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龙
行龙

一、基本信息

姓名:行龙

最终学位:博士

职称:教授

导师类型:博士生导师

电子邮箱:xinglong@sxu.edu.cn

研究方向:社会史的理论与方法、人口资源环境史、集体化时代农村社会、刘大鹏及其《退想斋日记》

二、个人简介

行龙,历史学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荣誉主任。兼任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国社会史学会常务理事长期从事中国近现代史及社会史的研究与教学提出“从社会史到区域社会史”的学术转向和“走向田野与社会”的学术理念建立了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区域社会史研究导论”教学团队。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史的理论与方法、人口资源环境史、集体化时代农村社会、刘大鹏及其《退想斋日记》研究。

近年来,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研究专项学术团队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4项,省部级各类项目10余项,出版专著10余部,在《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史学理论研究》《当代中国史研究》等重要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00余篇。

三、学术论文和文章

1986-1989

[1]《略论山西近代人口相对过剩问题》,《山西大学学报》1986年3期。

[2]《山西近代人口高性比例及其后果》,《人口研究》1986年5期。

[3]《社会史和相邻学科》(乔志强、行龙),《理论信息报》1986年12月6日。

[4]《清末乡土志的史料价值》,山西地方志通讯1987年1期。

[5]《孙中山与中国近代人口问题》,《运城师专学报》1987年3期。

[6]《国外社会史研究》,《史学情报》1987年2期。

[7]《略论中国近代的“过剩”人口》,山西大学学报1987年4期。

[8]《从社会史的角度研究中国人口史》,《光明日报》1987年11月11日。

[9]《近年来中国人口史研综述》,《中国史研究动态》1987年9期。

[10]《二战以来国外人口史研究及其现状》,《人口研究》1988年1期。

[11]《中国近代人口分布及其流迁》,《史学月刊》1988年3期。

[12]《中国近代人口发展述略》,《北方论丛》1988年4期。

[13]《历史学者的奉献》,《山西日报》,1988年9月5日。

[14]《清末户口调查及反调查风潮》,《清史研究通讯》1988年4期。

[15]《中国人口史研究刍议》,《人口研究》1988年6期。

[16]《我看史学危机问题》,《山西日报》1988年2月22日。

[17]《辛亥革命前夕的妇女运动》,《山西大学学报》1988年3期。

[18]《略论中国近代的人口城市化》《近代史研究》1989年1期。

[19]《中国近代人口史论纲》,《中国人口科学》1989年2期。

[20]《中国近代的人口问题》,《人民日报》1989年5月29日。

[21]《从“两种生产”看中国近代农民起义》,《山西大学学报》1989年3期。

[22]《中国近代人口数量及其分布》,《历史教学》1989年11期。

[23]《应当加强中国人口史研究》,《中国史研究动态》1989年7期。

[24]《人口城市化与中国的近代化》,《高校社会科学》1989年5期。

1990-1999

[25]《社会史与人口史》,《山西大学学报》1990年3期。

[26]《太平天国革命前后江南地区的人口变动及其影响》,《中国经济史研究》1991年2期

[27]《清末民初婚姻生活中的新潮》,《近代史研究》1991年3期。

[28]《人口因素与中国的近代化》,《学术季刊》1991年4期。

[29]《近代化过程中中西人口问题之比较考察》,《世界历史》1992年4期。

[30]《辛亥革命前夕的人口状况》,《历史研究》1992年1期。收入刘渶渶主编《辛亥革命新论》,湖南出版社1996年7月版。

[31]《人口问题与近代中国社会》,《首届青年史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32]《太平天国前后安徽的人口变动》,《历史地理》第12辑。

[33]《人口压力与清中叶社会矛盾》,《中国史研究》1992年4期。

[34]《清代四川人口发展的历史特征》,《中国人口科学》1993年4期。

[35]《孙中山人口思想评析》,《山西大学学报》1993年2期。

[36]《近五年来中国人口史研究概述》,《中国史研究动态》1993年12期。

[37]《近代中国人口压力的教训》,《北京日报》1993年7月21日。

[38]《近代华北农村社会变迁刍论——兼论区域社会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乔志强、行龙),《史学理论研究》1995年2期。《新华文摘》全文转载。

[39]《中国人口史研究的奠基之作——读<简明中国移民史>》,《出版广场》1995年第4期。

[40]《社会史研究建言》(乔志强、行龙),《社会史研究通讯》创刊号。

[41]《民族主义是孙中山人口思想的核心》,《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8年5期。

[42]《竹枝词林巨制》,《中华读书报》1998年6月20日。

[43]《从社会史到区域社会史》,《山西大学学报》1998年3期。

[44]《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史林》1998年3期。收入李禹杰主编《区域 社会 文化“区域社会比较“国际学术研讨论集》重庆出版社2000年8月版

