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慧斌:又见玉兰花开
作者:社会史中心 上传日期: 2022-04-26 阅读次数:

从山西大学坞城校区西门进来,向东南方面大约走2分钟,到科技楼下,是一条三岔路口,走最左手边这条路向东直行,大概20米后,便能看到一栋名为“鉴知楼”的三层建筑,楼前左侧有两株玉兰花。每年阳春三月,大地回暖,玉兰花开,花瓣舒展,清香阵阵,沁人心脾。楼前一块褐色的大理石上,刻有姚奠中先生手书“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这是中国第一家以社会史命名的研究机构。今天,她三十岁了。

一  初识中心:考研复试二三事

“老师,作为一名跨专业的考生,关于史料方面的题实在不会”。

考研复试经历对我来说犹如一场噩梦。2016年3月26日下午,我惴惴不安的走进文科楼参加面试,作为一名工科跨考历史的学生,我居然抽到了一道史料文献题,真是直接掐到了我的死穴。具体题目已经记不大清,只记得看到题目的瞬间,我大脑空白,手心冒汗。再三定了定神,我说出了上面的话,准备收拾书包回去二战。不想当时坐在中间的一位老师抬头看了看我,露出了慈祥的微笑:

“跨专业不熟悉文献也正常嘛,毕竟理科生,能够考到这么高的分数也不容易。讲讲你的考研经历吧。”

闻听此言,我仿佛濒将溺水的人看到一根救命稻草,定要拼命抓住。便开始讲起我的跨考历程,其间讲到大学时读到阎宗临先生的一句话:“封建时代的读书人还懂得恭敬桑梓,社会主义时代的史学工作者不更应热爱自己家乡吗”。中间偷眼瞄了一下,台下老师听得津津有味,心里便稍微安定了一些。

随后,坐在第一排左侧的老师满脸严肃,向我提问:“讲讲你本科时期所学的主要课程及其相关内容。”随后,我便打开了话匣子,讲起了本科所学食物化学与营养学的主干知识。此时的气氛已经缓和了许多,我感觉血液慢慢从脚底回流到脑门,思路逐渐清晰起来。接下来,后排一位老师又向我提问关于自己家乡历史的情况,记得最后讲到王庚荣的时候,这个清朝山西唯一的榜眼(朔州城内人)被我记成了探花,不过好在老师并未拆穿,反而频繁点头,给予肯定。如今想来自己当时的表现,真是羞愧难当。

后来我才知道,当时坐在中间,替我这个尴尬的门外汉解围,将话题引到考研经历的和蔼长者,便是中心主任行龙先生。而向我提问本科专业内容的老师,让我重拾自信,侃侃而谈,则是我日后的授业恩师胡英泽先生。最后一个并未将我的疏漏拆穿的老师,是李嘎老师。回想当日,面试时向我提问的三位老师均是中心的老师,我与中心的缘分,或许在那时便已注定。而老师们对一个史学初学者的宽容、耐心与引导,正是中心多年来形成的教学相长、严肃活泼学术氛围的一种呈现,指引着我这个门外汉初次领略社会史研究的魅力,进而品尝学术滋味之甘甜。

那天下午走出文科楼的一刹那,夕阳落在初民广场的草坪上。我独自一人在校园里徒步散心,去科技楼与朋友汇合后,竟然误打误撞的走到了中心楼前。我小心翼翼的打量着这栋名为“鉴知楼”的三层建筑,彼时的中心外墙还未进行返修,上方门楣红底白字,印有这样一幅对联:立足三晋研经铸史,走向田野鉴古知今。楼前的草坪上错落有致地摆放着石碾、石磨,还有砖头砌的水井,这一切都让从小生活在农村的我感到熟悉又陌生,这些具有浓厚乡村气息的农具与高大上的历史研究有何关系?一个大大的问号开始在我脑海中盘旋。

