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建民:立足三晋大地 驰骋学术巅峰——写在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成立30周年之际
作者:社会史中心 上传日期: 2022-05-08 阅读次数:

时光流逝,岁月如梭,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以下简称社会史中心)一晃已经成立30周年。30年间,从乔志强先生高瞻远瞩,呕心初创,到行龙老师睿智指导,精心筹划,再到现在学术群星并起,光芒灿烂,这里已经成为中国社会史研究的一大重镇,令人钦佩。

社会史中心诞生于山西大学这所百年名校,有着深厚的学术底蕴与大家气派。山西大学是中国最早的国立大学之一,1903年,按照清朝所定《学堂章程》,全国只有京师、北洋和山西这三所大学堂。山西大学堂弘扬华夏文化传统,吸收西洋文明精华,曾是近代中国高等教育的尖端代表。以后虽经政局动乱,战争破坏,这所大学一直顽强坚持下来。1949年以后经过院系调整和高教体制变动,山西大学的法学部分并入北京大学,财经类调入中国人民大学,工科一部加盟北京钢铁学院(今北京科技大学)和西北工学院(今西北工业大学),余下部分又分出太原工学院(今太原理工大学)和山西医学院(今山西医科大学),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不过学校规模由此剧减,成为了一所地方大学。即使如此,山西大学堂的文化基因与豪迈气概却没有因此隔断,经过几代山大人的努力,这所百年名校正在重新踏入中国高等教育的第一方阵。社会史中心传承山西大学堂辉煌历史,充分体现了百年山大艰难曲折、星火相传、孜孜以求、再攀高峰的精神。

社会史中心立足三晋大地,从这块社会文化基础深厚的大地上发现课题,汲取营养。表里山河的三晋大地既是中华民族的核心发祥地之一,也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交锋融合的最前线,这里地势相对独立,文明延绵不绝,自古以来在这块大地上就演绎出许多慷慨雄壮的历史华章。近世以后,晋商兴盛、丁戊奇荒、义和团灭洋、模范省治、抗战脊梁、集体化先声、农业学大寨、经济转型、脱贫攻坚,都在这里发生兴起,影响遍及全国以至海外。这就为山西社会史研究提供了无穷的课题、丰富的文献和施展才华的舞台。社会史中心诸贤关于刘大鹏与晋祠、人口与水利、灾荒与地震、土地和农业、根据地与集体化、戏曲与文化、金融与晋商、环境与地理、洋教与交融、煤炭与资源等诸多方面的高质量研究,都是以山西为对象,从山西出发。学界兴起研究山西的热潮,社会史中心的引领示范,功不可没。

山西文化深厚,晋人自古尊重历史,他们对于过去不但勤于记载,而且精心呵护家乡文献,传之后世。卓越的史学研究离不开文献资料的支撑,多年来社会史中心力行走向田野与社会,收集整理了大量地方历史文献,为社会史研究提供了基础保证。现在社会史中心已经收集整理了省内200多个村庄的集体化时期资料,总数达500多箱。另外,还有一些企业和水利机关的档案。近年社会史中心又开展对于山西抗战史料的收集整理,已经获得大量抗战碑刻、地图、民间档案和根据地出版物。这种有计划、大规模的文献收集整理在国内外均属罕见,不但使得高质量研究成果层出不穷,其所收集的文献资料也为保护山西文脉,传承三晋社会记忆做出贡献,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史中心的这项工作将愈益为世人瞩目,功在当代,惠及后人。

卓越的史学研究不但要有新资料的发现利用,更需要研究方法的多元创新。社会史中心从一开创就以区域社会史为基本学术取向。对于区域社会史,法国年鉴学派曾有许多经典研究,中国早在20世纪30年代对于区域经济社会史的研究也已出现。社会史中心立足山西,对于这一区域的阶级、阶层、社团、秘密结社、土地制度、水利习惯、社会运动、民众心理、生活方式、地理环境、民俗文化,文明交流以及城市化等展开详细研究,辩证地把握历史的整体性与特殊性,将山西区域的社会特性从历史的整体性上进行把握并关注到区域特点,科学地将微观事件与宏观历史结合起来。社会史中心的《区域社会史研究导论》团队被评为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该课程作为教育部精品视频公开课向社会开放,大大推动了中国区域社会史研究的发展。

凡是到过或接触过社会史中心及其成员的人都会感觉到他们都具有一种敬畏学问、踏踏实实、勤奋上进、朴素诚恳的精神与气质。经过三代人的传承弘扬,社会史中心形成了一种良好的研究风气和学术氛围。学术带头人的大家风范、研究成员的扎实勤奋、研究生的认真刻苦,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一个优秀的学术团队必定要有一种良好的精神,社会史中心之所以成为研究重镇,离不开这种精神与氛围。我们可以将这种精神称为“鉴知精神”(社会史中心的所在建筑物是“鉴知楼”)。

作为优秀学术共同体必然要具有完善的组织机能。许多研究机构存在着两种状态。一种是人自为战,各自进行研究,虽然个人研究各显神通,但是主题分散,没有集体性标志性成果。另一种是高度集体化,学术带头人主持策划,其他成员按要求完成子项目课题或承担部分章节,虽然有重大集体成果,但是体现不出研究的个性。社会史中心则采取灵活统一的组织结构,在这里既有个人的专项研究也有集体合作,既能出集体性标志性成果,也有个人的专长研究问世,有分有合,最大限度地体现了人文科学研究的个体钻研与学问切磋、互补共进的特性。学术带头人总体谋划,每位研究者的特长充分发挥,研究课题分头突进,研究意识和方法相互交流。近年来,社会史中心出版了“田野・社会丛书”10余册,“教研相长七书”,“沁河风韵系列丛书”并编辑主办《社会史研究》辑刊,成果卓著,这都得益于其完善的研究体制。

正是有了山西大学堂的学术底蕴、三晋大地的社会文化土壤、丰富的地方资料、科学的研究方法、良好的研究精神和完善的组织机能,使得社会史中心培养出一批研究中坚,发表了一系列优秀成果,才能在当代中国社会史研究领域独树一帜,脱颖而出。改用托尔斯泰的话,成功的学术组织都一样,失败的学术组织各有各的不足。从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中心的成功可以总结出铸成优秀学术团体的共通性秘诀。值此社会史中心成立30年之际,其成就与经验值得学界分享深思。

作者:祁建民,日本长崎县立大学国际社会学部教授,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兼职教授。主要从事中日农村社会比较研究、中日关系与抗日战争研究。著有《自治与他治:近代华北农村的社会和水利秩序》、《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晋察绥地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