[45]《深入剖析上世纪之交的中国社会》,《清史研究》1998年4期。

[46]《人口流动与近代中国城市化研究述评》,《清史研究》1998年4期。

[47]《新史学的总体史追求》,《学习与探索》1999年1期。

[48]《中国社会史研究建言》,《社会史研究通讯》1999年1期。

[49]《近代中国城市化特征》,《清史研究》1999年4期。

2000-2009

[50]《乔志强:中国社会史研究的开拓者》,《山西文史资料》2000年11期。

[51]《左宗棠经营西北》,《光明日报》2000年6月30日。

[52]《近代华北农村人口消长及其流迁》,《历史研究》2000年4期。

[53]《明清以来山西水资源匮乏及水案初步研究》,《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0年6期。

[54]《秧歌里的世界——兼论民俗文献与中国社会史研究》(行龙、毕苑),《民俗研究》2001年3期。

[55]《也谈社会史的“专史说”与“范式说”》,《光明日报》2001年7月3日。

[56]《谈历史学硕士学位论文的选题》,《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1年9期。

[57]《人口因素与中国的近代化》,《中国社会史论》,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58]《开展中国人口、资源、环境史研究》,《山西大学学报》2001年6期。

[59]《要重视从社会史角度研究中国人口资源环境史》,《光明日报》2001年12月4日。

[60]《山西大学校史三题》,《山西大学学报》2002年2期。

[61]《岑春煊与山西大学的创立》,《光明日报》2002年4月7日。

[62]《五月八日——山西大学校庆日的由来》,《光明日报》2002年4月10日。

[63]《邓初民——新中国首任山大校长》,《光明日报》2002年4月12日。

[64]《构造开放的人文精神》,《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2年6期。

[65]《从迎神赛社看近代山西民教冲突》(行龙、赵英霞),《义和团运动10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年。

[66]《山西区域社会史研究中的四个问题》,《山西日报》2003年12月2日。

[67]《也论中国近代的城市化》,《新史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

[68]《社会史与经济史》,《山西大学学报》2003年4期。

[69]《修纂清史正当时》,《山西日报》2004年7月6日。

[70]《一部重要的社会史资料》,《山西日报》2004年12月14日。

[71]《近代山西集市数量、分布及其变迁 中国经济史研究》(行龙、张万寿),《中国经济史研究》2004年2期。

[72]《论区域社会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山西明清社会史研究》,《史学理论研究》2004年4期,收入《黄河文化论坛》第13辑,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

[73]《从社会史角度研究晋商与地方社会》,《山西大学学报》2005年1期。

[74]《怀才不遇:内地乡绅刘大鹏的生活轨迹》,《清史研究》2005年2期。

[75]《晋水流域36村水利祭祀系统个案研究》,《史林》2005年4期。收入《晋源文史集萃》山西人民出版社2012年4月版。

[76]《山西商会与地方社会》,《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5期。

[77]《<退想斋日记>的发现与国内外研究现状》,《古村赤桥》,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78]《太行精神永存》,《光明日报》2005年6月10日;《山西日报》2005年4月14日;《前进》2005年第7期;《沧桑》2005年第4期。

[79]《从“治水社会”到“水利社会”》,《读书》2005年8期。

[80]《二十年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之反思》,《近代史研究》2006年1期。

[81]《中国社会史研究的奠基石:<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中华读书报》2006年4月。收入《闽教书香》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年12月版。

[82]《明清以来晋水流域的环境与灾害——以“峪水为灾”为中心的田野考察与研究》,《史林》2006年2期,收入《天有凶年——清代灾荒与中国社会》(李文海、夏明方主编)三联书店2007年。

[83]《乔健先生的乡土关怀与我的赤桥情结》,《族群与社会》,台湾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版。

[84]《剪子湾田野调查随感》(行龙、刘素林),《当代中国研究通讯》(台湾),2007年第6期。

[85]《二元叙事与土地改革——<翻身>与<中国乡村,社会主义国家>的话语比较》(行龙、刘素林),《当代中国研究》(台湾)2006年冬季号(总第95期,第13卷第4期)。

[86]《二元叙事与土地改革——关于<翻身>、<中国乡村,社会主义国家>的文本研究》(行龙、刘素林),《乡村中国评论》第2辑,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7月版。

[87]《追寻集体化——剪子湾村田野调查札记》,《中国农村研究》(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2004年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88]《图像历史:以<晋察冀画报>为中心的视觉解读》,《新史学:感觉、图像、叙事》(杨念群主编),三联书店2007年版。

[89]《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集体化时代农村基层档案”述略》(行龙、马维强)《中国乡村研究》(黄宗智主编)第5辑,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年。收入卞利主编《民间文献与地域中国研究》黄山书社2010年7月版。

[90]《在村庄与国家之间——劳动模范李顺达的个人生活史》,《山西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山西大学学报创刊60周年名家论坛特辑。

[91]《筚路蓝缕异乡路:剪子湾的人口迁移(晚清——1949年)(刘素林 、行龙),《市场与人口分析》2007年第5期。

[92]《遗世独立的“政治标本”——李顺达》,《澳门月刊》2007年8月号。

[93]《李顺达:一位农民的喜悦与悲怆》,《传记文学》(台)第91卷第2期 。

[94]the Past 20 Years of Modern Chinese Social HistoryXing long and Hu Yingze),Journal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y,Volume 1 Number 2 December 2007。

