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信息
姓名:胡英泽
最终学位:博士
职称:教授
导师类型:博士生导师
邮箱:huyz@sxu.edu.cn
研究方向:中国地籍管理史、水利社会史、集体化时代农村社会
二、个人简介
胡英泽,历史学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高层次人才,山西大学人力资源处处长。兼任中国义和团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国社会史学会理事、山西省历史学会副会长。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地籍管理史、水利社会史、集体化时代农村社会。
近年来,先后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子项目1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年度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1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4部,在《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中国史研究》《开放时代》等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发表论文40余篇。获山西省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山西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山西省“百部(篇)工程”一等奖2项。博士学位论文获2010年度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
三、学术论文
[1]《近代华北乡村地权分配再研究——基于晋冀鲁三省的分析》,《历史研究》2013年第4期。《文化纵横》2013年第6期转载;《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4月18日期以《中共土地改革具有深厚社会基础》为题进行提前刊发。
[2]《晚清山西土地清丈与鱼鳞册攒造》,《历史研究》2024年第3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历史学文摘》2024年第3期摘编。
[3]《中国地籍管理史研究刍议》,《社会史研究》2024年第17辑。
[4]《水井与北方乡村社会——基于山西、陕西、河南省部分地区乡村水井的田野考察》,《近代史研究》2006年第1期,3万字。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国近代史》2006年第6期全文转载;《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6年第2期转载8000余字。
[5]《流动的土地与固化的地权——清初至民国关中东部地册研究》,《近代史研究》2008年第3期,3万字。入选《近代史研究》编辑部编《〈近代史研究〉40年文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年版。
[6]《近代地权研究的资料、工具与方法——再论“关中模式”》,《近代史研究》2011年第4期,2万5千字。《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1年第11期转载。
[7]《理论与实证:五十年来清代以降鱼鳞册地权研究之反思——以“太湖模式”为中心》,《近代史研究》2012年第3期,2万5千字。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明清史》2012年第9期全文转载。
[8]《未分配的果实:土改前后晋西南的果树分配与乡村经济》,《近代史研究》2018年第6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国现代史》2019年第2期全文转载。
[9]《近代中国地权分配基尼系数研究中若干问题的讨论》,《近代史研究》2021年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经济史》2021年第3期全文转载。
[10]《营田庄黄河滩地鱼鳞册及相关地册浅析——一个生态史的视角》,《中国史研究》2007年第1期,3万字。
[11]《清代苏州鱼鳞册中的业佃并录考释》,《中国史研究》2017年第1期。
[12]《历史时期地权分配研究的理论、工具与方法——以<中国传统农村的地权分配>为中心》,《开放时代》2018年第4期。
[13]《清代山西晋水流域的乡村地权与水利——以乾隆四十二年古城营<九渠地亩册>为中心》(第一作者),《中国经济史研究》2017年第1期。入选中国知网的“中文精品学术期刊外文版数字出版工程”,并由知网翻译成英文,通过知网平台进行海外推广。
[14]《“凑片为业”与明清农户土地的“连片化”——兼论传统乡村地权研究的可能走向》(第一作者),《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19年第6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20年第4期转载;《历史与社会文摘》2020年第1期转载;《新华文摘》2020年第8期论点摘编。
[15]《山西省文倚村地权分配长期趋势研究(1713—1892)》,《中国经济史研究》2022年第3期。
[16]《清代山、陕黄河滩地鱼鳞册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2010年第4期,2万字。
[17] 《清代关中土地问题初探》,《中国经济史研究》2014年第2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明清史》2014年第8期全文转载。
[18] 《清代山陕滩案中的征租问题研究》,《清史研究》2020年第6期。
[19] 《灾荒与地权变化——清代至民国永济县小樊村黄河滩地册研究》,《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11年第1期,8000字。
[20]《水井碑刻里的近代山西乡村社会》,《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8000字。
[21]《河道变动与界的表达——以清代至民国的山、陕滩案为中心》,《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七卷)2006年,3万字。
[22]《凿池而饮:北方地区的民生用水》,《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7年第2辑,2万余字。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明清史》2007年第7期全文转载。
[23]《牵渠的由来》,《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8年第4辑,1500字。
[24]《古代北方的水质与民生》,《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9年第2辑,3万字。《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9年第4期转载5000余字。《新华文摘》2009年第17期论点摘编。
[25]《明代九边守战与生活用水》,《史林》2009年第5期,1万字。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明清史》2010年第3期全文转载。
[26]《引渠用汲:明清黄土高原日常生活用水研究》,《东洋史訪》(日本)2014年第21号。
[27]《晋藩与晋水:明代山西宗藩与地方水利》,《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4年第2期。
[28]《引渠用汲:明清黄土高原日常生活用水研究》,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中心编:《山西水利社会史》(社会史研究第二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12月。
[29]《黄河泛滥、河道变迁与农地制度技术策略——以清代至民国的山、陕黄河滩地历史文献为中心》,《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2015年第3期。
[30]《神、水、人:北宋以降晋祠主神变迁及相关史料新辨》(第一作者),《中国农史》2023年第4期。
[31]《集体化时代农村档案与当代中国史研究—侧重于资料运用的探讨》,《中共党史研究》2010年第1期,1万余字。
[32]《土改后至高级社前乡村地权的变化——基于山西省永济县吴村档案的考察》,《中共党史研究》2014年第3期。
[33]《“重划”与“复议”:“四清”时期清理农村阶级成分问题再研究》(第二作者),《中共党史研究》2019年第6期。
[34]《外来户、土改与乡村社会——以山西省永济县东、西三原村为例》(第一作者),《开放时代》2017年第1期。
[35]《区域、阶级与乡村役畜分配——以20世纪30-50年代山西省为例》(第一作者),《开放时代》2017年第4期。
[36]《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土改房屋分配及其变迁研究——以山西省永济县为例》(第一作者),《开放时代》2019年第5期。