复试结束后回到学校,除去偶尔在实验室摆弄一些生化试剂、滴定测量,其他时间,我近乎疯狂的在网上检索关于山西大学社会史研究中心的各种消息,同时在图书馆搜寻一切能看到的关于社会史研究的书籍。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进入到中心官网,怀着朝圣的心理浏览了各位老师的研究方向,便暗自下定决心,一定要进入“鉴知楼”。后来我又在网上找到由中心各位老师讲授的《区域社会史导论》视频公开课,在那个闷热的毕业季,它成为我最初的社会史启蒙课程。

二  融入中心:脚踏实地求学路

2016年9月份入学后,我初次进入社会史研究的大观园,难免有些目不暇接,眼花缭乱。在阅读学术著作的过程中,我常因无法理解书本内容而沮丧,同时也苦于自己的史料功底太差,不知从何做起。看着周围的同学纷纷进入学习状态,高谈阔论,我内心很是着急,便多次找到胡师倾诉自己内心的苦闷。胡师耐心听我讲完后,并未责备我的冒失,也没有立刻给我布置一堆书目去读,而是用我熟悉的生化知识循循善诱:

“你不要害怕。没有历史学基础也是一种优势,就像一张白纸,更容易接受社会史思维。读史料、做学术就像你们做实验一样,要让不同的物质发生化合反应。你的工作就是一个催化剂的角色,让不同的史料在你手中发生碰撞、反应,生成新的化合物。”

随后老师建议我可以从本科的知识入手,接触一些饮食相关的研究著作,这块儿本身也是社会史研究中很重要的内容,胡师的一番话让我这个毛头小子获得了心安。老师常说:做学术,不要急,也不要慢,要有自己的节奏,一步一个脚印来。回想起来,胡老师的这种学术理念,教学风格,自有其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做支撑,同时也是中心整体学术风气的一种体现。事实上,这么多年来,中心的各位老师、同学也正是在行老师的带领下,努力践行“走向田野与社会”的教学理念,从山西出发,一步一脚印,踏踏实实地将论文写在中国大地上,密切关注社会现实问题,视学术为学者的毕生志业,方才取得如今的学术成就。

在胡师的耐心指导下,我尝试以山西地区的野生植物与地方社会为主题撰写硕士论文。虽不敢说是一种全新的尝试,但是在文献搜集、论文撰写过程中一度遇到无例可循的困境。幸运的是,中心各位老师一直鼓励我进行跨学科的尝试,并提出很多宝贵的建议,韩祥老师将自己珍藏的史料慷慨相赠,与同门师兄弟郭心钢老师、仝慧云、赵泽中等人的多次讨论也使我受益匪浅。2019年4月,考博一事尘埃落定,兜兜转转,我留在了中心硕博连读,继续跟着胡师学习。记得6月初,同届学生毕业答辩结束之后,胡师专门找我谈话,讲了三件事:

“第一,读博士,一定要有自己的主阵地,确定自己专耕的研究领域。第二,做学术一定要爱惜自己的羽毛,不要急功近利。第三,充分发挥你自身的学科优势,选题方向不要太局限,但是一定要有自己的核心材料和理念。”

老师对学生的高要求既是一种自身的殷切期盼,同时也源于中心四代学人孜孜不倦对学术的高标准和严要求。行老师常教导我们:要在雁门关、娘子关内做学问,也不要在雁门关、娘子关内做学问,要将关照本土和胸怀世界相结合,不妄自尊大,也决不妄自菲薄,这种学术胸怀与理念深深影响着我们这些后辈学生。深夜了,我们走出鉴知楼,总能看到老师们窗前亮起的那盏灯,与门前的玉兰花相映成趣。

三  薪火相传:走向田野与社会

1992年,乔志强先生筚路蓝缕,创立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那时的我还未出生。1999年,行老师接过重担,薪火相传,一步步将中心学术传统发扬光大,在学界站稳脚跟,形成独具特色的山大社会史研究传统,至今已经整整走过三十年的光阴。