[95]《引入研究性教学理念 着力提高教学质量》,《中国大学教学》2007年10期。

[96]《收获的不仅仅是学术》,《发展导报》2007年11月20日;《山西日报》2008年1月8日。

[97]《公共秩序的形成与变迁:对唐宋以来山西泉域社会的历史考察》(张俊峰、行 龙),《人类社会经济行为对环境的影响和作用》,三秦出版社2007年版。

[98]《“水利社会史”探源——兼论以水为中心的山西社会》,《山西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99]《汾河清  山西盛》,《山西日报》2008年5月20日。2008年9月18日在“文源讲坛——山西省领导干部历史文化讲座”(省委大楼)演讲,文稿收入《文源讲坛》(第二集),山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8月版。

[100]Rural Grassroots Files From the Collectivization Era: Archives of the Chinese Social History Research Center of Shanxi UniversityXing Long and Ma Weiqiang),Modern China 2008 34: 372-395。

[101]《从社会史到区域社会史——20年学术经历之检讨》,《山西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

[102]《心香一瓣祭先师》,《 山西日报》2008年10月7日。完整版收入张汉静等编《春华秋实》,三晋出版社2012年版。

[103]《历史课堂要“走向田野与社会”——关于区域社会史教学实践的一个新理念》(行 龙、常利兵),《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年第12期。

[104]《清代新疆地区的晋商》,收入《晚清以降的经济与社会》(郑起东  史建云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12月版。

[105]《〈新农村〉与新农村建设》(行龙、胡英泽),《山西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

[106]《走向多元开放的社会史——中国社会史研究30年的回顾与前瞻》(赵世瑜、行龙、常建华),《光明日报》2009年3月24日。

[107]《化荒诞为神奇:山西“水母娘娘”信仰与地方社会》(行龙、张俊峰),《亚洲研究》58期,香港珠海书院亚洲研究中心2009年2月版。

[108]《汾河清  山西盛(修改稿)》,《中国教育报》2009年6月14日“大讲堂”。

[109]《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在太行根据地社会调查刍议》(马维强、行龙),《中共党史研究》2009年第5期。

[110]《加强本科教学团队建设的策略与成效》(行龙、要英民),《中国高等教育》2009年第12期 。

[111]《“自下而上”:当代中国农村社会研究的社会史视角》,《当代中国史研究》2009年第4期;《新华文摘》2009年第21期全文转载;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史》2009第11期全文转载;收入《当代中国与它的发展道路》,当代中国出版社2010年6月版。

2010-2019

[112]《三十而立:社会史研究在中国的实践》(行龙、胡英泽),《社会科学》2010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学》2010年第4期全文转载。

[113]《晋水:传说背后的历史》,《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4月15日。

[114]《常先生, 郭先生》,《山西日报》2010年6月28日;《发展导报》2010年7月2日,编辑改题目为《百年先生》;《山西大学报》2010年6月22日;《中华读书报》2010年8月25日;收入谢泳主编《常凤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文集》,三晋出版社2011年11月版

[115]《中国社会史研究向何处去》,《清华大学学报》2010年第4期;《新华文摘》2010年第20期全文转载;《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0年第5期全文转载;《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历史学》2010年第10期全文转载;收入徐秀丽主编《过去的经验与未来可能的走向——中国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又收入唐仕春主编《近代中国社会与文化流变》,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11月版;又收入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编《中国社会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12月版。

[116]《同样的材料  不同的解读》,《中华读书报》2010年8月4日.

[117]《山西何以失去曾经的重要地位》,《记者观察》2010年9月(下),总306期;《前进》2011年第1期。

[118]《去了右玉》,《山西大学报》2010年9月17日;《山西日报》2010年10月18日;《发展导报》2010年10月19日,编辑改题目为《感受右玉》;收入张汉静等编《春华秋实》,三晋出版社2012年版。

[119]《何以研究明清以来“以水为中心”的晋水流域》,《山西大学学报》2011年第3期。

[120]《区区五万字  一部大党史——我读<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山西日报》2011年6月27日;《山西大学报》6月16日。

[121]《水利社会史研究大有可为》,《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7月14日;又附《社会史研究》第一辑目录。

[122]《山西水利社会史研究的现实意义》,《山西日报》2011年9月26日。

[123]《从社会史角度研究集体化时代的农村社会》,《山西日报》2011年11月21日。

[124]《山西农村调查报告(1)——平遥县道备村——2009年12月》(行龙、郝平,弁纳才一译),(日)《日本海域研究》第42号,2011年版。

[125]《山西农村调查报告(2)平遥县道备村——2010年7月》(行龙、郝平,弁纳才一译),(日)《金沢大学经济论集》第31卷第2号,2011年3月版。

[126]《“资料革命”:中国当代社会史研究的基础工作》,《河北学刊》2012年第2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史》2012年第7期转载。

