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春,由于考研成绩不大理想,自己已做好二战的准备。幸运的是,当年山西大学罕见地放出调剂名额,给予了我上岸的宝贵机会。经过一番考试,自己最终进入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拜入胡英泽教授的门下攻读硕士学位。在系统接受学术训练的过程中,我不仅初步体会到科研探索的酸甜苦辣,也由此收获了受益终生的精神财富。
三年求学生活中,令自己印象最为深刻的一句话来自于行龙先生的教导:“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此番道理虽然听起来简单平实,但如要在现实中忠实恪守此语,恐怕尚有相当难度。为达到这种追求,行老师身体力行,在他的带领下,中心向来对学生的毕业要求严格把关。就自己旁听或亲历的鉴知论坛、开题报告、中期检查、预答辩乃至最终答辩等环节来说,与评的诸位老师总能直接而精当地指出问题所在,给出详细的修改建议。如此负责的态度无疑是一种对学生的言传身教,使我们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专业知识的增长和治学作风的熏陶。
作为行先生的入室弟子,英泽师也将上述理念贯彻到对我们这一代学生的培养中,并且又有发挥。他总是希望我们这些硕士生、博士生学得更勤奋一点、扎实一点、出色一点,以后才好在工作中立稳脚跟。胡师反复强调:
人的成长是逼出来的,任何一项研究都非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完成,想要舒舒服服地毕业只能是自欺欺人。要自己挤时间,保持紧迫感,早上有事,下午有事,中午没事,那就中午赶紧去做。
不过,要想达到不妄自菲薄的水准,学人不仅需要扎实功夫的支撑,还要对学术理念有自觉的体认,胡师曾谈道:
区域社会史的“专”不等同于“窄”和“薄”,它同样可以很广大。我们的题目可以小,但是关怀必须大,要有“山高人为峰”的雄心,不能只停留在湖泊之中,也要关注大江大河,在众说纷纭处勤加耕耘。我认为区域研究与整体研究并无高下之分,但应明白各自的优长与局限。
这番话中,实际已包含有胡师对不同治学路径各有利弊的洞见。因此他嘱托我们要大小题目、各种方法都要勇敢尝试,在切身体会的基础上选择适合自己的路。
以上论述只是我从笔记中摘取的微小片段,限于篇幅,此处无法再作充分的展开。事实上,胡老师不仅在历史时期的生活用水、地权分配、黄河生态等学术领域有所专长,对《老子》、《坛经》、《近思录》等典籍也有独到心得,并通读过一遍《资治通鉴》、《毛泽东文集》等大部头书籍,生动地为学生演绎了“专”与“博”的关系,从而确立了弟子们对“整体史”的学术追求。
与此同时,胡师也经常教育我们不能因取得一点成绩就自高自大:
对感情与心智的约束等同于自由,不能因为自己发了几篇文章就目中无人,认为自己的学问绝无问题。相反,要待己以诚,承认自己的无知。中国幅员辽阔,史料是多样而复杂的,受到特定时空和思维方式的影响,任何人写东西一定会有疏漏,因此所有的既有结论都是尝试性的,无论它怎样诱人,在没有经过考察和辩论之前,都只是暂时性的猜想,这是我们必须要坚守的信念。
落实到教导学生的层面上,胡老师特别注意对我们学术品味的培养。在我忝列师门的三年中,他不厌其烦地要求我们老老实实做人、安安静静做事,不要凑热闹频繁参会、乱发文章,而是要在踏踏实实治学中形成自己的核心参考书目、核心史料和核心观点,爱惜学术羽毛,为学术发展作出独特贡献。
强调学术自立是英泽师对我们的一贯要求。他特别强调学术成长不能依赖师友,而是要靠自己的摸索体悟。与之相应,胡师对学生选题一般不加限制,只在关键之处稍加点拨,任我们自由探索。这样一来,学生出成果的速度虽然较慢,却可能更有益于长远的发展。
严中有慈,也是胡老师培养学生的一大特点。胡师对学生的要求虽然严格,但他并不吝啬对学生优点的赞美。不夸张的说,对我们这些后进来说,英泽师的一句肯定,就已是莫大的鼓舞与鞭策。对于学生经历的一些波折,他又常常半带劝慰、半带告诫地希望我们能抓住学术成长期间中的关键所在,真正提升学术能力,不与别人争一时之长短。这样别具一格的教导可谓既传学术之薪,又教做人之理,实乃用心良苦。
在英泽师的教导下,我逐渐明白盲目攀比读书、参会、文章等方面的数量,均非理智之举。个人成长的要紧处在于我们研究过程中有怎样的问题关怀,能为学术共同体推进何种新知。毕业之后,在外出求学的日子中,胡老师的诸多教导总是回响在自己的耳边,持续指引着我前进的方向。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中心不仅有四代学人的学术传承,也有着同辈学子的深厚友谊。中心同届的保营、江涛,同门中的心钢、爱明、文广、慧斌、文科、冯希、慧慧、裴磊、润芝、显迪、锐鑫,都与我情谊甚笃。大家或正在深造,或已进入高校工作,毕业之后仍常常保持联络,在前行的路上相互扶持、共同进步,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弥足珍贵的缘分。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自己虽只在中心求学过三年,但在这三年中所获得的精神养分是永恒的。中心成立至今有三十年了,已不知道给多少名学生提供过这样的精神滋养,今后也势必会成为更多青年的情缘所在。在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求学过的孩子们,都衷心地希望她能繁荣昌盛,不断迎接一个又一个的三十年。
2021年12月12日
于华中师范大学国交三号楼
作者:赵泽中,中心2021届硕士研究生,现为华中师范大学近代史研究所在读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