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间,我所在的社会史研究中心已到“三十而立”之年,而我自己从2001年10月保研后不久即跟随行龙师读书、学习和工作,至今也二十年整过去了。思来想去,在这二十年中尽管有太多的人和事会不时地回绕于脑海,但我恰恰比较反感的则是那些太过于俗套的记述文字,因为对于每个人的成长经历而言,他身处的结构和位置即决定了种种人生过程的展开,或顺通或曲折,或经验或教训,无不如此。所以,借着庆祝中心三十周年之际,我特别深有感触的反而在求学治学和教书育人中的不易和坚守,也正是所历经的种种不易和坚守,让我更加觉得选择做一个有思想的智者的初心,对于像我这样的人来说,也许是最恰当不过 了。
那何谓有思想的智者呢?在我看来,这一表述的关键词在于思想和智者。所以,要做一个有思想的智者这一问题就转变为首先需要说明思想是什么、智者又是什么的概念界定上来。常言道,人是有思想的动物,这话固然没大错,但如果细究起来,这一思想的限定却并不是一个不言自明的存在,而是体现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的关键概念。如此,那么一个人要有思想,就不会是一个自然性的“先赋”过程,而是一个需要后天努力智取的“自致”过程。另外,一个人的思想性存在还体现在他的观念认知中是否具有反思性、批判性意识,否则,也很难称得上是一个有真正思想的人,或者说即便有所谓的思想,也大抵局限于人云亦云、盲从跟风、陈陈相因的境地,以致很容易丧失在知识创造中的独立性的主体地位。有了这样的思想概念意涵,对于智者就比较容易理解和把握了。通俗的说,智者相对于愚者而言,他需要有一个清醒的头脑,会思考的头脑,能辨明是非的头脑,敢主张公平正义的头脑,所有这些均凸显的是其智识、智慧,而这显然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知识、知者。因此,做一个有思想的智者,实际上对一个人提出了非常高的标准和要求,既要努力探索,创造知识,同时也要在追求知识构造和创新过程中具有明锐的批判和反思意识,从而能够在时代变革演进的潮流中发挥作为一个智者应有的作用和影响。
在明确了有思想的智者这一话语的意涵和指向后,接下来要阐发的问题就是如何才能成为一个有思想的智者。当然,我之所以这样说,只是为了文字叙述上的便利,绝不意味着自己已达至一个有思想的智者的境界,而想说的是自己一直在向这样的方向持续努力、迈进,并且把在向这一方向努力奋进时的点滴经验(如果谈得上的话)作一些思考,以期今后的再出发能更加如自己所愿。所以,要立志做一个有思想的智者,我觉得对于一个在大学从事教学科研的教师来说,首先最重要的莫过于读书了。想必有兴趣的读者要是读到此时,肯定会有意或无意的觉得读书一事谁都明白,尤其是从大学教师被想当然的视为知识分子的角度出发,根本没必要费一番笔墨再加赘述。但是,在我而言,却始终认为读书是做一个有思想的智者之第一要务。我之所以给读书如此高的位置,也想必能明我心意的读者会认识到我所谓的读书自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泛泛读书了,更不是那些为了发表学术成果应急地找一些相关课题的书目,然后再“剪刀加糨糊”式拼凑一番的做法,尤其是后者,对于一个人崇高心智的养成更具有负面性影响。
所以,我强调读书对于做一个有思想的智者的重要性,就是想把读书这件事看作是一个人的心智培养、思想养成所必需的学习、再学习过程。由此,读什么书,怎么去读书,如何在读书中与自身的心智、思想有效的融合、内化为一个日渐成长的过程,确是一件不易和需要坚守的事情。这也是我从行龙师多年来一再强调要多读书、读好书、多读经典的耳提面命的督促中所领悟出的一点读书之道。展开来说,我是把读书作为一件纯粹的事情来看待的,需要读书者以静下来、慢下来的心态和节奏去面对每一本经典作品,在精读、细读的过程中与作者及其作品形成一种深度的“自我”与“他者”的共鸣关系,只有在此基础上,通过对作者作品中思想元素的吸收与理解,才可能转化为自我思想培养和养成的一种内化与阐发。也正是因为有这样的读书规定,我向来对于书有着一种非常崇敬的心态,对于读书更是有着不知疲倦的追求和执着,所以我时常会在经典书目扉页上写下“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将读书进行到底!”的话来勉励自己。因为我真的是把读书作为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来对待的,如此这般,也才能体会到耐心、静心、毅力、磨炼,以及慎思、笃行是每一次进行读书思考与智识积累所必须的要求和考验。
由此,我想到的另一点就是读书会有助于读书人在面对自然与社会、人事与制度时产生敬畏之心,就像《中庸》中所言“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尤其是在阅读一些大师名家作品中获得些许思想意识深处的启发与共鸣后,除了自身心绪上的愉悦快感外,我更觉得读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的修养、修身的高度和水平。所以,每当听闻到大学里一些研究者为了博取更多的绩效奖励而在论著写作中抄袭、造假时,我从来不以为这只是一个靠物质刺激以求得名利双收的制度性问题,更揭露了如此行事的当事人缺乏最基本的在长期读书中所养成的对知识的尊重和敬畏感。当然,这样的所谓学者,即便再多产多造,他在知识创造上的贡献也是令人生疑的,也很难称得上是一个有思想的智者了。毫无疑问,不论是教学还是科研,读书对于一个大学教师而言,是达至“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一崇高目的的基本功底和修养。而且通过读书中的知识积累和思想求索,更有助于准确定位和呈现自我,在不盲从、不骄躁、不虚伪的学习工作中最终确立起“独立精神、自由思想、批判精神”的治学品格。
笔端至此,我突然又想到了但丁在其《飨宴》中对于一个人如何开始新的生活提出的基本条件,即“生活对于动物来说,意味着感觉;但对于人来说,则意味着思维。因此,人必须将理智作为最高的福祉”。很显然,但丁在其诗文中特别强调的是理性至上的原则,也就是说,如果去掉理性,人就不再成其为人,而只是有感觉的动物了。也由此,我联想到了读书对于一个人理性思维的不可或缺和重要。前文中已指出,一个有思想的智者,其思想不是不言自明的存在,而是靠后天努力才能获得的,那代表着理性至上的思维,本质上也就是要提醒我们要学会思考,而这会思考的能力实际上主要还是来自于坚持不懈的读书才可能实现的。这就是我想说的第三点,即读书对于做一个有思想的智者的重要性还体现在它能不断促进我们学会思考,从而在概念、判断和推理的思维过程中提升我们知识创造的品质和时代能量。
所有这一切,若是脱离了读书的轨道,做一个有思想的智者可能就会走向它的反面,那么,就可想而知我们会身处在怎样的知识与社会之中了。也正是基于这样的忧思和对做一个有思想的智者的向往和期待,在社会史中心三十周年庆之际,我对自己所说的这一番话,既是提醒自己坚守作为一个读书人的本色与追求,也乐意与诸位师友、学生,相识或不相识的读书人分享,更期望能在由不读书的状态向读书的状态转变中起到点滴激励作用。因为我始终相信,时代潮流与社会演进的良好展开一定会有读书人的身影。
——2021年11月15日晚于社会史中心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