[127]《史学研究走向田野与社会——兼怀乔志强、乔健二位先生》,《中华读书报》2012年4月11日。

[128]《走向田野与社会:区域社会史研究的追求与实践》,《山西大学学报》(山西大学110周年特刊)2012年第3期。

[129]《中国社会史研究呼唤本土化》,《人民日报》(理论版)2012年5月31日。

[130]《克服“碎片化”  回归总体史》,《近代史研究》2012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中国近代史》2012年第11期转载。

[131]《走向田野与社会:社会史研究的追求与实践(删节版)》,《读书》2012年第9期。

[132]《从社会史角度研究中国当代史》,《社会科学》2013年第6期。

[133]《张之洞治晋》,《山西日报》2014年7月16日“文化周刊”;《论张之洞治晋》,《发展导报》2014年7月18日,第8、9版。

[134]《姚老的温暖》,《山西日报》2015年1月30日。

[135]《追念姚老》,《文艺报》2015年2月6日。

[136]《基层农村档案发见记》,《黄河》2015年第2期;又载《人类学与黄土文明》,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5年8月版。

[137]《走向田野与社会的史学——人类学学者访谈录之七十五》(孙国良问、行龙答),《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5年第3期;本期学报载有郭永平撰 《封面学者:行龙教授》、又附“行龙人生掠影”及“学术历程”。

[138]《中心尊“二乔”》,载《人类学与黄土文明》,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5年8月版。

[139]《抗战中的山西大学》,《山西大学学报》2015年第5期。

[140]《山西大学:“精研苦学”传薪火》,《中国教育报》2015年9月19日。

[141]《“并不遥远“的李文海老师》,载《李文海纪念文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10月版。

[142]《从空间角度看近代中国城市体系的变迁》,载杨念群主编《澹澹清川——戴逸先生九秩华诞纪念文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8月版。

[143]《剪子湾寻梦》,载《章开沅先生九秩华诞纪念文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7月版。

[144]《经济史与社会史》,载《傅衣凌先生纪念文集》,又收入陈春声、刘志伟主编《遗大投坚集——纪念梁方仲教授诞辰一百周年》,广东人民出版社2012年12月版。

[145]《山西何以失去曾经的重要地位》,收入《谭其骧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146]《从村庄资料解读现代中国农村——山西大学所藏集体化时代村落文书介绍》(日文)(行龙、祁建民),(日)《近代中国研究汇报》2016年第38号。

[147]《以水为中心:晋水流域产业与民间信仰的变迁》(日文)(行龙、祁建民),《东亚评论》2016年3月底8号。

[148]《女性体育的国家建构:以“海鸥”女子锻炼队为例》(刘素林、行龙),《体育科学》2016年第6期。

[149]《剪子湾:一个北方村庄的人口迁移与身份认同》(行龙、刘素林),《山西大学学报》2016年第3期。

[150]《从社会史角度深化国史研究的思考》,《当代中国史研究》2016年第3期。

[151]《山西大学的创始人》,《山西日报》2017年5月3日;又改题《大学之初——李提摩太创办山西大学堂始末》,载《发展导报》2017年5月5日。

[152]《<阶级成分登记表>:集体化时代农村社会研究的重要文本(发言稿)》, 载《开放时代》2017年第5期。

[153]《忆功成身退的山大老校长徐士瑚》,《山西文献》(台北)第91期 ,2018年1月版。

[154]《集体化时代农村社会研究的重要文本》,《山西大学学报》2018年第1期。

[155]《我的赤桥情节》,《太原日报》2018年4月4日。

[156]《集体化时代的农村基层档案与山西社会研究》(行龙、马维强 ), 收入(日)《档案资料的内与外:展望当代中国研究》,东洋文库2018年3月版。

[157]《环境史与社会史》,载《社会史研究》第五辑,商务印书馆2018年7月版。

[158]《山西大学的创始人——李提摩太》,《山西文献》(台北)第92期,2018年7月版;又, 同期“新书介绍”《山大往事》。

[159]《中国高等学校的责任与使命》,《发展导报》2018年8月31日第14版。

[160]《小议“地域文化研究”》,《地域文化研究》2019年第1期。又《“地域文化”小议》,《北京日报》2019年5月20日第15版。

[161]《集体化时代农村研究的思考与实践》,《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6期。

2020-

[162]《反思与前瞻: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的再出发》(行龙、李全平),《史学理论研究》2020年第2期;《社会科学文摘》2020年第5期摘载。

[163]《论集体化时代米山医疗的典型化》(李全平、行龙),《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3期。

[164]Education, class and assortative marriage in rural Shanxi, China in the mid-twentieth centuryLong Xing, Cameron Campbell, Xiangning Li, Matthew Noellert, James Lee) , Research in Social Stratification and Mobility , Volume 66,  April 2020.

