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学术是一幅美丽的画卷,那么底色就是在山大三年硕士阶段描绘的。而这样的底色在每一次回望时,会越发突显,越发明晰。
一般而言,学术不外乎视角、方法与材料。在社会史中心学习期间正是中心水利史研究最为火热的阶段,业师张俊峰老师正在进行有关水利史的相关研究,自己初触学术,也就照猫画虎,稀里糊涂的开始关注水利史的相关研究,当然那时更多的不明就里的乱翻书了。特别是有一次,张老师指导我们对非洲有关水利研究英文论文的阅读,自己英文比较差,实在也不知道老师为什么要我们看关于非洲的研究,就草草应付。许多年后,才在相关学者的研究中发现,社会史中心的水利史研究不仅仅是关心水利本身,而是将其放入一个通过水利视角理解中国社会历史的脉络之中。而那样的训练,正是要我们在更广泛的意义上理解水利史研究。虽然硕士阶段的毕业论文选题没有以水利视角切入,此后博士论文的选题,却正是在关注水利史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发现的。回想起来,也许水作为必须性的资源,在任何一个社会的历史发展过程,都具有勾连多要素的优势,以水切入,展开对于历史与文化的研究确实是一个理想的视角。
在水利史之外,人口资源环境史作为中心的一个研究方向,我的硕士毕业论文可以算作这一方向。在硕士论文撰写阶段,张老师不断地向我明确表示,我的论文应该是经济史、社会史与环境史相结合的一个题目。但天资愚钝,直到毕业,也没有做到在毕业论文将三者结合起来,只是在这一过程中,收到张老师及和他同一办公室可爱而睿智的李嘎老师潜移默化的影响,似乎明白地理学的因素在我的硕士毕业论文有所体现,特别是辛苦李老师帮我完成的山西土盐分布图,更是一目了然,让我明白了历史地理学的魅力。毫不意外,我最后攻读博士学位,就默默地选定了历史地理学。后来发现历史地理学和社会史还是有很大的区别,以致博士论文完成之后,在预答辩的过程中,还有老师认为我的历史地理学差了点意思。但是回过头来看,也许社会史与历史地理学的结合才更有意思,当然我也时常安慰自己,不管是什么,就像近些年大家都挂在嘴边的,我这是以问题为中心,不要被学科的边界所束缚吧。
当然社会史中心给我的第三点,就是当年对整理集体化时代档案资料的直接而深刻的体验。行龙老师作为中心的领导,以极具前瞻的学术眼光与意识,发现了集体化时代资料的价值与意义。但是对于我们当时在读的硕士而言(当时正在读硕士的我们而言),更多的却是必经的整理资料与收集资料。连续几年的寒暑假,整理资料成为社会史中心保留节目,而且当时有传言,如果有人没有收集到资料就不能毕业。当然,这样的要求也只能是传言,可能的原因是中心的老师希冀通过这样的方式,督促大家认识到资料的重要性。经过这样的资料收集和整理过程的训练,也使我此后一直关注底层资料的搜集,虽然没有太大收获,但是对史学研究与资料之间的关系、一手资料的重要性等,却有了切身的体会。
专业已经十年往上了,拉杂写了这些,更多的还是感恩与感谢。这些年也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东西,但是一些史学研究基础性的训练,却正是在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涂抹上的。在中心成立三十周年之际,写下这些,是祝福也是回忆。
作者:侯晓东,中心2010届硕士研究生,现为宝鸡文理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