作为一名在中心学习、生活了6年的博士研究生,我的个人经历与各位老师相比微不足道,与各位同学相比,也只是虚长了几年时光。我常和同届好友如镜开玩笑说:我们两个人恐怕是中心学生研究室中最年长的两个人,硕士时期就最早进入研究室学习,在中心也找不到第三个人。具体言之,中心在学术风气的养成,学生的学术训练上形成了一套卓有成效的规章制度,这也正是中心繁荣昌盛的原因之一。

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中心定期举办的一些学术活动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学术营养。无论是邀请校外学者主讲,大咖云集的“鉴知”名家讲坛;还是由中心老师主讲的“鉴知”青年学术工作坊;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这些蹒跚学步的娃娃们。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我们这些小青苗乐在其中,贪婪地吮吸着中心为我们提供的学术养分,感受不同老师的学术风采,享受学术争鸣带来的思想乐趣,努力顶破泥土,露出脑袋。而以中心研究生为主体举办的“鉴知”研究生学术论坛,则成为我们第一次走上学术讲台的圣地。2017年的6月,我第一次参加了中心第17届“鉴知”研究生论坛,老师们严厉而真诚的批评使我受益匪浅。2018年1月,我第一次以论坛组织者的身份全程参与了第18届“鉴知”论坛,提交的会议论文《晚清民国山西的野菜与民众日常生活》经过会议讨论和多次修改,最终顺利发表。这一系列的学术活动,使我初次品尝学术工作之甘甜。

2019年底,中心外墙翻修完毕,门庭焕然一新。我和师妹冯希负责购买气球,用于当天的庆祝活动。12月30日早上,中心师生集聚一堂,进行了一个朴素的落成仪式,行老师深情展望新世纪即将到来的第三个十年,勉励师生将中心事业继续发扬广大。胡师在发言中讲道:门庭就是中心的门面,咱们这是辞旧迎新,焕然一新,气象一新。门面就是门户,我们一定要守好门户、顶门立户、广大门庭。这种薪火相传的精神鼓舞着中心每一个人奋发前进。2020年1月8日,“鉴知”研究生论坛第一次走出校门,以山西省高校中国史研究生学术年会的名义举办,为中心学生与学界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了更为宽广的学术平台。如今,中心不少硕士、博士经常走出校门参加各种学术会议,独自发表学术论文,这与“鉴知”论坛的学术滋养密切相关。

“走向田野与社会”是中心多年来秉持的学术理念,只有将书本知识与田野实践相结合,才能领域社会史研究的学术真谛。中心各位老师在课堂中也常常和我们分享他们在田野过程中发生的故事,传授他们的独门田野访谈技巧,激发我们进行田野考察的学术兴趣,严肃的课堂氛围中,常充满了欢声笑语。在老师的影响下,每逢空闲,我们学生也常常结伴外出,行走在三晋大地的田野上。每有收获,便迫不及待与老师分享,如此循环往复,这样一种潜移默化的教学方式,使得中心的学术传统得以薪火相传。

每年初春,中心门前两株玉兰不畏严寒,花香悠远。玉兰花的一种常见寓意便是知恩图报,也代表一种对完美的向往。回首这几年,更多是幸运与感恩。我有时候会想,如果当初我没有选择跨专业考研,如今自己会身在何方;如果复试那天,我没有遇到这样一群老师,没有误打误撞的走到“鉴知楼”前,故事的结局又会是怎样。有些东西不会随着时间而轻易改变,如果变了,只会变得更加强大。

胡师常勉励我们要把精心打磨自己的学术,就像一把尖刀一样,才能在学术江湖中立足。此处借用万能青年旅店的一句歌词:“记起我曾身藏利刃”,祝愿大家能够在生活和工作中披荆斩棘,不忘初心,永远年轻。

树高千丈,落叶归根,中心就像是一颗茁壮成长的参天大树,是我们的学术之源和精神信仰,是我们永远的家!谨以此文,祝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三十岁生日快乐!

作者:赵慧斌,中心2016级硕士研究生,2019年硕博连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