[165]《个体灾害史:中国灾害史研究中的重要视角——从刘大鹏《退想斋日记》说起》,《河北学刊》2020年第5期。

[166]《清代汉口晋商研究》(行龙、李江涛),《武汉学研究》2020年第1期。

[167]《解放太原战役期间中国共产党与阎锡山集团民众动员之比较》(张利杰、行龙),《史学集刊》2021年第2期。

[168]《刘大鹏与晋祠》,《地域文化研究》2021年第5期。

[169]《中国共产党与当代中国乡村社会治理(1951—1966)——以农村基层政治工作干部实践为分析主线》(行龙、梁锐),《河北学刊》2021年第3期。

[170]《模范引领:山西农业集体化的一根“红线”》,《社会史研究》2021年第11辑。

[171]《集体化时代乡村社会中的土客关系——以山西省襄汾县东李村为例》,《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4期。

[172]《中国近代社会史“三大体系”建设刍议》,《近代史研究》2022年第4期。

[173]《刘大鹏及其〈退想斋日记〉》,《社会史研究》2023年第14辑。

[174]《“以水为中心”:区域社会史研究的一个路径》,《史林》2023年6期。

[175]《“详尽而反复”的生命史——刘大鹏《退想斋日记》所及之生老病死》,《中国社会历史评论》2024年第32卷。

[176]《毕生精力在清史——戴逸先生与清史研究》,《清史研究》2025年第1期。

 他:

[1]《平遥古城》序

[2]《晋中商人与地方社会》序言

[3]《明实录山西资料汇编》序言

[4]《感受孟二冬 平凡见精神》,《山西大学报》 2006年1月1日。

[5]《乡贤柴作梓》,《山西大学报》2006年2月28日。

[6]《中西合力:山西大学堂的初创十年》,《山西大学报》2005年9月10日。

[7]《5月8日:山西大学校庆日》等11篇,《山西大学报》2001年—2002年连载。

[8]《档案中的校史》,《山西大学报》2010年1月1日。

[9]《文理科学生踊跃选修“中国史大讲堂”》,《山西大学报》2007年1月1日。

[10]《心香一瓣祭先师》,《山西大学报》2008年9月20日 。收入张汉静主编《春华秋实——回眸校报十年路》,三晋出版社2012年4月版。

[11]《在纪念江泽民同志题写校名十周年大会上的发言》,《山西大学报》2002年5月2日。

[12]《“山西王”阎锡山》,中新社视频2011年10月18日、26日,被采访人。

[13]《中心尊“二乔”》,《山西大学报》2012年2月27日。

[14]《田野·社会丛书》总序,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5月版。

[15]《我对研究生培养的一点感受》,《山西大学报》2014年2月26日。

[16]《感受彭院士》,《山西大学报》2012年11月9日。

[17]《校训漫谈》,《山西大学报》2012年11月19日。

[18]《“并不遥远”的李文海老师》,《山西大学报》2014年4月18日 。

[19]《追念姚老》,《山西大学报》2015年1月9日。

[20]《弦歌不辍:抗日烽火中的山西大学》,《山西大学报》2015年9月2日。

[21]《李提摩太:山西大学堂的创始人》,《山西大学报》2017年3月6日。

[22]《“新斋工程案”小考》,《山西大学报》2017年4月1日。

[23]《从“兵式操”到运动会》,《山西大学报》2017年5月8日校庆专号。

[24]《我的赤桥情结》,收入郭华著《赤桥轶事》序言,又《山西大学报》2018年3月22日。

学界评论:

[1]陈香: 《行龙:社会史学人的现实情怀》,《中华读书报》2008年12月3日。

[2]胡向泽:《 晋祠研究的重要学术成果——读<以水为中心的晋水流域>兼谈历史文化研究的时代意义》,《山西日报》2008年1月15日;《发展导报》2007年12月4日。

[3]胡英泽、郝平:《如何研究山西的区域社会史》,《中华读书报》2008年6月4日。

[4]胡英泽、郝平:《书里书外谈山西区域社会史研究》,《山西日报》2008年5月20日。

[5]李长莉:《新整体史:突破社会史研究的瓶颈》,《光明日报》2009年3月21日。

[6]安介生:《透析社会历史变迁的乡土视野——读行龙教授新著<走向田野与社会>》,《晋阳学刊》2009年第3期。

[7]孙天卿:《史坛新秀——记中青年学科带头人行龙教授》,《山西大学报》1996年11月29日。

[8]李  乔:《学术田野里的旅人:读<走向田野与社会>》,《博览群书》2008年10月。

[9]邓宏琴:《<走向田野与社会>书评》,《历史人类学学刊》第六卷第一、二期合刊2008年10月。

[10]邓宏琴:《文化的水与嬗变的社会》,《史林》2007年第6期。

[11]邓宏琴:《社会史研究的本土化趋向 》,《读书》2008年12期。

[12]邓宏琴:《走向田野与社会:社会史研究的本土化趋向》,《史林》2008年第6期。

[13]张俊峰:《<以水为中心的晋水流域>:一脉晋水有行龙》,《北京日报》2007年11月19日。

[14]马维强:《刊载行龙教授的学术论文》,《山西大学报》2008年10月31日。

[15]新书推荐:《走向田野与社会》,《中国新闻周刊》2008年第13期。

[16]刘建生:《近代山西社会史研究的现代视野——评<环境史视野下的近代山西> 》,《山西日报》2008年3月18日。

[17]池子华:《走向田野与社会——<近代山西社会研究>述评》,《山西大学学报》2003年4期。

[18]池子华:《近代社会史研究的新探索——<近代华北农村社会变迁>读后》,《山西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