[37]《明清时期中国家庭的“合家”研究》(第一作者),《开放时代》2022年第3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明清史》2022年第5期全文转载。
[38]《“跨区域研究”的区域社会史—“区域社会史比较研究”中青年学者学术讨论会综述》(第一作者),《清史研究》2005年第2期,1万字。
[39]Journal of Mordern Chinese History,Vol。1,NO。2,December 2007,The past 20 year of mordern Chinese social history(第二作者),2万余字。
[40]《<新农村>与新农村建设》(第二作者),《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1万字。
[41]《三十而立:社会史研究在中国的实践》(第二作者),《社会科学》2010年第1期,1万5千余字。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社会学》2010年第4期全文转载。
[42]《观念、制度与资源利用——近代华北代食品研究》(第一作者),《云南社会科学》2021年第4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21年第5期摘转。
[43]《明清时期北方宗族与地方社会——以山西阳城白巷里望族为中心的考察》(第一作者),《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4期。
四、科研项目
[1]“中国地籍管理史研究”,主持,2023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3&ZD251),80万元。
[2]“当代山西农村基层档案资料搜集整理与出版”,子课题负责人,2012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12&ZD147),60万元。
[3]“清代以降鱼鳞册所见地权分配、流转与连片化经营”,主持,2013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编号13BZS056),18万元。
[4]“明清以来黄土高原地区的民生用水与节水”,主持,2006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编号06CZS019),8万元。
[5]“清代至民国山、陕鱼鳞册地权研究 ”,主持,2011年国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编号11YJA770016),9万元。
[6]“1900-1958年的山西乡村地权——基于集体化时期农村档案的研究”,主持,2013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0万元。
[7]“清代至民国山、陕黄河滩地鱼鳞册及地权研究”,主持,2009年山西省教育厅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支持计划(编号0905222),5万元。
[8]“明清以来山西生态环境变迁研究”,参与,2005年山西省教育厅人文社科专项项目(编号0505304),20万元。
[9]“明清以来黄河小北干流山陕滩案与地方社会”,主持,2004年山西省高等院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编号20043203),2000元。
[10]“新见北方地区鱼鳞册及相关地册研究”,主持,2010年山西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项目(编号2010310),5万元。
[11]“20世纪前六十年的山西乡村地权——基于集体化时期农村档案的研究”,主持,2014年山西省高等学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项目(2014304),5万元。
[12]“资源与边界——山西省与周边省份行政区域界线争议与勘定的历史考察”,主持,2011年山西省软科学项目(编号2011041015-02),4万元。
[13]“齿居晋而黄:近代山西的民生用水与地方疾病”,主持,2006年山西省研究生教育创新项目(编号20061029),自筹经费。
五、专著和教材
[1]《流动的土地——明清以来黄河小北干流区域社会研究》(专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
[2]《改邑不改井:沁河流域的水井与民生》(专著),山西人民出版社,2016年。
[3]《凿井而饮:明清以来黄土高原的生活用水与节水》(专著),商务印书馆,2018年。
[4]《传统与变革:20世纪五六十年代山西乡村社会研究》(专著),浙江古籍出版社,2022年。
[5]《我们这一年:岢岚县扶贫攻坚典型人物口述史》(合著,排名第一),山西人民出版社,2019年。
[6]《影像中国70年(山西卷)》(编著),山西人民出版社,2019年。
[7]《区域社会史研究导论》(参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年。
[8]《区域社会史研究读本》(主编,排名第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年。
六、获奖
[1]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2010.10。
[2]山西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流动的土地——明清以来黄河小北干流区域社会研究》),2009。
[3]山西省第五次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论文《水井与北方乡村社会——基于山西、陕西、河南省部分地区乡村水井的田野考察》),2008。
[4]山西省第六次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论文《流动的土地与固化的地权——清代至民国关中东部地册研究》),2010。
[5]山西省第七次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论文《清代山、陕黄河滩地鱼鳞册研究》),山西省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评审委员会,2012.08。
[6]山西省第八次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著作《流动的土地:明清以来黄河小北干流区域社会研究》),山西省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评审委员会,2014.08。
[7]山西省第九次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论文《近代华北乡村地权分配再研究——基于晋冀鲁三省的分析》),山西省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评审委员会,2016.10。
[8]山西省第十一次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著作《凿井而饮:明清以来黄土高原的生活用水与节水》),山西省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评审委员会,2020.12。
[9]山西省第十二次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论文《“凑片为业”与明清农户土地的“连片化”——兼论传统乡村地权研究的可能走向》》,山西省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评审委员会,2022.11。
[10]山西省第十二次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论文《近代中国地权分配基尼系数研究中若干问题的讨论》),山西省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评审委员会,2024.09。
[11]2013年度山西省“百部(篇)工程”一等奖(论文《近代华北乡村地权分配再研究——基于晋冀鲁三省的分析》),山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14.07。
[12]2014年度山西省“百部(篇)工程”二等奖(论文《清代关中土地问题初探》),山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15.08。
[13]2018年度山西省“百部(篇)工程”二等奖(著作《凿井而饮:明清以来黄土高原的生活用水与节水》),山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19.10。
[14]2021年度山西省“百部(篇)工程”一等奖(论文《近代中国地权分配基尼系数研究中若干问题的讨论》),山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22.08。
[15]山西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论文《流动的土地与固化的地权——清代至民国关中东部地册研究》),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