概念,并就丰水区的典型晋水流域和缺水区的典型“四社五村”的用水规则和惯习进行了比较和讨论,提及近代丰水区中鸦片种植的问题。对于山区和盐碱土地利用也多有涉及。第六部分,“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引述史念海的研究,指出历史时期山西森林的丰富。而明清以来山西森林的砍伐,是造成水土流失的重要原因。同时,对历史时期的森林保护和水土保持予以关注。第七部分“水产业与水文化”围绕着水的利用,包括水稻种植、水磨、陶瓷制作、苇席、草纸等产业的出现。水文化则涉及围绕着水产生的一系列信仰、传说等文化现象,同样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最后,行龙教授总结认为水利社会就是以水为中心延伸出来的地域性自然和社会关系体系,“以水为中心”不仅可以作为一条路径纵观山西区域历史的发展变迁,还可横向的贯通区域内各种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深入开展“以水为中心”的区域社会史研究应当引起我们更多的关注。

在与谈环节,张俊峰教授就近代山西鸦片种植和山西区域研究特色与学界的对话问题展开讨论。常利兵教授指出水利社会史中水库研究的潜力和突出不同地区地域性的价值。李嘎教授就水利社会研究中以流域为单位提出了思考。此外,其他老师围绕山区用水、水权问题、水利建设和水电交换等问题进行了讨论。行龙教授对中心各位师生的提问表示感谢,并进行了认真的回应,指出山西水利社会史研究应该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