[19]学人行踪:《行 龙》,《光明日报》2000年7月14日。

[20]匿名书评:《近代华北农村社会变迁》,《中华读书报》。

[21]柳  杨: 《社会史研究如何跨越区域》,《中华读书报》2007年3月21日。

[22]胡英泽:《区域社会史研究的新趋向》,《山西日报》2004年9月21日。

[23]胡英泽:《“跨区域研究”的区域社会史》,《中华读书报》2004年10月27日。

[24]郎永杰:《弘扬民族精神的好读本——<近代中国的民族觉醒>读后》, 《高校理论战线》2003年第12期。

[25]戴  逸: 《带你走进近代山西》,《光明日报》2002年10月15日。

[26]赵瑞民:《社会史研究的一个方向》,《中华读书报》2002年9月18日。

[27]未  名:《史学博士——行龙(图文)》,《山西日报》2002年7月5日。

[28]张正明、马伟: 《走向田野与社会——评行龙主编<近代山西社会研究>》,《山西日报》2002年6月18日。

[29]张正明、马伟:《深刻的现实理解  执著的总体追求——读行龙<近代山西社会研究——走向田野与社会>》,《山西政协报》2002年6月21日。

[30]葛剑雄:《评<人口问题与近代社会>》,《山西大学学报》1993年第2期。

[31]张景岳:《成功的开拓——第一部近代中国人口史专著问世》,《历史教学问题》1993年3期。

[32]梁景和:《评<人口问题与近代社会>》,《近代史研究》1993年第2期。

[33]侯样祥:《<人口问题与近代社会>评介》,《社会科学研究》1993年2期。

[34]张民省:《年轻有为的人口史专家——记历史系副教授行龙》,《山西大学报》1992年6月15日。

[35]无名氏:《山大学人行龙教授》,《山西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封页。

[36]陈  香:《学者呼吁读史治史当观大治得失》,《中华读书报》2008年11月12日。

[37]常利兵等:《对中国社会史研究理论与方法的反思与展望》,《光明日报》2008年11月23日。

[38]陈  香:《社会学遭遇历史转向  “历史社会学”呼之欲出?》,《中华读书报》2009年8月26日。

[39]叶  帆:《“三农”问题与集体化时代的历史紧密相连》,《人民日报》2009年8月14日。

[40](日)内山雅生:《发展中的现代中国农村社会史研究》,《山西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

[41]常利兵:《耕耘在历史的田野上——记2010年宝钢教育奖优秀教师特等奖提名候选人行龙教授》,《山西大学报》2010年9月17日。

[42]无名氏:《山大学人——行龙教授》,《山西大学学报》2010年封页介绍。

[43]胡英泽:《山西转型跨越发展的历史读本——史学界座谈行龙新著<山西何以失去曾经的重要地位>》,《山西日报》2011年2月21日。

[44]胡英泽:《纵论山西何以失去曾经的重要地位》,《发展导报》2011年2月22日。

[45]胡英泽:《山西转型跨越发展的历史读本:何以失去重要地位》,《山西晚报》2011年2月22日。

[46]孙丽萍:《鉴往知来:为山西转型跨越发展提供历史的借鉴——读<山西何以失去曾经的重要地位>》,《太原日报》2011年2月25日;《山西信息》(山西省委办公厅)2011年1月7日(1期)。

[47]朱慧:《跋涉者的六个瞬间——走向田野与社会的“行龙现象”》,《山西日报》2011年8月29日。

[48]陈香:《史学界发起对“集体化时代”史料的革命》,《中华读书报》2011年10月19日。

[49]记者:《《阅档读史》浓缩集体化时代》,《新京报》2011年11月12日。

[50]记者:《“集体化时代”史料的革命》,《文摘报》2011年10月27日。

[51]李 嘎:《北方农村集体化时代的历史记忆》,《光明日报》2011年11月24日史学版。

[52]悦读茶坊:《山西何以失去曾经的重要地位》(内容简介、作者简介),《山西市场导报》2011年11月24日。

[53]赵亦冬:《打捞历史记忆,再造神话传奇》,《工人日报》2011年10月17日。

[54]高耀彬:《行 龙:一位历史研究者的现实情怀》,《中国教育报》2012年2月5日。

[55]沙 垚:  《寻找集体化时期的历史密码》,《发展导报》2012年1月17日。

[56]李文海:《从普通百姓社会生活揭示历史真相》,《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3月28日。

[57]李文海:《反映历史的本来面貌》,《山西日报》2012年1月30日。

[58]本  刊:《<阅档读史——北方农村的集体化时代>一书出版发行反响强烈》,《山西信息》(中共山西省委办公厅)2012年2月6日(30期)。

[59]《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成立20周年——研经铸史   鉴古知今》(纪念文章3篇),《山西大学报》2012年3月19日

[60]李金铮:《山大社会史中心——走向田野与社会》,《山西日报》2012年5月8日。

[61]袁兆辉:《山大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20岁了》,《山西日报》2012年5月9日。

[62]李  江:《中国社会史学会年会在山大举行》,《山西日报》2012年5月15日。

[63]郝 平等:《探讨社会史研究的成就与不足——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史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述要》,《人民日报》(理论版)2012年5月31日。

[64]乐 风:《省级老领导郭裕怀一行到社会史研究中心参观调研》,《山西大学报》2012年10月18日。

[65]李佩俊:《当代农村社会史研究从理论走向实践》(《回望集体化》书评),《中华读书报》2015年1月21日。

[66]《<走向田野与社会>修订版序言、相关评论》,《山西大学报》10月30日。

[67]《<走向田野与社会>文献解读与田野调查有机结合》,《山西日报》2015年11月24日。

[68]《修订版<走向田野与社会>增补作者近十年新作》,《中华读书报》2015年12月2日。

[69]郭佩祥:《探索沁河流域的历史文化基因——山西大学“沁河风韵”学术工作坊田野考察纪实》,《发展导报》2014年8月29日。

[70]杨国强:《历史研究中的分寸》,《东方早报  上海书评》2016年7月17日。

[71]《行龙著<走向田野与社会>(修订版)出版》,《中华读书报》2015年12月2日。

[72]吕文浩:《为山西区域社会史破题开路》,《中国图书评论》2017年第10期。

[73]谢 泳:《读<山大往事>随想》,《太原日报》2018年4月4日;又载《山西大学报》2018年3月22日。

[74]李雪枫: 《丁香树下  豆蔻年华说往事——读行龙教授<山大往事>》,《山西大学报》2018年5月8日。

[75]刘芳坤:《大学往事中的“山河直呈”》,《中华读书报》2018年5月30日。

[76]刘芳坤:《如何书写大学往事》,《人民日报》(海外版)2018年7月6日。

[77]向  泽:《中国高等教育的责任与使命——“教研相长七书”总序及“编前”》,《发展导报》2018年8月31日。

[78]郑  娜:《<教研相长七书>出版发行》,《山西日报》2018年9月5日。

[79]却咏梅:《“教研相长七书”:展示社会史研究最新成果》,《中国教育报》2018年9月17日第12版。

四、科研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课题

重大课题

[1]集体化时代的农村社会——山西四个典型村庄的社会史研究(2008)

[2]新修清史  同治朝人物传记(2004)

[3]集体化时代农村基层档案的收集、整理、出版  ( 2012)

冷门绝学

[4]清至民国黄土高原民间帖式文献搜、集整理与研究(2024)

一般课题

[5]中国近代的人口问题(1988)

[6]中国近代的人口城市化(1993)

[7]明清以来山西水资源匮乏及相关问题研究(2000)

[8]明清以来山西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变迁(2004)

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

[9]辛亥革命前后的人口变动(1994)

[10]明清山西水案研究(2002)

[11]集体化时代山西农村基层档案整理与初步研究(2006)

国际合作项目(包括港澳台)

[12]传统社会底边阶级研究(2001年中国台湾地区项目)

[13]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计划——赤桥村(2003年欧洲联盟共同体项目)

[14]近代以来中国农村社会研究——道备村(2009年中日合作项目)

五、著作(含主编、参编、合著)

[1]《中国近代社会史》(合著)人民出版社1992年2月台湾南天书局1998年(繁体本)

[2]《人口问题与近代社会》,人民出版社1992年3月,台湾南天书局1998年(繁体本)。

[3]《中国近代社会史论纲》(合著),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2年10月。

[4]《近代华北农村社会变迁》(副主编),人民出版社1998年11月。

[5]《近代山西社会研究》(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2月。

[6]《近代中国的民族觉醒》(与李文海合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3月。

[7]《山大往事》,山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4月。

[8]《山西大学百年校史》(主编),中华书局2002年3月。

[9]《山西大学百年纪事》(主编),中华书局2002年4月。

[10]《山西大学堂》(合著),山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3月。

[11]《多学科视野中的山西区域社会史研究》(主编),商务印书馆2006年3月。

[12]《区域社会史比较研究》(主编),中国社科文献出版社2006年8月。

[13]《中国近代史新编(修订版)》(合著),人民出版社2007年6月版。

[14]《以水为中心的晋水流域 》,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8月。

[15]《环境史视野下的近代山西社会》(主编),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10月。

[16]《走向田野与社会》,三联书店(北京)2007年12月。

[17]《从社会史到区域社会史》,人民出版社2008年7月。

[18]《人口志》(行 龙、毕 苑),朱汉国、杨群主编《中华民国史》第5册。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版。

[19]《山西何以失去曾经的重要地位》山西教育出版社2010年11月版。

[20]《中国社会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社会史研究第一辑 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12月版

[21]《阅档读史——北方农村的集体化时代》(合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10月版

[22]《山西水利社会史》(社会史研究第二辑 主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23]《集体化时代的中国农村研究》(社会史研究第三辑 主编)商务印书馆2013年版

[24]《风华正茂——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20年》山西人民出版社2014年7月版

[25]《回望集体化:山西农村社会研究》(主编)商务印书馆2014年7月版

[26]《人类学与黄土文明》(行龙、徐杰舜主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5年8月版

[27]《沁河风韵系列丛书》(主编 共31册)山西人民出版社2016年6月版

[28]《流风余韵沁两岸》山西人民出版社2016年6月版

[29]《社会史研究》第四辑(主编),商务印书馆2016年4月版

[30]《山大往事》(增订版),商务印书馆2017年4月版

[31]《教研相长七书》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年3月版:

     乔志强主编:《中国近代社会史》(第二版)

     行龙主编《区域社会史研究导论》

     行龙主编《近代山西社会研究——走向田野与社会》(第二版)

     行龙主编《集体化时代的山西农村社会研究》

     行龙主编、郭永平副主编《在田野中发现历史——学生田野调查报告(永济篇)》

     行龙著《山西区域社会史十五讲》

     胡英泽、张俊峰主编《区域社会史研究读本》

[32]《社会史研究》(第五辑)主编, 商务印书馆2018年7月版

[33]《田野·社会丛书》第二辑(主编)六部,商务印书馆2018年7月版:

     行 龙:《以水为中心的山西社会》

     胡英泽:《凿井而饮:明清以来黄土高原的生活用水与节水》

     张俊峰:《泉域社会:对明清以来山西环境史的一种解读》

     苏泽龙:《晋祠稻米:农业技术与乡村社会变迁研究》

     周 亚:《晋南龙祠:黄土高原一个水利社区的结构与变迁》

     李 麒:《社会变革时期的财产纠纷与诉讼实践:y市法院1950——1956年民事档案实证研究》

[34]《社会史研究》第6辑(主编,商务印书馆2018年版。

[35]《社会史研究》第7辑、第8辑)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年版。

[36]《社会史研究》第9辑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年版。

[37]《社会史研究》第10辑、第11辑、第12辑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年版。

[38]《社会史研究》第13辑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2年版。

[39]《社会史研究》第14辑、第15辑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3年版。

[40]《社会史研究》第16辑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4年版。

[41]《社会史研究》第17辑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5年版.

[42]《将社会史引入当代史》,商务印书馆2025年版。

[43]《末世举人刘大鹏》,三晋出版社2025年版。

六、获奖

[1]1988年9月,《略论中国近代的过剩人口》荣获山西省历史学会首届优秀成果二等奖。

[2]1990年6月,《略论中国近代的过剩人口》荣获山西省首届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

[3]1993年4月,“创建《中国近代社会史》新学科”荣获山西省高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4]1993年7月,“建设《中国近代社会史》新学科”荣获国家教委普通高校优秀教学成果奖。

[5]1993年7月,《中国近代人口论纲》荣获山西省第二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6]1994年9月,荣获第一届王明生奖。

[7]1998年3月,《近代华北农村社会变迁刍论》获山西省教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

[8]2002年11月,《近代华北农村社会变迁》荣获第三届山西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9]2002年11月,《明清以来山西水资源匮乏及水案初步研究》荣获2002年度第三届山西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10]2003年9月,“培养创新人才,服务地方社会——十年来培养社会史研究生的思想与实践”获山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11]2003年12月,获2003年山西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奖。

[12]2004年6月,《近代山西社会研究——走向田野与社会》荣获山西省第四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13]2006年3月,《太行精神永存》荣获2005年度山西省“百部(篇)工程”二等奖。

[14]2006年6月,获2005年度山西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奖。

[15]2007年5月,“区域社会史导论”荣获山西省精品课程。

[16]2007年10月,“区域社会史导论”荣获国家级精品课程。

[17]2007年12月,《二十年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之反思》荣获山西省第五次社科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

[18]2008年1月,《以水为中心的晋水流域》荣获2007年度山西省“百部(篇)工程”二等奖。

[19]2009年5月,《走向田野与社会》获山西省高等学校人文社科成果一等奖。

[20]2009年11月,《走向田野与社会》获山西省第六次社科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

[21]2010年11月获2010年度宝钢优秀教师奖。

[22]2012年3月,《山西何以失去曾经的重要地位》获2011年度山西省“百部篇”工程一等奖。

[23]中国社会史研究向何处去(论文)2012年山西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一等奖。

[24]中国社会史研究向何处去(论文)2012年获教育部人文社科奖三等奖。

[25]《流风余韵沁两岸》(著作)2017年山西省五个一工程一等奖。